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5页第三单元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全单元共有八首诗词作品,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创设学习情境,再以若干专题的形式完成单元教学,按照三篇课文的分组设置教学单位,把整个单元分成魏晋诗歌、唐诗三首、宋词三首来组织教学,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单元任务说明 1.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者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在班级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3. 学习欣赏诗歌中蕴含的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细加品味 三、单元学习目标 1. 通过本单元作品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 通过诵读涵泳,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能力 4.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四、单元核心任务 本单元是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只有依靠实践性学习,才能实现深度学习的课程目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才能形成,学科核心 素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五、单元课时安排 (10课时) 六、单元课时任务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安排,可按照诗歌具体的情况,把本单元分成魏晋诗歌、唐诗三首、宋词三首来设置教学,以专题比较阅读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学段: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2课时) (一)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1:知人论世:学生自行整理曹操和陶渊明的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做相应的补充 (1)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作品:其诗大致分两类:一类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现实,代表作《苦寒行》《蒿里行》等;一类主要表现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曹操的名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2)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探寻 (1)《短歌行》——求贤若渴之情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歌就是《短歌行》 (2)《归园田居(其一)》——田园归隐之乐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学生活动2: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诵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 《归园田居》描绘了一幅质朴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填写下表,并结合全篇做一些赏析 描写特色 诗句 赏析 纵横交错 远近结合 动静交融 声色并列 学生活动3:请以“忧与游"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请时的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从社会环境、个人情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分析比较两位诗人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9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行舟"写作者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4.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第二学段:别诗体和诗风(3课时) 学生活动1:知人论世:学生自行整理曹操和陶渊明的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做相应的补充 (1)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成就: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作品: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在长安时曾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 作品: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其六)》)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哀江头》)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徒步归行》)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柏学士茅屋》) (3)为时事而作诗——“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公元846年在洛阳去世,葬于香山,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二人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作品:《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观刈麦》《后宫词》《问刘十九》等 背景探寻: (1)《梦游天姥吟留别》政治失意的“发愤之作" 该诗题目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意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 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登高》羁旅漂泊之佳作 《登高》是唐代宗大历年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3)白居易遭贬浔阳遇知音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怒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极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却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其后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甚伤名教"。
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