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个虚词.pdf
23页文言文个虚词1. 【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 “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 、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用作动词 (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宣公四年》(6)通“耐” 、 “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 )2. 【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 “何” “曷” “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 译时, “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何敢助妇语2.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例释:作计何不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 《过秦论》)【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 “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必】译为“不必” ,表示反问语气《孟子 ?梁惠王上》: “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 例释:几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呢” 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 《泰伯》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岳阳楼记》) (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 ,, 的样子” “,, 地” 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 、 “尔” 、 “若” 、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 “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 “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 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 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 “至于” “如果”等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 “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 、 “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 “或许” 、 “大概” 、 “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 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且】另: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 “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并列关系:又,又,, 又,, ,一面 ,, ,一面 ,, 示赵弱且怯也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 ?齐策》(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 “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注意: “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比得上” ,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③“假使” ,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④“你” 、 “你们” 、“你们的”,“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⑤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当“,, 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
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 “曾孙是若”一)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及” 、 “比得上”, 《战国策 ?齐策》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 “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2.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 ( 《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4.表并列,译为“和” 、 “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 “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 、 “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8. 【所】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 ,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 “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 “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他(长安君 )” 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字结构”,表示“所 ,, 的人” 、 “所 ,,的事物” 、 “所,, 的情况”等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 〈指南录〉后序》)【为,, 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 的”等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2.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在】 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