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流域湿地及保护措施--专业论文.doc
5页《水资源研究》第24卷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太湖流域湿地及保护措挽陈荷生(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200434)摘 要: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湿地资源类型众多,广义湿地面积占流域的65. 9%太 湖流域的湿地保护是流域水资源牛态系统保护的重要组成,湿地保护和建设不仅是太湖生态修复 的核心内容,也是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保护好流域内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 湿地的综合效益,是尽快实现太湖水质和流域生态实质性好转的关键之一生态建设是主线,保 护和修复是关键综合措施是根本关键词:湿地;保护措施:生态系统;太湖流域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流域面积3. 69万kn?,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流域面 积的80%,河流长度达12万km,河网密度3. 2岫,面积在0. 5 km2以上的大小湖泊189个, 总面积3 159 km2,蓄水量57.68亿较大的湖泊有太湖、鬲湖、阳澄湖、洗湖和淀山湖, 占全流域河湖水面面积的l/6o平原地面高程2. 5-10. 0 m,低于5 m的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 的69.4%,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1太湖流域湿地概况1.1太湖流域湿地类型太湖流域处于较优越的自然地理地带,湿地类型多,资源丰富。
依据国际上公认的湿地 定义,太湖流域湿地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水库、池塘、稻田和少量沼泽湿地1. 2 太湖流域湿地动植物资源据有关部门最新的湿地调查资料,流域生物资源丰富主要动物种类有:浮游动物79 种、底栖动物59神、鱼类106种,两栖类共9神,爬行类2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的17种,省级重点保护的10种),兽类36种(其中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5种,省级重点 保护的7种),鸟类有17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6 种,省级重点保护的6种)有水生植物34科57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8种,浮叶植物 11种,漂浮植物8种,挺水和湿生植物38种底栖动物27种,其中:腔肠动物门1种,环 节动物门8种,软体动物门23神、节肢动物门27种其生物区系具有典型代表性太湖流域地处北亚热带,湿地资源类型众多,据统计,湿地占流域的65. 9%,其中水 稻田占30%;河湖水面占20%,水深基木在1-2 m之间;林草地占12. 7%;陆地的湖泊湿地、 河流湿地和河口湿地占3.2%儿乎覆盖了全流域平原区2湿地的生态作用太湖流域的湿地不仅具有提供水资源、水产品、航运以及湿地白然景观的休闲和旅游等 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调蓄洪水、保存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调节区 域气候等综合生态效益。
湿地在遏制农药化肥入水体和削减氮磷污染上可发挥重要屏障、前 置库、沉淀池的作用,特别是降解、吸附有机污染,吸收有毒有害物质实践证明,湿地在 流域水资源量的调节和质的保护上具有重要基础和关键作用,并与水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流 域水资源生态系统2.1调节洪水湿地制约和影响流域内的水文条件,上游水源形成区湿地具有分配和均化河川径流作用, 涵养水源,调蓄径流平原区河网湖泊湿地可拦截洪水径流,利用湿地的调蓄“库容”,蓄积 暴雨,减少洪水灾害流域在3.0 m常水位时,河湖水面积为 6 120 km2 (水体容积107 亿蛆),河湖总调蓄能力达100亿蛆密布的河湖可以改变产水系数,调整径流模数如太湖 下游二级湖群,东湖群是流域洪水外泄的必经之地,起洪水东池的调节器作用占土地利用 面积30%的水稻田,在调蓄外来洪水和蓄积当地暴雨径流,削减洪峰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也是水文计算中关键的下垫面制约因子2.2供水太湖流域总供水量290.8亿蛆,其中生活用水34. 14亿虻,占11.7%,目前,流域内主 要城市集中式水源地,除上海、杭州外,19座廿取水量5万t以上水厂均从湖泊和河网内取 水,日供水能力达510万t。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安全 健康水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量仍将呈逐渐增长趋势2.3净化水质(1) 湿地沉积的净化水质作用湿地地势低洼平坦,植物阻滞,水流流速降低,有助于污 染物随同泥沙颗粒沉积、储积于沉积物中,使水体变清湿地中的河湖沉积物是河湖生命的 产物,也是河湖环境的重要信息库从太湖主要湖湾区〜5 cm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来看, 五里湖、梅梁湖和竺山湖污染较重,与陆域污染状况有很好的耦含关系河湖沉积是污染物 储积的“汇”从流域宏观层面上看,入湖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经在太湖内日净、沉降、稀释, 出太湖的水体水质符合m类水标准湿地沉积过程可分为物理沉积、化学或生化沉积、生物沉积湿地的平缓地形和植物阻 滞,促使营养盐随泥沙沉降湿地化学及生化沉积主要是水流在河网湖荡静态条件下,进入 水体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可溶性盐沉降,表现在湖泊近代沉积物表层有约〜7 cm左右 的类絮状沉淀,大多为化学或生化沉积的产物2) 湿地植物的净化水质作用湿地植被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大量吸收同化氮、磷等营 养物质,降低水体营养水平,同时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通过收获利用可将大量 的营养物质带出水体,形成污染物质输出水体的主要通道之一。
以东太湖为例,水生植物年 生长量110万t,吸收氮3 916 t,磷496 t,分别相当于东太湖氮、磷外源负荷量的58%和 95%东太湖为草性湖湾,具有较强的生态自净功能和较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较高的生物 多样性,使东太湖保持了水体中含有0.096 mg/L 左右的TP和低于5 mg/m3的Chia的好 水质植物和水生植物挂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也增强了湿地沉积的作用2. 4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湿地水生态景观湿地是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丰富多样的构成又是 流域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韵和水文化、水经济湿地是特殊 的生态景观和生物资源库,也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基因库,不仅保存野 生动植物种,还有调节区域气候的生态作用3太湖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1950〜1985年间,太湖流域由于围湖造田,平均每年减少湖 泊面积1 469 hm2,围湖活动涉及到239个湖泊,其中消失或基本消失湖泊165个据统计, 近几十年,太湖流域已被围垦约5.29万hk,围湖主要发生在湖西区,阳澄淀沸区、太湖区 和杭嘉湖区,共减少容积8亿1?。
其中太湖被围160 k m2,减少容积3.2亿mL影响太湖蓄 水位0. 14 m,对防洪设施尚不完善的太湖,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大洪水危胁太湖中原有东 山岛和马迹山岛(29.4 k m2),东山岛因太湖泥沙淤积,岛与岸间距不断变小,100 a前缺 口被全部淤堵,逐成今东山半岛1969〜1971年无锡市围堵马迹山岛与湖岸湖间面积约20 k m?,成为现今马山区湖泊围垦大大减少了湖区面积,致使调蓄能力降低,不仅加速了天然 湿地的消失,更对湿地水环境和区域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 无序过度的围网养殖和天然渔业资源的竭泽而渔湿地内湖荡众为,深度大多为 1.5〜2.0m,湖底水草茂盛,浮游动植物众多,水体稳定,水温较高(17〜19C),是鱼类良 好的栖息地,具有优良养殖环境近年来,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围网养殖迅猛发展,鬲湖和 东太湖围网遍布全湖东太湖面积仅为131 k 养殖面积却高达3 200而气国家“九五” 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太湖围网养殖,不得超过1 000 hm2)o过度围网养殖,严重妨碍收 割利用水草,加速湖泊的沼泽化,沼泽化面积占42%,湖体功能萎缩,加速东太湖消亡过程 过度围网影响防洪安全和水乡交通,导致泥沙沉积。
由于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低,大量残剩 饲料沉积湖底和被分解污染水体大量水生植物残骸在湖体堆积腐烂,成为污染来源据科 研部门研究,围网养1 t鱼向湖中释放氮141.25 kg,磷14. 14 kg每生产1 t蟹,向湖内 释放氮571.8 kg,磷71.57 kgo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水污染,酷渔滥捕,天然渔业 资源呈萎缩趋势3) 植被丧失,湿地淤积,生境条件受损从不同时期卫片可见,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 巨大变化,天然植被覆盖面积大量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的3.9% o其中大多为轻度侵蚀,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6%,中度侵蚀占流失面积的 20.6%由于城市建设和人为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平原水土流失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平 原区,河道水面大量占用改为建设用地,河道水面系数减少,仅据上海统计,上海河面率为 8.4%,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调查的河面率11. 1% 下降了 2. 7%,东太湖在20世纪50 年代有泄水河道27条,泄水占太湖泄水总量的60%〜70%,至20世纪80年代初仅为8条, 泄水能力也下降到40%〜50%近年来,由于农村供水条件变化等原因,河道及池塘清淤已不 再进行,河道淤积导致河网萎缩,水生植物退化,生境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江河、湖泊等天 然湿地功能下降4) 湿地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害太湖流域人口密度高,城镇化率高,产污排污集 中,加之湿地水体交换能力差,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池区,生活 垃圾的堆废处2000年流域水污染物排放C0Dc『49. 15万t、TP1.44万t, TN13万t,单位面 积的污染负荷量是全国较高的地区之一,河网80%的水受到污染太湖全年HT类水占85. 7%, 劣于IV类占14. 3%淀山湖全年期水质北部为V类,南中部为IV类,洗鬲湖均为V类或劣 于V类太湖除东太湖为中一富营养外,其它湖区全年期均为富营养水平,淀山湖全 为富营养化东太湖原是太湖中水生植被发育最好地区,湖泊植被覆盖率100%其中挺水 植物群落占26. 1%,浮叶植物占26.6%,沉水植物群落占47.3%经济价格高、高体型植 被衰败,耐污染、利用价值低的漂浮、浮叶植物应运而生湿地污染,导致水文功能受损, 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物种丧失,水产品数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活环境及旅游景观变坏, 水污染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5) 天然湿地保护重要而迫切,但公众参与力度不足,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亟待加强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和行动计划4.1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目标(1) 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太湖流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 特征和基本功能,重点保护好太湖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I」湿地以及流域内有重要意义的 湿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E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2) 近期目标(2005年)基本遏制人为因素导致的天然湿地数量的下降,封山植树,退 耕还林,退田(鱼)还湖,加固堤防,合理疏浚河湖等综合治理措施,建立退化湿地的恢夏 与重建的示范加大污染源治理,使太湖水质有所改善,五里湖、梅梁湖水质明显改善,26 个主要出入湖河流断面,CODs达到III类标准,TP分别提高一个类别河网水质按功能区规 划的水质目标和总量控制要求达标治理合理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建立湿地协调管理机 构和法规体系开展强有力的宣教活动等3) 2020年目标建立太湖流域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制,使天然 湿地及其多样性基本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力争使退化的湿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夏治理节 水农业、生态环境水调度、湿地高效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比较完善 的湿地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序管理。
4.2湿地保护总体格局依据太湖流域白然地理特征,建立以太湖为核心的3圈结构层次的保护和治理体系1) 外圈对西部山丘区(吴淞基面12 m),湿地保护对策格局是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 和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