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探究区域经济资本流动特点浅析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7395257
  • 上传时间:2022-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探究区域经济资本流动特点浅析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流动;后危机背景论文内容摘耍:本文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 实证方法发现后危机背景下我国资金流动具有顺向流动、规 模增加、速度加快、流动障碍减小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 这种特点产生的影响对-个国家区域资金流动特点及影响的研究意义重 大,在后危机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对资 本在区域间流动的研究着重于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 影响,本文着重于后危机背景下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特点及其 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及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1.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认为:在边际报酬递减、要素自由流动及技术既沱等条件下 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劳动比率调整机制将最终趋 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在现代区域经济收敛理论 中被表述为区域收敛性•基于新增长理论的B收敛与5收敛基于新增长理 论的B收敛与8收敛由Barro和SalaT-Martin提出,B 收敛指出了一个经济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 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具体为: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 济系统,人均产出增长率趋向于比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 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 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5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 入的离差随吋间推移而趋于下降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还发现B收敛是6收敛的必要条件,绝 对收敛只分别存在于富裕国家集团内部或贫穷国家集团内 部,不存在于分属不同的国家之间,对110个包括不同发展 水平国家的检验,仅发现了控制其他变量时的条件收敛现 象•资本流动是B收敛的重要因素,同样条件下资本流动 性强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Rain和Yuen利用外债 和GDP比率指标代表资本流动性,对资本流动性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性是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经 济增长趋于收敛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资本流动性条件加以限 制,就一泄会导致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趋于发散,Edwars的实 证研究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时,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比限 制资本流动的国家具有更高的增长率•资本流向是区域发散的重要因素,资本自由流动本身 并不会纠正区域发散趋势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区域发散理论 认为:运输成本、聚集经济、规模经济递增收益、外部性、 人力资本、技术扩散等是影响区域之间经济增长趋异或发散 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往往具有集 中的趋势,企业通过产业聚集获得递增收益,因此,资本流 动并非总是从资本富裕区域流向稀缺区域,资本流动方向会 受到产业聚集和外部性所形成的递增收益的影响。

      资本流动的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几方面:1•资本流动导致地区斧距的影响因素从要素禀赋条 件如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比重、固定资本形成比率、基础 设施投资比率、要素利用程度及利用效率如就业率、劳动生 产率、投资效率,改革开放制度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程度,企业市场化程度等 方面寻求导致地区斧距的影响因素以及扭转斧距扩大趋势 的对策豆建民对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进行总体检验,并计 量国内资木的总体流动方向,考察了这种资木流动対地区经 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他认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 1992-1993年较差,之后逐渐增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向总 体上是流向增长较慢的省份,国内资本的这种流向以及流动 程度不断增强,促使各省之间的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资本存量配置变化情况龚六堂和谢丹阳通过计量各 省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水平,发现各省之间年资本 存量的配置有效性逐年增加,之后处于稳定水平后危机背景下资本流动特点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故本文把储蓄、信贷和固毘资产投资作为资金流动观测的重 要指标,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危机前后各区域储蓄变化情况图1是1992-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储蓄额占全国 储蓄额的比重,从图1中曲线变化可见:1. 东部地区从1992年至2006年存款占同期全国储蓄 总量的绝大部分,且比重一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从1992 年的60. 6%上升到2006年的65. 4%, 14年增幅4. 5%,年均 增幅0. 32%o2006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 由2006年的65. 4%降为2008年的63. 9%,两年降幅1. 5%, 年均降幅0. 75%,是危机前年均变化幅度的2. 34倍•中部地区储蓄余额片全国同期存款余额的比重从1992 年到2005年基本稳定在19%-20%, 2006年起这一比重开始 下降,从2005年的19%降为2008年的15. 2%,降幅相对较 大•西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存款余额的比重相对较小, 并且这一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后变化不大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东、中部储蓄影响比较大,这 缘于东、中部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这一特点决泄外部环境 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企业、个人的储蓄危机前后各区域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图2是1992-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贷款余额比重 的变化,从图2中可见:1•东部地区从1992-2006年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全部 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送•比重从1992年54. 7% 上升到2006年65. 5%, 2007年达到65. 6%随后降为2008年 的61.3%,降幅比较明显。

      中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 来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的25. 7%降为2006 年的18%, 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4.4%,降幅较大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 来也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20. 2%降为2006年的16. 5%, 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6. 5%和17%,可见金融危机对 西部贷款余额影响不大,这一方面源于西部地区相对而言非 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 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有关危机前后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图3是1995-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比重的变化,从图3中可见:1.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占全国同期固定 资产投资绝对大的比重,1995-2006年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 70%以上,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迅速下降,2007-2008年这 一比重分别为68.6%和43. 5%,降幅非常明显•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 12. 5%上升为2005年的20. 6%,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上升 史加明显,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为21.9%,接近同期东部地 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

      •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较小, 2005年前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12%左右,2006-2007年这一 比分别为& 1%和10. 7%, 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为19. 9%, 增幅非常大,这与国家同期经济刺激政策有关结论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跨区域流动加快,东部地区 储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流动 呈现明显的顺向流动特点资本正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增 长较快的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尤其是向西部转移的 趋势更加明显资本这种顺向流动的趋势,将使区域间经济 发展差距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更加均衡金融危机后,国内资本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 模迅速增加这种状况一方而源于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另一方面和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发展西部的有 关政策有关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必将使中、西部经济进入 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参考文献: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国计划出版社,19992.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 经济研究,20043. 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 的差异分析[J] •经济研究,200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