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MS及LCC控制程序精编.docx
8页RAMS及LCC控制程序 1.目的 产品在生命周期内,通过执行的一系列活动以确保在每个阶段完成为产品确定的RAMS要求,并符合和满足顾客提出的RAMS目标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产品论证开始到质保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维护期间的相关跟踪活动结束 3.定义 3.1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的统称 3.1.1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或保持)规定功能的能力 3.1.2可用性:产品在任一随即时刻需要和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可工作或可使用状态的程度简单的说:可用性就是产品处于可工作状态的可能性 3.1.3可维修性: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3.1.4安全性:不发生危险事件的能力 3.1.5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的初始概念阶段一直到产品停用和处置的整个阶段 3.1.6系统的寿命周期费用(LCC):在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内,为获取并维持系统运营(包括处置)所花费的总费用 3.1.7不良品质成本:简称COPQ,指因产品不良产生的并由本公司承担的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不包括在品质成本统计中所提到的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外部品质成本等,也不考虑现行会计制度之外的其它隐性损失,如品牌损失、名誉损失等。
4.职责和权限 4.1总工程师负责组织 RAMS 评审工作; 4.2销售部负责本程序运行过程中与用户的联系和协调; 4.3质量控制部负责本程序运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质量评审工作, 负责产品安全事例的管理、建立、更新工作; 4.4研发部负责具体产品 RAMS 程序策划、建立工作及相关文件的编制、更改工作 4.5财务部负责商业风险分析工作 5.控制程序 5.1研发部确定产品 RAMS 应收集的资料,销售部和质量控制部负责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收集的信息交研发部,该信息用作 RAMS 分析活动的输入内容 5.2RAMS/LCC 程序见表 5-1:《RAMS/LCC 程序表》 RAMS/LCC 程序表表5-1 5.3 LCC控制程序 5.3.1 建立项目编号 对于新产品或新项目,项目经理应在项目策划阶段建立项目编号,以便对LCC 进行统计分析 5.3.2分析时机 1)对于新产品或新项目,在策划论证阶段分析 2)对于单个生命周期阶段的LCC分析,则在对该阶段方案(例如使用方案或者维护方案等)进行论证时 5.3.3分析目的和范围 5.3.3.1 LCC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5.3.3.1.1评估产品LCC总量 5.3.3.1.2确定LCC的主要成分评估 5.3.3.1.3各种设计、生产、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方案 5.3.3.2出于以上目的,LCC的分析范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5.3.3.2.1一般情况下,分析范围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5.3.3.2.2出于比较各种方案时,可能只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某个阶段 5.3.4确定限制条件和假设 在LCC分析前,应确定有关的限制、假设,例如: ●产品使用环境、维护条件等 ●产品规格性能要求 ●产品的RAMS要求,如MTBF要求等 ●资金限制、价格限制等 5.3.5确定LCC结构 可参照表5-2来确定LCC结构:表5-2 5.3.6 LCC估计 5.3. 6.1 小组应根据确定的LCC成本结构,从上述的各种可能的信息来源收集信息,用于估计LCC。
此外,以往对类似产品的LCC分析和监控结果也可用于LCC估计 5.3. 6.2 依据LCC成本结构估计的所有成本汇总在一起就是产品的LCC成本汇总时应使用以下计算假设: 5.3. 6.2.1以估计当日为基准日,折算为单位产品的净现值 5.3. 6.2.2不考虑通货膨胀率 5.3. 6.2.3利率为10% 5.3. 6.2.4除了应考虑增值税外,不考虑其它如所得税、营业税等 5.3. 6.2.5汇率为估计时的年汇率 5.4. 6.3LCC估计结果记入《LCC分析报告》 5.3.7 LCC估计结果分析 5.3.7.1 应尽量使用图表显示LCC分析结果,例如: 5.3.7.1.1各种方案下的LCC比较 5.3.7.1.2LCC中各成本的比例或总额比较 5.3.7.1.3本公司支付的成本和顾客支付的成本比较 5.3.7.2 LCC分析结果记入《LCC分析报告》 5.3.8 LCC报告、评审和应用 5.3.8.1《LCC分析报告》应得到总工程师的确认。
5.3.8.2 确认后的《LCC分析报告》应该在产品及工艺设计中阶段评审,以评选方案或确定采取其它措施,如修改设计方案、工序设计方案、产品使用方案等,以取得LCC和产品性能要求、RAMS要求之前的平衡 5.3.8.2修改方案后,应组织再次进行LCC估计、分析、报告和评审,直到得到满意结果或主动终止该项目 5.3.9 LCC监控 5.3.9.1 随产品的实际进展,在后续的产品设计、工序开发、生产制造阶段可以不断地获得实际成本数据各阶段的LCC分析责任人应统计这些实际成本,提交项目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更新《LCC分析报告》 5.3.9.2 当进入使用、维护、报废和处置阶段,包括质保期内和质保期后的阶段,负责与该顾客联系的人员应从顾客抱怨信息和售后服务活动中了解可能发生的变化,统计和监控这些成本,提交项目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更新《LCC 分析报告》 5.3.9.3这些分析和监控活动包括: 5.3.9.3.1与LCC估计结果进行比较,检查所确定的成本结构是否合理,成本估计是否准确等 5.3.9.3.2与以往LCC监控结果进行比较,检查成本实际结构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5.3.9.3.3寻找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等方案的改进机会,并提供建议 5.3.10 LCC更新 除了应依照本文5.3.5和5.3.6章节中的规定对《LCC分析报告》进行更新外,在实施工程变更前,各LCC分析责任人应组织对拟变更的方案进行LCC估计、比较,并在工程变更后,监控并更新《LCC分析报告》。
5.3.11不良品质成本COPQ 5.3.11.1 COPQ数据来源 5.3.11.2 COPQ统计、分析、改善和报告 5.3.11.2.1统计:由质量控制部在每月上旬,使用《COPQ统计分析表》统计上月所发生的COPQ,并记录造成不良的原因、责任和改善措施 5.3.11.2.2分析:由质量控制部每月对COPQ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年趋势图和最近连续12个月的月趋势图(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总COPQ)等 5.3.11.2.3改善:质量控制部应确保所有COPQ项目均有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尤其是成本大幅上升或连续上升、目标无法实现等情况下 5.3.11.2.4报告:质量控制部应在COPQ分析完成后,报告给制造部经理、质量控制部经理等不良品质成本统计分析应在管理评审会议中进行评审 6.支持性文件 6.1《新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程序》 6.2《记录控制程序》 6.3《知识管理控制程序》 7.记录 7.1《项目建议书》--《新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控制程序》 7.2《项目登记表》--《新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控制程序》 7.3《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表》--《新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控制程序》7.4《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护性(RAMS)分析》 7.5《预防性维护分析》 7.6《MTBF预测》 7.7《纠正性维护分析及MTTR预测》 7.8《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表分析》 7.9《风险矩阵》 7.10《关键件安全性符合表》 7.11《备品备件清单》—《备品备件管理办法》 7.12《专用工具清单》 7.13《测试报告》—引用《真空断路器出厂试验记录》 7.14《产品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分析报告》 7.15《COPQ统计分析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