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姓起名古代最新模板.docx
17页刘姓起名古代最新模板刘姓起名一 刘姓来源 刘姓的来源之刘姓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依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依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刘姓的来源之一 1 .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 刘姓书籍源于祁姓,传闻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和善,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闻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刘姓的来源之二 2. 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当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王符在《潜夫论》中赞扬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 刘姓的来源之三 3.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刘姓的来源之四 4. 源于倒戈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刘姓起名二 刘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
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后更成为天下刘氏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
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字真长刘琰之孙刘巘,梁朝闻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刘巘五代孙刘显,生二子:刘輶、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子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日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
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弘农郡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
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河间郡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朝闻名宰相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闻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闻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一时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三是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四是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西汉时期,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中山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觉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梁郡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刘武于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河南商丘)他的后代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梁郡刘氏另一支为东汉明帝次子梁节王刘畅之后刘畅后裔刘海游,于北魏时任南兖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为官,非常显赫如刘海五代孙刘寂,任兴州刺史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
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据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顿丘郡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
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