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生活闪光——解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doc
4页让生活闪光——解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呢?你能否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呢?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许多领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号任公,别号钦冰室主人,其所遗著作名为《钦冰室合集》,集一千余万字他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他们曾一起发动有名的“公车上书”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学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当时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作者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端,回国后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所以这篇文章就带有作者弘扬传统文化的观点下面让我们来研究这篇课文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解密议论文的钥匙是什么呢?就是它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读完这篇讲演辞之后,你认为作者对学生们所讲的论点是什么呢?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敬业与乐业,即既要敬重自己的职业,又要乐于自己的职业明白了这一点,就把这篇文章的纲提起来了 那么,作者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说明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的呢? 第1自然段,作者先交代了自己提的观点“敬业与乐业”两词的来历,是从《礼记》中的格言中合成而来,随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敬业还是乐业,其前提是“有业”所以作者在第2—5自然段,用了四个段落来论证了“有业”的重要性作者是怎样证明的呢?在第3自然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两句话来作论据,在孔子眼里,没有业的人不可教诲,大圣人对这些人也莫之奈何这是引用儒家的观点来说明有业的重要性似乎这还不够,为了举证全面,作者又在第4自然段中讲了唐朝的一位百丈禅师的故事,这位禅师一天假如不做事,就绝不会吃饭这是用佛门的事例来说明“业”的重要性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对面的论述做了一个小结,说明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并向学生提出如何对待现有职业的问题这后面的一点主要目的是引出下文 怎样来对待我们现有的职业呢? 作者认为:第一是敬业他是怎样论述的呢?在第6自然段中,作者先阐述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然后配上自己的理解: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加以证明这两件事恰好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观点作者所列的这两个论据极有代表性,在中国来说这两种职业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就其性质来说,两种职业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对大众都是有益的。
第7段开头,用一个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得圆满呢”引出下文,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对待事业的第二个观点是:乐业为什么要乐业呢?作者先从人们做工叫苦声写起,转而论述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淘神费力,都有苦处怎样摆脱这个苦楚,那就是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为什么会苦?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也就是天下的两等苦人,一是无业游民,二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然后作者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然后作者教给读者从找到趣味的四个方法:第一、对于自己的事业要身入其中;第二,奋斗;第三,要从竞争中得到快乐;第四,专心职业,杜绝游思与妄想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来证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而乐业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所以,要乐业 第9自然段,是这篇议论文的收束作者最后用自己通俗的说法代替了前面的敬业与乐业,所谓敬业就是“责任心”,所谓乐业就在于寻找“趣味”。
合起来看,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钻研,乐于奉献,从中找到趣味,这就做到了敬业乐业,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合理的生活最后作者向听众发出号召,勉励人们去敬业乐业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