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江西李坑导游词.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lj157****0132
  • 文档编号:265759298
  • 上传时间:2022-03-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99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江西李坑导游词江西李坑导游词1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

      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江西李坑导游词2  今天,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  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  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江西李坑导游词3  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

      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  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

      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江西李坑导游词4  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

      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江西李坑导游词5  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

      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江西李坑导游词6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_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书桥]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 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_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疏归养,适闻父丧奔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

      是说李侃想回家养老,正好又遇到父亲死了,便回家奔丧,之后就隐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便决定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碣,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  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当时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纣王时,理氏裔孙理徵,因直言纣王的残暴无道而被处死,他儿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逃脱逃难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

      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