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拉穿束作业指导书.pdf
6页18 预施应力工序作业指导书本预施应力工序为特殊工序,应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生产工艺参数进行评定1 材料1.1 钢绞线1.1.1 纵向预应力用钢绞线为1×7-15.2-1860, 其相应要求应符合TB/T3043-2005 和 GB/T5224-2003标准要求,在外观、直径、弹性模量等均应满足标准要求,进场时必须有材质证明书1.2 锚具、夹片锚具、夹片配套齐全,并经外观及硬度检验合格,并符合 GB/T14370-2007 和TB/T3193-2008 标准的要求2 张拉机具2.1 张拉机具2.1.1 张拉千斤顶采用穿心式千斤顶2.1.2 张拉油压表要与千斤顶配套使用,并采用精度等级不低于 1.0 级的防震型油压表,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 倍~2倍,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0.5Mpa ,表盘量程应在工作最大油压的 1.25倍~2.0 倍之间,读数为0~60Mpa 的防震型油压表2.2 张拉机具的校验2.2.1 张拉设备(千斤顶、油压表)应配套定期校验,配套标定期不得大于半年,标定应在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2.2.2 千斤顶在张拉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 1.05,校正有效期为1 个月,且横向张拉不超过 500次张拉作业、纵向张拉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后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发现异常随时校验。
2.2.3 油压表首次使用前必须经过试验室检定,检定有效期不应超过 7 天,但在使用中发现指针无油压不回零、油表玻璃破损或其它不正常情况,对其准确性有怀疑时,不得继续使用,必须送试验室进行修复,经重新校正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2.3 张拉油管2.3.1 高压油管采用钢丝网橡胶管,耐压≥ 80MPa ,内径φ 6mm ,外径φ 18mm张拉用油,随着温度变化采用纯洁机油2.3.2 千斤顶、油表、高压油泵应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使用、维护与保养,防震型油表由试验室19 建立其使用台帐3 人员本工序人员均接受了岗前培训、过程中交底,合格率达 100% ,且均持证上岗4 张拉主要工艺流程图5 钢绞线束制作5.1 进场经检验合格的钢绞线按编号分别存放,以免混杂钢绞线束制作前应先按技术部下发的下料长度技术交底进行画线、标识5.2 不同批号的钢绞线束,应分别堆放,防止乱用,在堆放、运输过程中不得产生死弯、损伤、污染及油污锈蚀等5.3 钢绞线下料:下料前将捆装的钢绞线放入特制的架子内,抽出内圈头,牵引在调直台上缓缓顺直拉出钢绞线,按技术部门下达的尺寸画线,用砂轮切割机切断,不得用电弧切断,不得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影响。
钢绞线的端头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散股,钢绞线切断长度误差同一束各钢绞线为± 5mm , 整束长度与设计长度误差± 20㎜ 并进行外观检查, 劈裂、 死弯、 锈蚀、 油污、电接头等,不可挽回的不得使用5.4 钢束下料后平直放置在干净的硬化地面上,确保钢束顺直,不扭转并按技术部门下达的通知进行编束、绑束,绑束时要使一端平齐向另一端进行,每隔 1~1.5 米扎一道铁线,铁线扣弯向钢绞线束内侧,编束后应顺直不扭转绑束完毕后,按梁规格挂牌,防止错用5.5 制作好的钢绞线束,应采取防雨措施,以免钢绞线束锈蚀5.6 各型号梁下料长度见后附钢绞线下料长度下表:绑束,挂牌存放核查钢绞线是否合格 , 登记钢绞线卷号按规定画线、下料钢绞线束制作检查预应力管道是否通畅穿束钢绞线外观检查初张拉强度>33.5Mpa 终张拉强度≥58.5Mpa ;弹模≥ 36Gpa ,且龄期≥14天20 钢绞线下料长度表(单位:mm )束号梁型规格N1 N2 N3 N4 N5 N6 N7 下料长度下料长度下料长度下料长度下料长度下料长度下料长度32m曲线边梁33780 3378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2m直线边梁33780 3378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2m曲线中梁33780 3378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2m直线中梁33780 3378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33890 24m曲线边梁25780 25780 25850 25850 25850 24m直线边梁25780 25780 25850 25850 25850 24m曲线中梁25780 25780 25850 25850 25850 24m直线中梁25780 25780 25850 25850 25850 6 穿束6.1 穿束前,应清除锚垫板上及喇叭管内的混凝土,管道内的水分及其它污物。
6.2 钢绞线束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多支点支承, 支点跨度不得大于3m , 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于1.5m 搬运时,不得在地上拖拉;在贮存、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锈蚀及损伤的措施6.3 穿束时应束号与孔道对应正确,各束顺直不绞缠,两端外露长度相等6.4 钢绞线束穿入预应力孔道,可采用卷扬机引拉,也可采用人工穿如采用卷扬机引拉时,应先穿入单根钢绞线将卷扬机的钢丝绳引入孔道,从另一端拉出后,将钢绞线束与钢丝绳之间用联结套筒联结,然后开动卷扬机穿束穿束时注意控制卷扬机,待钢束外露部分达到要求长度时停止,桥梁两端钢束伸出长度均等7 预施应力7.1 预施应力的准备工作7.1.1 检查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以及龄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7.1.2 千斤顶和油压表均已校正符合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7.1.3 锚具、夹片按规定外观及硬度均检验合格;7.1.4 清除梁体锚垫板上杂物,确保锚具与锚垫板密贴;21 7.1.5 对钢绞线进行外形外观检查,不得有损伤、扭结、钢绞线在工具锚内无散头,均检验合格;7.1.6 桥梁是否有严重缺陷,有则要经修补合格且修补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时,方可张拉;7.1.7 是否按照调整管道摩阻调整张拉力, 是否按钢绞线实际弹模计算钢束伸长值,并由技术部以技术交底的形式下发。
7.1.8 每校顶一次或更换一批钢绞线时,均要由技术部下发技术交底7.2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7.2.1 为了加快台位周转和避免脱模后梁体混凝土出现裂纹,桥梁张拉有二个阶段进行:即初张拉(早期张拉)和终张拉早期张拉——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方可进行初张拉,张拉数量、位置及张拉值符合设计要求,初张拉后即可将梁移出台座早期张拉初张拉在模型拆除后宜尽早进行终张拉——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且龄期不少于14d方可进行终张拉张拉时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钢绞线的伸长值作校核,在控制应力作用下持荷2min 终张拉是待梁体达到下表规定时方可进行初张拉终张拉强度弹模龄期>33.5Mpa ≥58.5Mpa ≥36 Gpa ≥14天7.3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程序7.3.1 预应力张拉时,锚具中心要与孔道中心对准,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千斤顶与孔道、锚具位于同一轴线上,即千斤顶、锚具、孔道“同心”,并应两端基本同步张拉,保持千斤顶加压速度相近,使两端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7.3.2 初张拉的张拉程序0 →初始应力(测量原始数据)→初张拉应力(测量伸长值)→回油至零7.3.3 终张拉的张拉程序:预加应力时要做到两端基本同步,测量伸长值必须两端同时进行并做好记录,签字齐全。
A .对未进行初张拉过的钢束进行终张拉:0→初始应力 (测量原始数据和夹片外露长度) →张拉至控制应力 (测量伸长值和夹片外露长度,静停2min )→校核张拉控制应力→顶压回油锚固→ (测回缩量及夹片外露并作伸长值标记 )B .对已进行初张拉过的钢绞线进行终张拉:0→初张拉应力(测量伸长值和夹片外露长度)→张拉至控制应力(测量伸长值和夹片外露长度,静停2min )→校核张拉控制应力→顶压回油锚固→ (测回缩量及夹片外露并作伸长值标记 )22 7.3.4 将锚具套入钢绞线束 (钢绞线不得交错扭转 ),按钢绞线自然状态依顺时针方向插入夹片,并用直径φ2 0的套管轻轻将夹片打入锚具内 (要求所有夹片外露基本一致 )再安装限位板,把千斤顶套进钢绞线束,预应力张拉时,锚具中心要与孔道中心对准,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千斤顶与孔道、锚具位于同一轴线上,即千斤顶、锚具、孔道“同心”,并应两端基本同步张拉,保持千斤顶加压速度相近,使两端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7.3.5 初始张拉,两端同时对主缸送油,加载至钢绞线的初始应力,使钢绞线束略为拉紧,并调整锚板和千斤顶位置,进一步使孔道轴线、锚具轴线和千斤顶轴线,三轴同心,同时观察各根钢绞线的松紧度,并随时调整,务求各根钢绞线松紧度一致,以使其受力均匀。
7.3.6 两端千斤顶送油至初始应力后停止进油,测量大缸伸长值 (l0) 及工作夹片的外露长度 (Δ0) 两端同步张拉到控制应力 ,( 其伸长值为两端张拉伸长值之和)稳定进油量持荷 2min ,并量取大缸伸长值(lh)及工作夹片的外露长度 (ΔH)钢绞线实际伸长值按下式计算:ΔL=(lh-l0 )+(ΔH -Δ0)式中: lh ,ΔH ——分别为张拉到控制应力时油缸和工具锚夹片的外露长度(mm );l0,Δ0——分别为初始张拉应力时油缸和工具锚夹片在的外露长度(mm )7.4 张拉工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4.1 工作锚环的定位将工作锚环套在钢绞线上,应将工作锚环放入锚垫板的凹槽内,装入工作夹片,并使工作夹片的尾部大致相平(位于同一平面内),工作夹片处的间隙大致相等,此时不能用过大的力敲打夹片,以免夹片破裂,从而造成滑丝7.4.2 千斤顶定位:张拉正常的关键之一,在于“三轴”同心:即锚环的中心、预留孔道的中心与千斤顶的中心保持同心,这样才能减少钢绞线的滑丝和断丝7.4.3 整个张拉工序完成, 将在夹片处的钢绞线束做上记号, 以供张拉后对钢绞线锚固的质量情况的观察,待24小时检查无滑丝现象即可割丝。
7.4.4 同一孔的两片梁的张拉日期相差不宜超过 5天7.5 张拉技术要求7.5.1 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差值不应超过± 6% ,两端伸长值之差不得超过± 10% ,计算伸长值应按钢绞线实测弹性模量计算,每端钢绞线的回缩量应控制在 6mm 以内7.5.2 锚固后每端夹片外露应平整,错牙不超过 1mm 终张拉后的24h内,每端各钢绞线的回缩量不应大于1mm 7.5.3 预加应力时,每片梁的滑丝及断丝数量不应超过预应力钢绞线总丝数的 0.5% ,并不应位于梁体的同一侧,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 1根23 7.5.4 每次处理滑、断丝时都必须检查夹片,受伤的夹片必须更换因处理滑、断丝而引起钢绞线束重复张拉时,同一束钢绞线张拉次数不得超过 2 次若钢绞线与锚具因滑丝而留有明显刻痕时,需更换钢绞线8 张拉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需更换锚具或钢绞线重新张拉8.1 终张拉时发现初张拉的锚具当中夹片断裂者8.2 锚具内夹片断裂在两片以上者8.3 一片梁中滑丝量超过规定,8.4 锚环裂纹者8.5 切割钢绞线或压浆时发生滑丝者9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9.1 安全阀调整至规定值后方可开始张拉作业9.2 张拉时千斤顶送油或回油速度要缓慢均匀,两端张拉、测量均要同步,切忌突然加压或卸压。
9.3 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在控制张拉应力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处理断滑丝时,张拉应力不得超过抗拉极限强度的75% 9.4 张拉前千斤顶后方应设安全标识和防护挡板,张拉过程中,千斤顶后方不得站人,测量伸长值或处理断、滑丝时,操作人员要站在千斤顶侧面9.5 预施应力时,不得敲击及碰撞张拉设备9.6 未压浆或水泥浆未凝固结硬时,不得敲击锚具9.7 电路系统检修不准带电检修,油路系统检修不准带油压检修9.8 千斤顶张拉时,不得超过千斤顶的设计最大张拉力和最大行程9.9 张拉时如发现油压表读数不高, 而千斤顶的行程太大时, 应停止张拉, 查明原因后, 再进行张拉10 检查监督工作要求10.1 预应力张拉工序,属特殊工序,也属重要的隐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