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doc
7页教育学第2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第1节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两者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关系为: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于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性范畴,也属于手段性范畴②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规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规格;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③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④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地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地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3.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如下: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二者区别在于: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和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需求,培养目标则体现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4. ??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初级阶段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①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培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②智育方面:掌握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③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④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⑤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5. 教育目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指导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6.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其他观点: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7.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定理论: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中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斐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福禄贝尔、马利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人,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赫钦斯: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奈勒、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巴格莱)、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英斯宾塞) 个体本位论主要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地根据是社会的需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观点(与第一章中杜威论教育目的进行对比记忆二、确定教育目的地依据8. 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0. 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书上图表)四、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变革11. 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在古代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的人才在近代,1903年清政府的《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智识,练其艺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其用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1906年,清政府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对封建传统礼教的继承和对西方新思想的吸收在“中华民国”,蔡元培主张废除清政府的“忠君等”教育宗旨,强调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在新中国(历史演变**),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以这些人才都应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审议通过《中长期规划》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五、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12.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这几个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①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②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分子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的学校建设;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贯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13.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地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包括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地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二者并不矛盾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的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基础;狭义地看,是指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必须做到几个结合,其原则如下:认知、意志和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想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基础性;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