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江氨氮污染看陕南农业与城镇生活垃圾的出路.pdf
4页六、环境污染防治 从汉江氨氮污染看陕南农业与城镇生活垃圾的出路 . 司全印 (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西安7 10 0 0 4 ) 摘要:氪氪是汉江的主要污染园子.汉丹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琢涵养区,其下游为丹江口水库,以非点源为主要 来源的氨嬲;断增大的趋势,由此可以肯定.氨氢将是汉江水源的最大威胁.欲解决氨氮污染,必须变石油农业 为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欲簏畏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必氖解决有栅巴源,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是解决绿色农业 和有机农业有机肥源最为经济持久,且符台镅环经济原理的道路.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是处理收费政策 一、汉江污染现状 1 .氨氮是主要污染因子 根据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的资料:汉江水质总体是好的,出省境断面一直维持Ⅱ—ⅢI 类 水质但汉江干流流经城市附近河段已经出现污染现象其中,尤咀汉中到石泉段水质为差 汉江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类袭现为有机型污染从污染类型及污染河段基本可以判断,汉江、 丹江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与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点源污染其次是非点源( 水土流失、 化肥等) 污染汉江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I 表 2 0 0 0 年汉江主要断面水质监测统计结果汇总表单位:毫克/升 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氮氦非离子氮亚硝酸盐氨 断面名| } j : 平均值类列平均值类别平I 匀擅期U 均值 羯q平均篷 类刖 黜 L 5 I L 4In ∞ⅡI旺O c 8I 黝 2 2IZ 2I IQ 1 5ⅡIn o l 7I 蒯暖 2 0IZ 9I IL 8 3VQ 1 1 3ⅡI 弱镀 2 0I& Ol l& 船Vn 1 0 0Ⅱ 燃 L 7I2 6 I lL 7 8 Vn 1 1 7 I I / 五泉I L 4I2 4I I n3 0 I I In2 8 0 V Q0 母I 搽IL 3l 2 l I l n 4 5ⅢQ 0 3 0Ⅳ吐∞9 I . 安寮I I L OI2 5I I Q , 1 8 I I I Qc B 5 Ⅳ n 0 1 4 I ’ 旬可I I L 6I 2 0 I n “ ⅡIn0 1 2Ⅲ Q 0 t O I 2 .汉江氨氮污染呈容量饱和趋势 将汉江1 9 9 1 - - 2 0 0 0 年各断面氨氮浓度平均后指数化( 按照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指数化) , 按照时间序列作图如下 由氨氮指数曲线可以看出:汉江氨氮污染指数7 0 %的年份已超过1 ,已经超过三类水质标 准。
9 0 %的年份超过0 .5 ,接近1 ,说明氨氮污染已接近其环境容量 5 3 1 六、环境污染防治 二,汉江氨氮污染来源分析 1 .点源 汉江流域工业废水厦氨氮排放统计表 项目企业废水量( 万吨/年)C O D ( 吨/年) 氨氮( 吨/年) 工业6 0 9 6工业2 3 8 7 0 工业2 7 2 汉江 生活1 4 4 4 2 生活 2 8 8 8 4 生活 3 6 0 0 合计2 0 5 3 85 2 7 5 43 8 7 2 2 .非点源 ( I ) 化肥 陵南三市化肥使用量统计袭( 公斤) 蓬濑翁鬟浚巍囊鳓簸蘩筝箍簌蒴美鬟螽篱熬靛雾磋嘲穗黼嚣鳝鳝蘑 1 9 8 5 燕9 7 9 7 2 6 3 ( ]2 4 9 .2 4 8 7 .3 1 9 9 9 芷1 7 1 6 6 2 6 9 0 4 0 4 + 9 01 1 4 增长比( %) 1 .8 1 .6 l - 3 由表可以看出,化肥的使用量一直逐年增加,使用化肥的耕地面积也一直逐年增加由 表可以推算出,目前,陕南三市每年因施用化肥流失的氨氮约1 7 1 0 吨 ( 2 ) 暴雨径流 陕南三市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襄 I地区汉中安康商洛台计 水土流失面积占比( %) I f 水土流失面积( 公顷) 1 0 2 5 1 0 48 2 1 6 0 09 7 6 5 6 0 2 8 2 3 2 6 44 1 .1 根据陕南耕地平均水土流失侵蚀模数9 0 0 吨/平方公里年,可以大略估算出,陕南三市每 年因水流失造成的士壤流失量约2 5 0 0 万吨表土。
其中携带流失的氨氮量约1 2 5 0 吨 ( 3 ) 城镇生活垃圾‘ 5 3 2 六、环境污染防治 汉江流域主要城镇生活垃圾排放统计表 } 项目 城镇生活垃圾垃圾渗出液 垃圾渗出液的氨氪含量 ( 万吨/年)( 立方米/年)( 吨/年) ( 按5 0 %计) l 汉江 6 5 ,9 0 0 0 03 6 0 注l :生活垃圾中可腐有机质2 5 %,总氮2 .5 %,氨氮占总氦的7 5 % 注2 :生活垃圾年平均渗出液3 立方米/平方米垃圾堆放地; 注3 :垃圾渗出液平均氨氮浓度4 0 0 毫克/升. 汉丹江流域氨氯年入河总量为7 1 9 2 吨其中点源占5 3 .8 %,非点源占4 6 .2 详见下表 汉江氪氪污染源统计表 点源 非点源 类型 工业,生活化肥水土流失城镇生活垃圾合计 数量( 吨/年) 3 8 7 2 1 7 l O 1 2 5 03 6 03 3 2 0 占比( %) 5 3 .8 5 i .53 7 .61 0 .9 4 6 .2 由表可知:汉丹江流域氨氮污染防治,必须点源、非点源同时控制在非点源中,化肥 流失、水土流失、城镇生活垃圾腐化流失的氨氮,以化肥流失为昂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 度重视。
化肥流失和水土流失均与农业发展有关,涉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民脱贫致富问题 下面的叙述将会看到,看似毫不相关的两者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陕南农业的出路在绿色和有机农业 目前,主流农业可以称为工业农业或石油农业,其特点是依靠良种、水利、化肥和农药 支持的商产农业.其最大的不足是由此面带来的环境污染、地力和产品质量下降,从而给人 类健康带来的隐患此外,农业最初是从平原开始的山区移植了平原的农业,却无法移植 平原的水土条件因此,山区不适合发展一般农业,这也是山区农民一直贫穷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石油农业带来的问题,产生了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其特点是有限度的使用化 学台成物如化肥和农药,以避免主流农业带来的上述问题最近,较绿色农业更进一步发展 为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所谓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指农业产品生产只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杀虫 剂,完全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及其产品有机食品是比绿色食品更纯净的纯天然食品 追求纯天然食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 1 9 9 8 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农业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美国和欧洲 一些国家也颁布了鼓励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据专家预测,到2 0 0 5 年在全球上市的的主要农 产品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农产品是有机农产品,在未来1 0 年中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从目 前的i 0 0 亿美圆增加到1 0 0 0 亿美圆。
一项跨国的民意测验表明,8 5 %的工业化国家公民在选 择食品时首选有机食品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火部分依赖从发展中进口,我国的有机食品最初 就是应国外贸易商的要求生产的 有机食品有赖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有赖于有机肥的支持资料表明,我国耕地 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2 %,发达国家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超过5 %有机农业、改良土壤,恢复 地力都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城市垃圾资源化产业将成为满足上述需求提供大量优质有机 5 3 3 六、环境污染防治 肥的强有力支撑 四、综合利用是陕南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最佳选择 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继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之后,已经上升为城镇四大环境污 染问题之首,成为群众最为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镇生活垃圾,和上述三项污染相 比,不仅更具普遍性,而且数量与日俱增,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危害深远,具有明显的积累 效应另一方面,城镇生活垃圾又是资源,弃之为害,用之为宝在提倡经济、社会、生态 环境协调并重和建立循环经济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以综合利用为主要 途径的处理处置,既是对“生产一消费—还原”生态原理的实践,也是对人类社会,遵循自 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陕南9 0 %为山区,城镇基本沿河流分布,+ 土地奇缺,加之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垃 圾易腐化发酵,垃圾渗出液仍然会污染河流因此,填埋不太适合陕南地区焚烧限于垃圾 成分.也不合适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综合利用,即可直接利用的直接回收利用,可腐化的 有机质沤肥,无机质制造建筑材料或者卫生填埋这样既解决污染,又解决有机农业的肥源 和陕南土地奇缺,土壤珍贵的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五、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是尽快出台有关政策 造成目前城镇生活垃圾污染和危害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政策问题具体而言,即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优惠政策和城镇生活 垃圾处理处置费用问题 以综合利用为主要途径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首先进行垃圾分检,将能直接利用的 资源,如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直接再生利用;有害的,如电池等,单独特殊处理 其次将可腐化的有机质发酵沤腮,作为改土肥田之用剩余的无机质制造建筑材料或者卫生 填埋所有过程均无无法解决的高难技术问题.不只国外,国内也有成套的技术设备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而且属于基础设施建立之后,尽管利薄. 回报周期长,但运行稳定、可靠、持久,意味着投资回报稳定、可靠、持久。
加之城镇生活 垃圾处理处置古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理念,乐意投资者不乏其人 缴纳处理费的困难在城镇弱势人群对下岗职工家庭和其他领取基本生活保证金的家庭, 可以采取特殊政策予以减免对于流动人口,可采取住宿费代征等办法解决总之,解决城 镇生活垃圾污染危害之关键.一是各级政府,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尽快制订城 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收费办法:二是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尽快制订城镇生活垃圾处理 处置机构与政府脱钩,使之社会化、企业化的有关政策:兰是按照社会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 项目,尽快制订或明确有关优惠鼓励政策 5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