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全).doc
6页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 陈瑞春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它渊源于张仲景,昌明于程钟龄《伤寒论》虽无八法之名,而有八法之实 伤寒八法是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据证立法,依法制方,是论中理法方药的重耍纽成部分因而从八法的纵横來探索《伤寒 论》的治法,是有临床意义的一、汗法汗法是针对外感热病第一关而设,通过开刑濮里,调和莒卫,发汗祛邪的方法,达到放散体温,顿挫病势的H的,即 《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Z”,“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意思因为汗法主要功用在于驱邪,使病邪不至深人而从 表解所以,冇“善治者,治皮毛”的说法论中汗法概括起來,冇正治与权变两个方面)汗法的正治法所谓正治法,是直接发汗的方法论中有峻汗法和缓汗法的不同前者,为寒邪束农,卫阳郁遏的表实证如《伤寒 论》说:“太阳病,头病发热,身疼腰病,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等表寒实证,故用麻黄汤峻汗攻邪 后者,为风寒在表,卫气不固的表虚证,如《伤寒论》说: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等表寒虚证,故用桂枝汤缓汗祛邪麻桂二方是汗法的代表方, 都可直接取汗。
但麻黄汤辛温宣散,发汗力強,可称峻剂桂枝汤则为发中有收,滋阴和阳Z方旨在培养汗源,取正汗以 祛邪汗,故称缓汗法此外,论中尚有微汗法它适于邪微正未复,须发汗解表之证但因无汗不得用桂枝汤,有汗不得用麻黄汤,故用轻量 麻桂合剂太阳病愈八九日,理应热退身凉,而反郁热在表,而有热色,身痒不得汗故取麻桂Z半小发其汗柯韵伯说:“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Z师,各冇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Z义也柯氏认为麻桂合法,各冇制约,深得 仲景的奥意,颇有见地二)汗法的权变法论中以汗法为中心,加减权宜,随证变法,内容极为丰富,其权变法约之有:1. 发汗清里法本法适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伤寒论》说: “太阳小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病,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Z”,乂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i汤这两者均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前者为表寒 无汗,里热盛而躁,故主以大青龙汤发散农寒,淸解里热;后者•为农有寒邪,里热较轻,只是"热多寒少”,未至烦躁,故 用小盘轻剂的表里双解法麻杏石tt汤亦属发散表寒,清解郁热之剂,病机与大音龙汤证雷同,所不同者,表寒有微甚,里 热有轻重另外,麻杏甘石汤亦为解表清里法,而其功用重在宣肺清热,略有区别,这里不复赘述。
2. 发汗温经法本法适于表有寒邪、里有阳虚的表寒里虚证《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Z,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孑汤主Z 乂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廿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两者与太阳病篇的“病发热头痛, 脉反沉”互文见义凡是阳气衰弱之体,殂然感受外邪发热,脉不浮而沉,是为在里之阳虚,所以当温经以发汗3. 解表化饮法本法适于外冇表寒,内冇水饮Z证《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冇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即外有表寒不解,内有饮邪犯肺的表寒里饮证,故用小青龙汤发散表寒, 温化里饮”方中麻桂芍草合用既发散表寒,又调和营卫姜、细、味是温化里饮的要药,干姜温以行水,细辛辛以散寒,五 味酸以敛肺,配半夏降逆蠲饮,凡寒水宿肺的喘咳,用Z多验4. 发汗升津法本法适于外感之邪,客于太阳经腦证《伤寒论》说: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乂 说:“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两者同属邪客太阳经脳而项背强之证,前者有汗为表虚,主以桂 枝汤调和营卫,加葛根舒经升津;后者无汗为表实,故以葛根汤发散表寒,舒经升律。
二者冇虚实Z分,应当明辨5. 解表利水法本法适于表邪不解,内蕴湿热Z证《伤寒论》说:“伤寒淤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此为表邪外束, 内蕴湿热,热不得越,或发黄或浮肿,是外有表邪里有湿热之证,故用麻黃连翘赤小豆汤外解表邪,内清湿热近人川此方 加味,宜肺利水治疗风水,用之多效此外,五苓散亦属解表利水法,但如水寒凝结,膀胱气化不行,用五苓散以化气利水, 彼此寒热见异,病机殊不相同综诸上述,汗法的正治与权变,均以取汗为宗胃实践运用中尚冇间接的汗法,如通里攻下,而后始得汗解;或清凉泄 熟,而后始得汗解;或滋阴养血,而后始得汗解等等故不能周于直接的取汗,而应学握病机,按照表里缓急,灵活运用 至于汗法的禁忌,《伤寒论》中提出:淋家、汗家、鲍家以及胃中冷、尺中迟等归纳起来,凡阴阳气血亏虚者当忌发汗 阳明、少阳病用汗法亦当审慎,不可粗疏必须指出,论中的汗法详于辛温,而略于辛凉,对温邪为病的治法和方药殊感不足温病学家创立的辛凉解表法,对温 邪为病的外感热病,有它的特殊疗效和临床意义,如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治风热犯肺的表热证,辛凉宣肺的竹叶柳勞 汤治表郁疹伏,以及后世益气解表的人参败毒散,滋阴发表的加减威蕤汤,解表胜湿的羌活胜湿汤,解表宣护的否需饮等等, 都可说是在《伤寒论》汗法的基础上引中出来的。
临床上根据汗法的原理,结合其他清、补、和、下等法,对于流行性感冒、 百日咳、哮喘、麻疹、急性肾炎,以及眼科、皮肤科的某些疾病,在一定阶段中运用汗法,扩大了运用范围,取得了新的进 展二、吐法吐法是运用具冇催吐作用的药物,促使病人呕吐,从而使疾病得以解除的--种方法《内经》说:“在上者因而越Z”, 即界物在胸膈以上者,且病有上趋Z势,可借约物的作用引而越Z《伤寒论》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 浮,胸中痞破,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即病在上焦,症见“胸中痞硬,气上冲咽 喉不得息”,是邪有上越之势,故可使其得吐而解此外,论中少阴筒、厥阴篇各有一条使用吐法,均系胸中邪实(按:多数 为痰涎或食滞阻于胸隔)Z证,病机相同,故均采用瓜蒂散因势利导以吐Z吐法多用于病情急剧,必须迅速吐出的实证, 如咽喉痰涎继阻,或顽痰停滞胸膈,或宿食停留胃脫,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皆可用吐法以排除冇害的异物然而,因吐 法耗气伤津,临床用Z甚少但体虚Z人是否就绝对禁忌,这也并不尽然在此,借助李士材《古今医案按》病例一则,以 兹明证医案说:秦景明索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即呕吐不能食,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
须先进补中益 气,十月后,以瓜蒂频投,涌如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得水晶色者升许如是者七补之,七涌之,乔日而窠囊始尽,专服六 君子,八味丸,经年不辍木案论证虽简,而治疗方法却寓有深义索病痰饮,其体必虚,虚家非吐所宜,而痰实又非吐 不去,如攻其邪,则犯虚虚Z戒,若寓补于吐,则牵制攻邪Z势所以先补其虚,后吐其痰,不至吐而伤正,使补正与祛邪 各得英宜,是以频补频吐,而病痊愈(伤寒论译释•下册.1031页)上述病案,足以说明吐法也不可荒废,在临床上确有 可用之处,值得借鉴三、下法下法是攻逐胃肠积滞,泻下燥屎的治疗方法凡肠胃中有邪热与燥屎相结,以及有痰水、宿食、瘀血等停聚的实证,皆可采用下法, 以期达到攻逐实邪,推陈致新前人有“毒火宜急下,风火宜疏下,燥火宜润下,致积宜消下,瘀血宜通下,水火互结宜导下”的经验,说 明下法应据证不同,当下则下论中下法集中在“阳明病篇”,町概括为止治与权变两方面一) 下法的正治法论中下法的正治,有峻下、缓下、和下之不同峻下法适于胃肠燥实,气机壅盛之证如“……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 也,手足?然汗出者,此犬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即燥结与气滞并重,故以硝黄泄热,枳朴行气,使之逐实热,通积滞,故称峻下。
缓下法长于润燥,为燥结偏盛,气滞较微的胃肠燥热实证如“胃气不和,澹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即是以硝黄配甘草调和,不用枳朴 之攻破,取其“微和胃气”以缓下和下法是治气滞较盛,燥结较微之证如“腹大满不通",“大便复硕而少",以小承气汤和之,勿令致大泻 下本方芒稍枳朴用量小于大承气汤,药力较轻,故称和下三承气法,从药物组成來看,只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五味药;从病机來分析,是属阳明胃家实,肠间有燥屎;从症状來看, 有腹胀满,不大便,这是共性但三者轻重权衡的依据,还应抓住“燥结“与“气滞”的病机来辨证选方论中提示的腹胀满、潮热、请语、 不大便等症,是反映内在胃腑实热的微其,也是判断燥结与气滞孰轻孰帝的依据至于少阴三急下,历來都有争论,这里就不扌论述二) 下法的权变法论中下法的权宜,是以承气为中心,加减变通,约有逐瘀,消痞、逐水、温通、滋燥等不同的运用1.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于热邪与瘀血相结,病在膀胱或肠间之证《伤寒论》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 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Z,桃仁承气汤主Z又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Z’‘番血证有新瘀、久积Z分,桃仁承气汤即谓胃承气汤的变 局,在原方中加桂枝宜通阳气,桃仁通瘀破结,共奏清热祛瘀功效抵当汤是逐瘀行血的峻剂,破血的力量优于前者,方中除大黄、桃仁 之外尚有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瘀散结故症癥久积,顽固郁结的崙血证用其攻而破之2. 攻下消痞法本法适于心火胃热,病在胸胃之证《伤寒论》说:“心下痞,按Z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片脫疝满,按Z濡软,是 与胃家实腕腹胀满鉴别处说明本证是无形邪热聚于心下,故用本方以麻沸水渍,取其药味轻薄,泻心下Z邪热,非取其久煎浓汁泻胃中 之实,其妙就在于煎药的方法这种煎药的方法是一大特色,值得研究和提高3. 攻下逐水法木法适于水热互结,或饮邪停聚Z证<伤寒论>说:“……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Z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乂说:“…… 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农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前者大陷胸汤以甘遂逐水,以芒硝软坚,以大黄 清热,病势较急,用方亦峻,取其攻逐水邪,热痰积结;后者十枣汤以甘遂、大戟、芫花去胸胁结聚的饮邪,以大枣健脾和中,使邪去而 不伤止。
临床用此二方要严格字握约物的服用方法并应及时观察病情,方后所谓“得快利,止后服”,就是示人审慎的童思4. 温通攻下法木法适于寒热互结,病满兼阳虚证V伤寒论〉说:“心下病,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中三黄以麻沸水渍,附子另煮汁, 一者味薄,一者取浓汁,全方合用调和寒热,泻病扶阳此外,后世有温脾汤一方,亦属温通法,但彼则重在脾,此则重在胃,方义相同, 病机有别5. 滋燥润下法本法适于胃肠燥结,津液不足之证V伤寒论>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讨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硕,其脾为约,麻了 仁丸主之’‘所谓“趺阳是胃脉的部位,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脾不能输津,故大便难,用小承气汤加麻杏芍蜜以滋燥润下此法应与 温病学中的增液承气汤互参,如系热病后期的津伤便秘,肩者优于前者如前所述,下法在临床上运用极广,有下胃肠燥屎、下痰热痞结、下痰饮蒂水、下瘀血积聚等几个方面但应注意,下之不当,流弊甚多 因此,凡是表邪未解,腑气不实,病在半表半里,以及体质衰弱,气血亏虚,或孕妇婴幼均应慎重,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由于《伤寒论》下法的启示,吴鞠通创立的诸承气,河间的表里双解通圣散,以及王淸任的活血化瘀诸方,追溯其本源,应当是受到仲呆 下法的启发。
近年來中西医结合,利用下法于急腹症,便胃穿孔、肠梗阻、胆攫炎等部分病者免于手术特别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报道, 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重病人,运用清下、补虚、化瘀结合起來,灵活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