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探讨_马晓丽.pdf
5页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 9 年第 4期 . 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探讨 马晓 丽 内容 提要 安史之乱爆发 后 , 唐朝 周围 的少数民族政权或部 落 , 有的出兵助唐平乱 , 有的为唐 军供给军粮 , 有的 继续与唐朝保持臣属关来 , 对唐中央纳 贡 、 朝拜 , 当然也有的乘机出兵慢扰唐朝边 境 少数 民族之所以会在唐王朝发 生内乱时仍然与唐 朝保持友好关系 , 主要有如下 几方面原因 : 第 一 , 唐太宗时 期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的声威 , 在安文 之乱时期仍然具 有很强 的感召 力 ; 第二 , 唐对少 数 民族的册封 , 使其 成了唐 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 , 在唐发生内乱时 , 这 些少数民族 把出兵 助唐平乱 视为自己的义务 ; 第三 , 唐对少数 民族一直采取羁魔 、 保护及优抚政策的 结 果 ; 第四 , 唐与 少数民族 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 果 唐王朝正是由于得到了少数 民族在政治上 、 经济上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 助 , 才能够迅速平定 安史之乱 所以 , 少数 民族在维护祖国的 统一和稳定方面是一致 的 , 并共同作出 了贡献 关键词 安文之乱民族关系原因 作者 烟台大学社会 科学与德育教学部副教授 , 邮编 264 0 0 5 唐朝民族关系极其复杂 , 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很 多 。
但是 , 安史之乱时期的民族关系 , 却是 一个比较沉寂的课题 对此作一些探讨 , 有助 于深入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以及客观认识我 国历 史上的民族关系 天宝十四年(755年) , 安史 之乱爆发 , 到唐代宗 广德元年(76 3年)被平定下去 , 历时 8 年 在这 8 年时间里 ,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 对安史之乱大都有所反映 , 或出兵 助唐平乱 , 或在战乱 中仍与唐中央保持臣属关系 , 对唐朝拜 、 纳贡 , 或趁唐内乱之机发兵侵扰唐的边境 , 与唐发生战 事 作为唐王朝来说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叛军进攻 , 尤其是叛军攻陷两京之 后 , 一时手足 无措 由 于平乱心切 , 迫切希望得到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 , 对于主动 出兵者惟其所欲 而 且 , 唐初行之有 效的羁糜政策已经 没法实现 , 对少数民族的出 兵骚扰也无法进行强有力 的 反击 为更好地 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 首先有必要弄清出兵 助唐平乱的少数民族政权或部 落(当然也有别的国家) 它们分别是 : 天 宝十四年(75 5年)十二月 , 奴刺 、 领跌 、 朱邪 、 契必 、 浑 、 蹄林 、 奚始 、 沙陀 、 蓬子 、 处蜜 、 吐谷浑 、 思结出兵 助唐平乱 ; 至德元年(75 6年) , 于闻国王尉迟胜 率师来唐平乱 ; 至德二年(757年) , 拔汗那 , 黑衣大食 , 回绝叶 护太子 、 宰相帝 德 、 将军车鼻 、 施 吐拔裴罗 、 大臣葛逻支出兵助唐平乱 ; 乾元元年(7 5 8 年)八月 , 回绝 王子骨吸特勒 、 宰相帝德出 兵助唐平乱 ; 宝 应元年(762年) , 回绝登里可汗 、 车鼻将军率师助 唐平乱 ; 至德二年(7 57年) , 南 79 蛮也出兵助唐平乱 ; 乾元元年(7 5 8 年) , 吐火 罗叶护乌利多 、 西域九国首领率师出兵助唐平乱 。
此外 , 至德元年(756年) , 吐蕃酋 长 “请和亲 , 兼之讨贼 ” ¹ 珠年 , 又 “遣使来 朝 , 请助讨贼 ’ , º 又 , 唐玄宗播越四川时 , 新罗王 “遣使 诉江至成都朝正月 ’ ,» , 给唐皇帝以精神上的安慰 宝应元年 (762年) , 党项 “首领 来朝 , 请助国供灵州军粮 ’ ,¼, 给唐以物质上的援助 这些少数民族出兵助唐平乱的热情是很高的 , 作战也非常勇敢 如 “ 安禄山反 , (于闻国王 尉迟)胜使弟(尉迟)耀摄国事 , 身率兵五千赴难 国人固 留胜 , 胜以少女为质而行 , , @又如 , 回 绝首领达干等1 3 人先到扶风 , 郭子仪为其设宴三日 , 叶护太子说 :“ 国家有难 , 远来相助 , 何暇 食为 ’ , ¾ 平乱热情甚高 在平乱中 , 唐朝皇帝对其始终是感恩不尽的 唐肃宗曾对回绝叶护说 : “ 能为国家就大事成义 勇者 , 卿等力也 又 下诏书颂扬回绝 :“ 蒙犯不以辞其劳 , 急难无以瑜其 分 ’ , ¿ 在肃宗朝 , 大食(今阿拉伯)和回绝的功劳不分上下À 唐自太宗贞观年间起 , 就在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
少数民族出于对唐的宾服和 加强 同唐在政治 、 经济和 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经常向唐朝拜 、 纳贡 安史之乱爆发后 , 仍然有一 些少 数民族来唐朝贡 现将朝贡史实排列如下 : 天宝十三年(754年) , 阿拔斯 单于遣子自会 罗来朝 奚在至德 、 大历 间朝贡1 2 次 乾元 元年(758年) , 护蜜王蛇设伊俱鼻施 来朝 契丹在至德 、 宝应 时再 朝献 石国(昭武九姓国之一)在宝应 时遣 使朝 贡 火 寻(九性国之一)在宝应 时复入 朝 《新唐书 · 蜀 宾传》载 : 蜀 宾 “乾 元 初使 者朝贡 《新唐书 · 大食国传》称 : 黑衣大食 “ 至德初(其王阿蒲恭拂)遣使 者朝 贡 《新唐书 · 龟兹传》上 : “上 元 中 (760一7 61年) , (龟兹王)素稽 献银颇罗 、 名 马 《资治通鉴》卷 2 22载 :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二 月 ,“新 罗王 金盛 入朝 , 因请宿卫 除此之外 , 在安史之乱时期 , 还可以看到唐对少数民族封王 和 少数民族来降 、 自愿接受唐 朝领导的史例 如 , 渤海 国在唐玄宗朝共朝献2 9次 , 双方关系一直很好 。
安史 之乱爆发的前夕 , 渤海王钦茂迁到上京 ,“宝 应元 年( 762 年) , 诏以渤海为国 , 钦茂王之 , 进检校太尉 ’,Á 又 如 , 党 项 “ 自至德以后 , 常为吐蕃所诱 , 密以官告授之 , 使为侦道 , 故时成侵叛 ” 宝 应初 , 其首领来朝 , 请助 国供给灵 州军粮 “ 其在 径 、 陇 州界者 , 上元元年(760年)率其众十余万诣凤翔节度使崔光 远请降 宝应元年(762年)十二月 , 其归顺州部落 、 乾封州部落 、 归义 州部落 、 顺化州部落 、 和宁 州部落 、 和 义州部落 、 保善州部落 , 并诣山南西道都防御史 、 梁州刺史藏希让请州印 , 希让以闻 , 许之 吻 唐朝之所以能 得到 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援兵以及这些少数 民族在唐爆发 内乱时仍然向 唐朝贡和自愿接受唐朝的领导 , 这是因为 : 第一 , 大唐帝国声威的影响 我们知道 , 唐朝建立后 , 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 一系列的战 争 , 显示 了大唐皇帝的武功 贞观四年(6 30 年)三月 ,“ 诸蕃酋长诣阀 , 请太宗为天可汗 ’,@ 这表 明唐皇帝既是汉 人的皇帝 , 又是少数民族共同的最高的可汗 。
而且少数民族也承认它们是大唐 帝国的附属政权 , 自愿接受唐的领导 到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出兵 灭薛延陀后 , 太宗亲幸灵 州 ,“ 救勒诸部侯斤遣使相继诣灵 州者数千 人 , 咸云 : ‘愿 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 , 子子孙孙常为 8 0 天至尊奴 , 死且无恨” , 以后 ,“ 天可汗 ”一词便 成了各少数民族对唐天子的尊称 , 唐帝国在少 数民族 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此后 , 虽 然在武则天当政到唐玄宗即位期间 , 唐宫廷多次发生政变 , 唐帝国的声誉在少数民族中较唐太宗贞观年间有所减弱 , 但到唐玄宗开天盛世 , 这种声誉又 得 到 了恢复和加 强 夭宝六年(747年) , 唐玄宗命安西都护高仙芝率兵讨伐臣附于 吐蕃的小勃律 国 , 取得 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于 是拂林(即东罗 马) 、 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 , 咸归附 ’ , 唐的声威已波及到了西亚和欧洲 直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的永泰元年( 765 年)仆固怀恩反叛 引诱回绝入侵 , 回绝当时虽然气势汹 汹 , 但见 到郭子仪时 , 仍称唐代宗为 “天 可汗 ” 可见这种声 威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仍然不衰 , 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具有很强的感召 力 。
因此 , 在唐发生内乱时 , 他们或出兵相助 , 或为唐军供给军粮 , 给唐帝国以极大的声援和支持 第二 , 唐对少数民族的册封 , 使其成了唐的地方政权 , 在唐发生内乱时它 们出兵相助也是 顺理成章的 在唐朝周边的不少少数民族的可汗自立或者部下拥立 , 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后 , 才能算得 上名正言顺的首领 它们自愿接受唐朝的册封 , 实际上是把 自己看成是大唐版图内的 一个地方政权 这样 , 唐发生内乱 , 它们出兵相助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公元6 4 7 年唐朝在漠北 推行府州制度时 , 就曾委任回绝酋长 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公元 77 4 年 , 骨咄禄毗 伽 闽可汗在乌德键山和 温昆河之间建立牙帐 , 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回绝直到安史之乱爆 发时还把大唐看成是 “ 国家 ”, 自己是一个地方政权 叶护太子就是把平定叛乱作 为 “ 国家有 难 ’,@ 而来相助的 吐火罗几乎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每个皇帝执政时都到长安朝贡拜贺 唐玄 宗天宝年间册其国君骨吐禄顿达度为吐火 罗叶护 、 抱但王 邻 胡揭师曾引吐蕃攻打吐火罗 , 吐 火罗叶护便向唐求安西兵助讨 , 玄宗命师破之 。
“ 乾元初 , 与西域九国发兵为天子讨贼 , 肃宗诏 隶朔方行营 , , @既然唐可以出兵 助 吐火罗 , 同样 , 吐火罗也理所当 然地可以出 兵助 唐平乱 又 如 , 天宝 四年(7 4 4年) , 唐册厨宾王子勃甸华为袭厨宾及乌袭国王 乾元初局宾使者还来朝贡 这种史例还有很多 , 此不复举 这样 , 经过唐帝国册封的少数民族部将在唐发生内乱时 , 他们理 应出兵相助或仍 然保持对唐的臣属关系 , 朝拜进贡 不过 , 由于战乱使交通阻塞以及 唐的声望 相对减弱等原因 ,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 , 少数民族对唐的朝贡较前相对减少 第三 , 唐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糜 、 保护 及优抚政策的结果 自唐太宗平定西域以来 , 唐对西戎 北狄采取了积极的羁糜和 笼络政策 这种政策的特点是 , 不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 风俗习 惯 , 委任他们的首领作为他们的统治者 , 继续直接统治本民族 ; 唐一般不向他们派驻军队 , 不随 便对少数 民族用 兵 ; 在赋税征 收上 , 也对少数民族实行宽待政策 , 规定夷撩之 户只交纳一半赋 税 这样 , 少 数 民族自然容易依附于唐 另一方面 , 唐对他们还采取保护和优抚政策 。
如 吐火 罗的邻胡揭师 “谋 引吐蕃攻吐火罗 , 于是(吐火罗)叶护失里忙伽 罗 丐安西兵 助讨 , 帝(唐玄宗) 为 出师破之 ’ , 又如 ,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 回绝首领吐迷度为其侄乌绝所杀 , 唐太宗 “ 恐回 绝部落携离 , 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往抚之 ’, 唐对它们的保护 和安抚 , 这就使得唐与它们处于友 好状态 , 因此 , 唐就容易得 到他们的援助 唐玄宗就清楚地认识到 了这一 点 , 所以他在马 鬼骚就 对唐肃宗说 :“ 西戎北狄 , 吾常厚之 , 今国步艰难 , 必得其用 , 汝其勉之 ’, 事实也确是如此 第四 , 唐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 唐 自建立后 , 总的来说与周边少数民族的 关系是友好的 这种关系 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双方的深入了解 , 更加巩固 了这种关系 到安史之 乱爆发时 , 这种关系依然朝着友好的方 向发展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室韦 , 唐高祖武德年间来 “献 方物 贞观三年(62 9年) , 遣使贡丰貂 , 自此朝贡 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