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教育部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考察报告.docx
6页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教育部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考察报告 建国初期,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由中央政府各部门陆续兴办、重组了一批行业背景强、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世纪之交,伴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批行业院校一部分调整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一部分划转地方政府管理,基本改变了行业部门办学的体制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行业部门管理的高校应当如何科学定位,确立自身发展战略,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和认真研讨的课题前不久,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组织七所直属高校领导组成“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赴欧洲重点考察了法国“大学校”中实施工程教育的高水平大学,其目的是比较借鉴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经验,启发对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探索建立健全支持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法国特色的“大学校”体制及其由来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大致分三种类型:1.综合性大学(Les Universits),全法国共有87所,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在校生约150万,占法国高校在校生的70%以上,这些学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可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各类文凭;2.高等专业学院,即“大学校”(Les Grandes Ecoles),法国广义上的“大学校”共有952所,在校生约12~13万人,仅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5%左右,其包括工程师学校、商校、行政司法类学校、建筑师学校等各种类型,主要进行高等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3.高等专科院校(Les Ecoles Spcialises),是关于艺术、时装、旅游、建筑设计等领域的高等教育专业机构。
法国“大学校”实施比较典型的精英教育,学生入学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而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只需持有高中会考毕业证书下表将其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一个简要比较法国的“大学校”体制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完全对等的形式,是典型的法国特色其历史成因是,18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得到发展,保守的中世纪大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波旁王朝的君主建立了第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如炮兵学校(1720)、军事工程学校(1749)、巴黎路桥学院(1747)、巴黎高等矿业学校(1783)等;法国大革命后关闭和取消了部分中世纪大学,设置了新的专门学院,如综合理工学校(1794)、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794)等;第一帝国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各领域的精英,拿破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为实现帝国政权目标服务的工具,他强化了“大学校”这种绝对服从中央政权的统一、精干、实用性的教育机制,这为法国大学与“大学校”并行的双轨制打下了基础在法国“大学校”体制中,工程师学校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国社会对工程师证书有一种近乎崇拜的认同感,工程师学校的毕业生有很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考察团所访问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路桥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等电信学院、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均属于法国知名的工程师“大学校”(以下的分析主要以此类学校为依据)。
二、法国“大学校”的基本特点 1.办学定位:高目标,高水平 法国“大学校”从诞生至今,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办学定位,成为法国高级工程师、企业领袖、政府公务员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如果把“大学校”的教育比作一条生产流水线的话,那么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乃至产品输出,大学校都是按照“一流”、“精英”的标准来具体操作的如教学投入很高,以法国高等矿业学校为例,其年办学经费约9000万欧元,用于教学的经费达四分之一法国“大学校”的高水平还表现为其相当部分都通过了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的工程师文凭授予资格认证CTI成立于1934年,在法国,是具有授权学校颁发工程师学位文凭的法定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能否通过其认证已成为法国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象征 2.招生录取:重预科,严选拔 “大学校”的选拔和录取制度独特而严格主要有两点:一是要经过预科班学习预科班既是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入口,又是工程师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制为两年,一般在高中内开设,不颁发任何文凭预科班的特点是严格的入学筛选、高水平师资、高生师比、高难度课业、经常性的考试这些考试往往被形象地称为“竞试”竞试”可以由自己学校单独组织,也可由一些培养方向、水平相近或有传统联系的学校联合组织。
此外,一些“大学校”对预备班还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学生只有一次重读机会二是淘汰率非常高获得理科高中会考文凭并获优秀评语的学生,在通过高中学历档案审查之后,才能进入预科班,这样的学生只占高中毕业生的10%左右在预科班,经过2年艰苦学习后还要参加高标准、高难度的“大学校”入学考试(多场联考,笔试和口试,每场考试2~6个小时不等),根据考试成绩排名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校以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为例,2009年报考人数有4000多人,进入复试者1000人,最后仅录取考试成绩前90名的学生通过这种高选拔,高淘汰的入学制度,“大学校”保障了生源质量,为入学后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培养模式:强基础,重实践 在法国,工程师是一种通用人才(gnraliste),其培养由四大要素构成: 基础科学这既是进行严谨分析的保证,也是能够长期适应职业变革要求的保证 工程科学这既是有效性的保证,也是年轻工程师能够短期适应职业的保证 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伦理和哲学环境理解 国际交流与文化 “大学校”的基本学制为三年,但实际上为五年(10学期),即两年预备班教育和三年“大学校”的专业教育其特点:一是强基础。
前两年的预科教育重在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化理论知识基础,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进入大学校后,前3个学期依然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可见,在总共10个学期的工程师培养中,有2/3以上的时间是在打基础二是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以适应知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迅速更新换代和不同岗位的需求一般来说,学生要参加三种企业实习:第一种是观察性的,是对企业状况的了解;第二种是主动实践性的,学生实习的身份可以是高级技术员;第三种实习基本接近于未来工作,即为毕业实习,亦称之为工程师实习三种实习的全部时间不少于10个月,约占三年学业时间的三分之一,其中毕业实习的平均时间为18周,均在企业中进行三是课程设置灵活大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注重应用性此外,大学校的课程安排具有多样化、模块化的特点,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的学习后可根据自身学术或研究兴趣,来选择主攻的学习方向 4.社会合作:全方位,深融合 法国“大学校”管理体制多元,其多数属教育部领导,另外一些分属其他中央各部和地方领导,高等商业学校均属工商会领导例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隶属于法国国防部;巴黎路桥学院隶属于法国装备、交通与住宅部;巴黎矿业学院隶属于法国工业部。
大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联系十分紧密,体现为一种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一是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通常学校管理委员会三分之一左右成员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参与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讨论课程计划的安排等;二是企业在“大学校”赞助设立教席,选派专家到“大学校”任教;同时,“大学校”通常聘请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任教授;法国很多国家实验室或其分支建在“大学校”里,实验室的研究员同时兼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实现了紧密结合三是企业向学校出借或赠送可供教学用的生产设备;四是学校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税国家规定企业要支付“学习税”,其税率占工资总额的1.1%这笔税金可以上缴地方政府,也可以直接支持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五是企业承担一定的培训任务,主要是接收实习生,这是校企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六是学校通过签订科研合同,或通过技术转让,为企业承担相当大部分的科研任务;七是学校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5.就业去向:高就业,高成就 学生从“大学校”毕业后即授予法国工程师资格和硕士文凭,无论就业率还是日后职场的成就均令人瞩目80%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三个月就已签订工作单位,毕业生起薪一般都超过35000欧元,远高于综合大学毕业生。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先后涌现了诸如一战协约国联军统帅福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贝古勒耳、热力学的奠基人卡诺、数学家柯西和庞加莱、工业家和设计师雪铁龙、法国总统德斯坦等著名人士;巴黎路桥学院的毕业生中,有28%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有22%在基础建设行业担任高管,有17%服务于工业界的企业;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的毕业生中,有3%担任矿业领域的高管,有33%在金融、信息领域担任重要职位目前,在法国100家能左右法国国民经济的大型企业中,2/3的领导人都是“大学校”的毕业生,政府中的许多高级行政官员也都毕业于“大学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