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钻石及鉴定PPT课件.ppt
27页六、合成钻石及鉴定(一)合成钻石的历史及作用 1.1953年, 瑞士工程公司(ASEA)首次合成工 业用途的钻石; 2.1955年,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合成钻石 成功; 3.1959年, De Beers 的钻石实验室; 4.1985年, 日本住友电器工业(Sumitomo E. I.) 公司开始生产合成钻石; 5 .1990年, 俄罗斯公布用BARS系统生长合成 钻石成果 1.早期合成钻石晶体2.(二)合成原理、设备及过程、方法: 1.原理及理论基础 a. 高温高压生长 天然钻石的生长环境、包裹体、晶体结构和实验模拟研究表明:钻石生长于高温高压的条件; 合成的温压范围:50~80kb 1350~1800℃ 钻石在常温常压下为亚稳定状态,因钻石中C-C键要转变为石墨结构需很大能量,因而钻石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可稳定存在。
3.b.金属触媒(催化剂)作用: 金属触媒:Fe 、 Ni、 Co、 Pd等合金 作用:降低合成的温度、压力, 提高合成效率(石墨→钻石转变率提高) 无触媒时需更高温度:设备、技术条件困难c. 原料:钻石粉或石墨, 合成较大颗粒的钻石需籽晶作为晶核,围绕 它生长合成钻石晶体4.d.合成方法: 总体上有三种类型方法: (1)静压法:包括种晶触媒法、静压触媒法、 静压直接转变法; (2)动力法:如爆炸法、液中放电法等; (3)亚稳定区生长法:如化学气相沉淀法、 常压高温合成法等 宝石级钻石合成方法:种 晶 触 媒 法 5.种晶触媒法,又包括: 压带法和俄罗斯的BARS系统 (1)压带法:将钻石粉作为碳源放在生 长舱内,生长舱放在两个碳 化钨砧之间,再使其经受高 温高压作用,生长舱底部的 温度比顶部略低,顶部钻石 粉溶解并朝底部运动,钻石 在低温区围绕籽晶开始生长。
6.(2)BARS系统: 又称分裂球无压装置该装置压力是通过将液体注入压力筒内获得,而不是靠水压机提供内部反应舱内有加热装置,籽晶、钻石粉和金属触媒 时间:7天左右,约5mm单晶体,时间长,大晶体7.8.9.10.11.12.e. 合成钻石晶体形态: 多为立方体和八面体聚形,与温压条件有关T:1300→1600℃时, 晶形由立方体→截角立方体→立方-八面体→截顶八面体→八面体13. (三)合成钻石的特征及鉴定 1.颜色:早期合成钻石多呈特征的黄色,常显沙漏状色带,现在可以合成近无色的钻石;14.15.2.多种形态的金属触媒包裹体: 针尖状,面包渣状及各种不规则状的金属触媒(金属光泽)16.3. 晶体表面有不规则树枝状生长花纹,与天然钻石表面 三角生长标志或阶梯状生长纹明显不同4. 紫外荧光和磷光:短波紫外光下,合成钻石具有特征的荧光,部分钻石具有磷光17.5. 阴极发光:合成钻石具有规则的阴极发光试样,八面 体发光区和立方体发光区排列规则 天然钻石表现为复杂的发光图案。
18.19.合成钻石的CL图象20.天然钻石的CL图象21.天然钻石的CL图象22.6. 吸收光谱:合成钻石通常为Ib型,缺失415nm吸收谱而大多数天然钻石具有415nm、452nm、465nm、478nm吸收线 如将合成钻石进行高压高温处理,亦可产生Ia型钻石7.晶体形态差异:合成钻石大多为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合成钻石的形态和合成的温度、压力相关8. 部分合成钻石具有磁性,因钻石中较多的微小金属触媒包裹体所致 23.24.9.用 Diamond Sure & Diamond View (钻石光谱鉴定仪和钻石结构荧光鉴定仪)测试: 前者测试大多数天然钻石的415nm的吸收线; 后者检测合成钻石显示的立方-八面体式样的紫外荧光 25.10.籽晶及籽晶幻影区: 某些合成钻石中存在的沿着四方形种晶向外生长延伸的,边缘由相对明亮的细线构成的锥状生长区无论种晶是否被切磨掉,幻影区仍可存在,浸液中观察更明显26.合成钻石的处理:Ib型:在1600℃, 5.5Gpa以上时,Ib中的孤N→A或B中心转变;以减轻颜色亦可合成Ⅱa型钻石但合成及处理成本仍很高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