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答案.doc
59页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 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B解析: (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 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C.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 (1)A(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分析】(1)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故本题选A (2)《公安县怀古》首联写“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由眼前之地开始怀古营已不在,只有遗址颔联,“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写出了眼前之景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写出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即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羡慕其次是讽今之隐情表达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咏怀古迹》“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前两句写“”诗人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与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写出了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整首诗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并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学生自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 , 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堰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未喜欢你?B. “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C. 下片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堰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错误,“听读《离骚》去”是说“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听我朗诵《离骚》 (2)答题时,找出描写物的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偃蹇”表现的是青山高耸,傲慢的形象;“天高处”表现的是明月的高洁;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以青山、明月自喻,来表达自己傲岸高洁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C; ⑵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堰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径保暹杉竹清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悲秋诗文非常之多,可本诗却借秋径赞美了秋天的清静和活力B. 诗人对秋径深处和峰顶下的层层岩洞,足可隐居的遐想,加深了意境C. 本诗由小及大、由细到粗地描写了大自然可爱的生物,语言颇见匠心D. 诗中“静极忽归僧”,与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环境,用了相同的技巧2)诗的首联写“闲行意有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C解析: (1)C(2)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
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 【解析】【分析】(1)C项,“由小及大、由细到粗”说法错误,因为首联先写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然后颈联用工笔的手法,细写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因此,本诗的写法是“由大及小、由粗到细”;故选C (2) “闲行意有凭”,从内容上,是说“我”乘闲来到这条小径,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从结构上,“行”字呼应了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从效果上讲,“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题干要求回答作用,可以把内容部分省略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