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婉约风格.pdf
9页1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 ;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 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关键词婉约题材 内容特征2 浅谈苏轼词的婉约风格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 与花间词一脉相承, 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 语言秀丽而清新, 情思曲折而真切,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 被贬为杭州通判, 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 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 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 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 ,被远贬惠州 (今广东惠阳 ),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 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 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 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一) 《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3 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 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 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 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二)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2]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 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 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 ,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 也无法忘怀 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
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 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 十年的宦海浮沉, 早已容颜非昔, 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4 千行 ”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 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 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 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 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 短松冈 ”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 [ 注 3] 等 《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二﹑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通对具体事物的歌咏, 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 没有将作者的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 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达到物中有我, 我中有物, 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一)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4] 这首词上阕的大意是说在夜深人静时,缺月像是挂在稀疏的桐树之颠, 有谁看到一个幽人独自来来往往, 就像是孤鸿之影 下阕是说这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没有人能够体会, 它不肯归栖于寒枝之上, 只有栖身在荒冷的沙洲之上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者以孤鸿自喻, 将满腹幽愤, 尽借孤鸿形象和盘托出孤鸿惊起却频频回首, 抒发词人猝遭迫害, 一腔怨恨无处倾诉孤愤,而拣尽寒枝却终宿沙洲,表明作者为人不随流俗二)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 5] 5 这是一首借咏梅花,来抒发自己哀伤之情的的词作上阕是写梅花的风韵神貌,梅花不怕瘴雾的侵袭,冰雪般的肌肤,神仙般的风致,它的美引起了海仙的喜爱,经常派遣使者来探望 下阕是写梅花的形貌, 它的容貌天然雪白是不需装饰的,唇上红色不会因卸妆而消减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词人感叹爱梅的高尚的情操已随朝云而去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却使人能很自然的联想到作者侍妾王朝云身上来 当时词人南贬时只有她不畏瘴疠陪在身边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心灵更美好,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咏物词贵在空灵蕴藉, 言近旨远, 给人以无限深思的余地 在这首词里作者紧紧抓住了梅花的特色, 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亭亭玉立的形象,这同时也是在写朝云的形象, 两者相契合,浑然无迹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三﹑约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 “韵味”是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物色﹑情感﹑意味﹑风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 注 C]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作家们把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
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 , 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一) 《点绛唇》(红杏飘香):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 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 写红杏更写其香, 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 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 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 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 “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 ”前后照应,相反相成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二) 《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6 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 既有形象之美, 又有香气可闻。
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 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的一个 “翻” ,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 ,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四﹑结论本文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 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 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 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第一,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第二,在内容上, 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 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 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将传统的表现女性细腻温柔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如《江神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等刻画了一位英雄形象)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表现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