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美国影片《生命之树》的解构主义表述.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43326364
  • 上传时间:2022-08-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 要] 《生命之树》是泰伦斯·马利克的第五部影片,泰伦斯·马利克将这个关于生命的话题制作成一个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结局、更没有观众喜爱的故事或悬念的影像碎片,在这些过于个性化的语汇里,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用鲜明浓烈的画面冲击观众视觉的同时,也解构了传统的电影定义及电影欣赏的心理[关键词] 《生命之树》;解构主义;泰伦斯·马利克被称为美国电影界一大异类的泰伦斯·马利克的首部作品是《穷山恶水》,他凭借着《穷山恶水》与《天堂之日》展露才华,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他的这两部作品也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经典经过了20年之久,泰伦斯·马利克才带着他的第五部作品《生命之树》以耀眼的光芒再次亮相于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并且以在《生命之树》中对生命这一永恒话题的独特陈述和唯美的电影语言,赢得了第六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也使公众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重新认识了泰伦斯·马利克《生命之树》的故事开始于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家庭里,它以大儿子杰克的成长为线索,用一连串结构松散的、寓意不清的片断来展示一个孩子眼中过于多变的世界,从而展现着生命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障碍与冲突在影片慢条斯理的影像节奏、开阔顺畅的大场面调度以及极富完美主义色彩的Magic Hour自然光取景技法之下,泰伦斯·马利克的影片如一位老者一般娓娓讲述,将这个关于生命的话题制作成一个既没有情节、也没有准确的结局、更没有观众喜爱的悬念的诗句般的碎片,迷惑不解的观众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关于宇宙或天体形成的科学纪录片或者是一次科学摄影图片展。

      在这种类似印象派的艺术风格里,泰伦斯·马利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释宏大的背景之下所包含的个体的缥缈与人性的深邃,表达他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辨,因而使这部影片充满了过于个性化的语汇,所以,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在用鲜明浓烈的画面冲击着观众视觉的同时,也解构了传统电影的定义及电影欣赏的心理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念起源于1967年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法则,构成了一系列的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而德里达所要抨击的正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念,德里达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其中就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类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而成的民族无意识本文试图把《生命之树》放置于解构主义的语境之下,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评论之一、对观众期待心理的解构通常,观众对电影的欣赏都是抱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期待,他们期望着在银幕上看到由俊男美女扮演的各色人物演绎出各色故事,在不受时间和空间、不受科学常识限制的银幕上,在非常逼真的画面和虚幻的场景中,让观众回到过去或超越现实,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回忆等社会审美需要。

      因此,电影诉诸观众的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感,在逼真的现场感受里,享受一个过去或未来的故事就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心理期待,而这个故事当然是建立在完整的情节之上,建立在观众所能理解并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上,因此在这种观众心理引导之下,导演们努力挖掘好的故事情节,以满足各种年龄、各种身份、各种文化教养的观众的心理需求,事实上导演们这样做所收到的票房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如美国传统喜剧家卓别林的影片《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不仅有着卓别林出色的表演,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如《凡尔杜先生》通过1930年经济危机时期银行职员凡尔杜特殊的人生历程,以蓝胡子的形象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实质,在这个颇具传奇感的故事里,观众得到了欣赏人生的满足感;又如1953年拍摄的美国影片《罗马假日》,讲述的是一位欧洲某国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在意大利罗马发生的浪漫故事,影片因其故事的浪漫传奇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它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银幕上俊男美女所上演的皇室与平民之间的爱情故事 ,是现实生活里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传奇,因而吸引了观众,使他们在观看影片时得到了现实生活里不可能有的审美满足很显然,《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并没有考虑观众的这种传统欣赏心理,他在《生命之树》中压根没有准备给观众以完整的故事,更没有准备传奇悬念,整部影片所充满的都是不知所云的记忆碎片,大段的科学图像,还有一些不知来路、无始无终的串场人物,以此诠释着“宇宙、生命、家庭”等关键词。

      唯美”成了泰伦斯·马利克在影片中的惟一追求,极其私人化倾向成了泰伦斯·马利克影片的标签,在《生命之树》中泰伦斯·马利克有意地将一部电影拍成一首哲学诗,以此表达属于泰伦斯·马利克个人的独特审美气质因此有观众评论,泰伦斯·马利克电影中每一个栅格、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做壁纸,美丽恬静得让人心醉的确,影片中泰伦斯·马利克用阳光穿过手指的画面表现人与自然的亲近,用摇曳的向日葵、奔腾的海水、泥沼里的气泡、舒卷着的云团来表现自然的适意与闲淡,这种电影语言虽然美丽,但却是非常小众化,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独特审美情致的人可以欣赏其中的美感特质,而大多数来到电影院,期待着观赏故事情节的观众都会在泰伦斯·马利克大片的唯美画面前感到茫然不解,最终会失望地离开泰伦斯·马利克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审美气质解构了观众的传统期待,同时也在电影艺术手法里带进了一种更加私人化的风气二、对电影体裁的解构体裁,也称为样式,是指艺术作品的种类,由于艺术作品在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着不同的功效,所以才有了不同的艺术体裁体裁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按照传统的电影体裁的分类,影片可以分为武侠片、警匪片、科幻片、恐怖片、喜剧片,每种体裁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如警匪片主要描述黑帮与警察的枪战故事,科幻片超越了科学常识,表现人的超自然能力,喜剧片以滑稽荒诞的故事带给观众快乐,这些由体裁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影片种类,对应着不同的电影语言,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观赏品味,在不同层面上赢得观众的喜爱 而面对《生命之树》这样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影片,传统的体裁分类完全无效在《生命之树》的前三分之一段落将地球生命与人类生命穿插在一起,影片中出现的是宇宙大爆炸时的星云图像,以及寒武纪的岩浆喷发引起的地球改变、侏罗纪的鸟类哺乳类的出现、白垩纪的恐龙时代的到来、再到蓬蓬勃勃的人类时代的过程,《生命之树》书写着地球生命的宏大进程和壮阔无比的生命宽度,在短短几十分钟的画面中,宇宙兴亡、沧海桑田,人类变迁、生命起源随着镜头飞速转换,再配上无从探源的光芒,汩汩悸动着的原始湖泊,缓缓舞蹈的水母和双髻鲨,影片更加绚丽奇诡,俨然像是一个《国家地理》式的地球进化史的科教片然而影片里还出现了大段的关于生命诞育的情景:放大镜下的细胞、胚胎,一双胎儿的眼睛和小生命的诞生,显示着人类生命与地球起源之间的息息相关,使之又像一个医学普及片。

      在《生命之树》充满隐喻的图像中,地球的演变、岁月的更迭、植物动物的进化与一个家庭的悲欢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哲学意味,总之,《生命之树》里可以找到多种体裁的特征,也可以说是找不到任何一种确定的体裁特征,它是集科幻片、科教片、家庭故事片、文艺片于一体的一种不确定的体裁,也可以说是一种全新体裁的雏形三、对电影主题的解构因为电影这种艺术样式受到演出时间的限定,所以它必须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完一个故事,因此每部影片也只能表现出一个确定的主题,这也是电影艺术里的常规模式如美国影片《地心历险记》的主题是要表现人类尝试突破科学极限、向未知险境挑战的勇毅精神, 如《泰坦尼克号》则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的跨越阶层的传奇爱情,又如《摩登时代》表现的是大机器时代对人性的扭曲,这些鲜明的主题都可以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才使得这些影片有了持久的生命力而《生命之树》中强烈的自我语汇使得该片陷入一种曲高和寡的自我陶醉之中,在过于特立独行的个性表白之中,影片完整的主题意识完全被解构掉,使人无法辨识该片到底在表达什么主题从情节上来看,《生命之树》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描写自然界里宏观的进程与微观生命的变化,另一部分是对杰克一家的生活状况、主要是对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

      在充满宗教意味的电影画外音里,融合了宗教、人性、成长、家庭伦理等庞杂的命题,可见导演泰伦斯·马利克有太多的想法要思考、要追问、要倾诉,但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故事来支撑这些命题,所以影片里让观众感觉到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思想花絮和游弋不定的思绪不难看出,泰伦斯·马利克本是想以大视角来描绘宇宙中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群体,又以具象的家庭单位表现每个人之生存现状,他既要表现父子亲情、家庭伦理、儿童成长等社会学的内容,要表现19岁弟弟的夭折带给这个家庭的灭顶之灾,又要追寻开辟洪荒时的大爆炸所产生的宇宙灾变的震撼,直接探究生命起源、存在与虚无等哲理领域里的内容,这种用大背景、小生活结合而成的叙事模式既有宏观视角下的奇丽,也有微观意义上的精美,可惜的是《生命之树》却因为没有确定统一的主题而使整部影片的叙事陷入到茫然之中,于是影片画面的高深、广博、奇诡都有些孤芳自赏的味道,使人不禁对《生命之树》的主题发问道:这种杂乱的画面堆积,是具有启迪人类文明的火花的意义,还是具有革命性的思想的意义,或者是为电影叙事提供一个新的叙事模式方面的意义?准确的回答只能是,《生命之树》的这种表述形式只具有解构主义的意义对于解构主义来说,就是要对传统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并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解构主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和重组,它重视个体,反对总体统一而有意地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在这一点上,《生命之树》完全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它不仅有着彻底的肢解情节的倾向,更有着主题不确定的倾向,它甚至抹杀了故事的时间联系,有意将叙述的时空错乱而使影片的主题无所依托在这种彻底的解构主义的语境之下,导演给观众安排的是一个时空错杂的结尾:在记忆海洋的海滩上,这一家人重新团聚,成年的儿子遇见年青时代的父母并与他们拥抱,成年的哥哥看见幼年的自己与已故的小弟,海水在他们身边潮起潮落,一家人静默地站立在海边,成为一棵永恒的生命之树总之,公众虽然没有从《生命之树》中得到奇妙的故事和传统的人物形象,但至少在影片里看到了泰伦斯·马利克敢于冲破传统、尝试全新的艺术手法的勇气而《生命之树》也如同大卫·林奇的诡秘的《穆赫兰道》、伯格曼的阴暗的《第七封印》、塔可夫斯基的诡谲的《镜子》一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电影体裁,并在宏观的层面上扩展了电影的外延[参考文献][1]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法]热拉尔·贝东(Gerard Betton).电影美学[M].袁文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 [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 孙薇娜(1978—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下面是赠送的保安部制度范本,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谢谢!保安部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津法规,按照####年度目标的要求,做好####的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全体人员和公私财物的安全,保持####正常的经营秩序和工作秩 序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消防意识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