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维视域中的大学精神.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69432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6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维视域中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设一流大学浪潮日益高涨,高等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空前提升的背景下,塑造和弘扬大学精神,对于秉持大学的品格,守护大学的理想,创造大学的辉煌,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智力资源但大学在发挥自身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方面的作用与其所应承担的使命之间尚有较大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精神的失衡:知性、理性和功利维度的彰显,德性、价值和超越维度的衰微;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忽视价值理想的培育和弘扬;重视对学生作为知性主体的塑造,忽视对学生作为德性主体的塑造这种精神失衡的基本表征是学盛而道衰大学要克服自身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向其本真精神回归,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作用,使自己不仅成为社会的知识殿堂,也成为社会的精神堡垒,从而在理性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知性与德性的统一中彰显其精神机体的张力与丰盈  一、知识殿堂与精神堡垒  大学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它具有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前者谓之“授业”,后者谓之“传道”。

      作为知识之宫殿,大学的内核是“学”;作为精神之堡垒,大学的内核是“道”大学不仅应成为社会的强大智库,也应成为社会的精神灯塔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大学之“学”只有受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导,其知识传播功能才能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理想,它强调工具世界的属人性质以及人对自身存在的直接性的超越作为当代社会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舞台,大学必须关心知识的目的和意义,赋予知识和科技以善的目的,使之从属于人的整体完善的需要,这样,知识的生产才可能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过程否则,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就可能沦为一种工具性的异化劳动,从而严重影响知识产品的质量,知识生产中的假冒伪劣和现象,知识的非道德化和反社会化运作,都是知识生产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严重表现  背离价值理想的科学探索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人生意义、价值理想、终极关怀、情感体验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应有维度之外,强调工具与手段的合理性,而漠视归宿与目的的合理性,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

      手段与目的的倒置,使对人生理想与意义的追求与领悟为对现实利益的盘算与计较所取代,为唯科学主义理念主宰的大学教育必然面对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其突出表征就是重理工而轻人文、重器物而轻精神、重功用而轻价值  当代科技在不断提升人类创造力的同时,也赋予人类以可怕的从事毁灭和破坏的能力,而且后一种能力较前一种能力无疑要强大得多,我们借助当代科技手段能够将人类以往历史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毁于一旦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技最为发达的世纪,但也是人类历经磨难最为深重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科技军事化以及核威胁,使人类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遭受强烈冲击科学技术的异化是工具理性膨胀和价值理性缺失的必然结果  在价值理性的复归与再生中,大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不仅应该成为知识的宏伟宫殿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而且应该成为精神的神圣堡垒和社会良知的明亮灯塔:它不仅要为社会提供强劲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赋予这智力以德性的目标,使之从属于人类的福祉大学必须对社会承担严肃的道德责任,成为社会价值理想的守护者,“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大学实现其知识创新、积累和传播功能的巨大动力,但唯有接纳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否则,其求真的冲动就会为单纯的物欲所摆布因此,大学教育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维度与人文维度的统一,也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前者旨在塑造人的知性能力和探索精神,它关涉的是一个事实的世界;后者旨在培育人的价值理想与人文情怀,它关涉的是一个意义的世界  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对真理的无条件追求,这种追求既关涉到人的现实功利,又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人类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终极理想的一种方式,这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正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人文关照在这种关照中,人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是灵与肉的统一,精神的灵性追求本身就是人类生命意义的彰显,它使人超越了自己肉体存在的直接性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学问并非学商者即为商,学政治者即为官吏,须知即将来不作一事,学问亦为吾脑所应具之物  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理想,强调工具世界的属人性质及其对人类目的的意义,其主旨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直接性的超越和人的生命状态的整体提升,即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整体完善。

      在寻求人的生命的整体完善中,人类凭借科学精神以求真,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借助人文精神以求善和美,使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与改造从属于人类生命的终极追求和价值理想  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崇高的献身精神、顽强的求真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和无私的人生态度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驱使着他们在探求自然和社会奥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霍金等杰出的文化巨人便是突出的例证  大学作为知识和观念的生成者,应该具有追求学问而不问其实际功用的品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对学理的探究应该绝然脱离人生和社会的功用,而仅仅意味着这种功用的多样性,以及仅从物质层面理解人生和社会功用的观点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必然导致科学精神的异化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功利主义的大学理念在根本上否定了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生命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使教育本身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最终导致了科学精神的严重扭曲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极度失衡,从而使人文精神的振兴成为迫切需要。

      要实现某种文化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科学虽然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满足感并且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自身所特有的种种危险知识的进步和控制力的增强会冲昏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失去眼力,失去历史感,失去哲学观,失去对各种有关的文化价值的洞察力……由于科学促使生活更加复杂——某些方面是理性的,某些方面是非理性的——哲学家和批评家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要消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失衡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与和谐,大学就必须深刻认识并勇敢承担自己应负的神圣使命,把人文精神视为大学灵魂之所在,勇敢地守护和弘扬人文精神只有接纳人文精神的引导,包括科学探索在内的一切精神探索才可能摆脱功利主义的羁绊  就精神探索对人生的功用而言,有物质之用与精神之用、直接之用与间接之用、当下之用与长远之用以及自然之用与社会之用等不同层面因此,根据其经济上的兑现价值来衡量和评价科学与人文成果的意义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极其错误和愚蠢的,以此裁定大学就是对大学精神的粗暴践踏,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曲解,其结果就是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漠视哈佛大学前校长鲁登斯坦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曾就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如是说:“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是源于我们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

      大学当然有责任提供有用的知识,但有用的知识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果没有以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在最基本的层次上进行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大学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之塔,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组织,大学承载着重大的社会使命,它必须面对和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来回应现实的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应该是现实主义的,“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而且,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因为生活在快速变化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中符合大学的目的,同样,人民的生活也确实需要大学的参与,需要大学发挥其作用大学应立足于社会现实来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从社会现实需要中寻求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这样,大学才能融入并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但大学对现实的回应并不意味着它应该完全依附现实,大学既应该立足现实,又应该超越现实,在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实现对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又应该是理想主义的大学回应的不应该局限于社会直接的、当下的和物质层面的需要,还必须顾及社会的诸多间接的、长远的和精神层面的需要。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所做的讲演时说:“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高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与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大学精神的理想主义维度超越了直接的功利性追求,它体现了大学精神的内在灵魂和真正高度,也决定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影响力可能到达的高度,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整体的、长远的和间接性需要的满足对直接功利的超越构成了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得以满足的根本条件,理想主义便成为照耀人类历史的一盏明灯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论及德国人对现代文明的巨大贡献时特别强调了他们超越直接功利的奉献精神:“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

      如果不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角度来理解大学精神,而是从人的肉体存在的直接性去审视它,就会导致对大学精神狭隘的功利主义理解和对价值理想的摒弃  现代经济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商业化浪潮的强烈冲击却也使大学面对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大学的精神冲动日益为物欲所摆布,无私求知的精神为浮躁的功利主义倾向所腐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面临严重危机,大学正在成为不断生产具有直接兑现价值的知识的加工厂和转销站,成为一个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组织机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为大学招魂唯有守护和弘扬大学精神的理想主义维度,大学才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社会和历史的重要使命大学应关注现实,但又不简单地迎合现实,而是在对现实的关注与超越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在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获得内在的韧性与活力因此,大学精神应该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大学既要立足于现实,回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大学又要审视现实,超乎于社会和时代之上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指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四、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  大学教育的社会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空前提升,但知识目的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使当代大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要回应这种挑战,大学就必须融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于一体:知性教育关注的是知识主体的塑造,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德性教育关注的是道德主体的塑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