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市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doc
5页余姚市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一、编制背景与必要性余慈地区是宁波都市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杭州湾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客运专线铁路等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余慈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宁波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打造宁波都市区副中心”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是宁波市构筑现代化大都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余慈地区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产业高级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资源环境压力,及两市在空间发展、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共享等方面的矛盾,正成为制约地区转型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围绕余慈地区的区域定位与长远目标,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对地区的空间布局与设施建设进行全面的整合余慈中心城位于余慈地区的中心,是两市对接的关键区域;中心城空间上包括余姚城区、慈溪城区、余姚的姚北地区和慈溪的周巷片区以及三片之间的地带;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制造业特色突出,集群化的发展态势明显;同时随着高速铁路站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的发展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越的区位、良好的基础,使余慈中心城必将成为带动余慈地区转型的核心,成为宁波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也是推动地区空间整合的关键。
宁波市委、市政府于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五日下发了甬政发〔2006〕64 号文件 《关于印发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细化《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加强对余慈中心城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研究,为此特编制本规划二、规划区范围规划研究范围:余慈中心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的产业基地和乡镇、农村,规划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余慈地区,即余姚市、慈溪市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 2721 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为根据统筹规划管理需要划定的余慈中心城的空间范围,北至中横线,南至杭甬高速公路,东到逍林镇东侧行政边界,西到高速公路余慈连接线,具体涉及余姚市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低塘、朗霞六个街道及马渚、丈亭、陆埠、泗门、小曹娥镇;慈溪浒山、宗汉、坎墩街道和横河、逍林、匡堰、周巷、天元、长河镇,共 20 个乡镇(街道) ,总面积 488 平方公里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由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核心区的规划建成区组成,总面积 195 平方公里三、规划指导思想余慈中心城是余慈地区的核心区域,构建结构清晰、高效融合的余慈中心城是促进余慈两市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做好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关键,规划通过对余慈中心城的功能定位提升,城镇空间优化聚合,推进区域空间功能的一体化。
1、整体提升立足更大区域范围,提升总体定位依据区域整体发展和帕累托最优的理论,从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宁波都市区等多层次的需求出发,对余慈中心城进行合理定位总体目标是共同打造宁波副中心,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与宁波中心城的功能互补和余慈两市职能的提升与协调2、统筹协调区域内包含余姚、慈溪两个市级行政主体,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规划在原有各地提出的发展规划基础上总体进行统筹与协调,在市域总体规划的发展策略指导下,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好余慈中心城与环杭州湾地区、宁波中心城、余慈地区内其它城镇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对余慈中心城范围各片区、各乡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进行统筹协调,将各利益体的发展目标纳入到总体的发展框架之内,发展途径纳入到科学发展轨道;统筹余慈中心城及城乡各项设施布局,统筹区域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具体协调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3、平衡发展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平衡,重视各种利益,理顺各种利益,找到利益平衡的解决方案;注重处理好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在产业分散布局的平原经济发达地区,更要注意对政策性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发展必须在不影响生存的合理程度与空间范围内有序进行;处理近、远期的发展时序关系,加强区域空间的分类管治,引导区域平衡发展。
4、集约节约实现中心城各片区的空间聚合发展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注重形成紧凑而有机的空间形态,注重功能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土地开发与交通组织的有机结合,注重基础设施的统筹与共享以效益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土地、水、能源、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节约、高效、公平地利用资源,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宜居城市四、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为 2006-2010 年;中期为 2011-2020 年;远期为2021-2030 年五、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1、余慈地区发展总目标 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发展的密集城市化地区余慈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环境良好、和谐宜居的宁波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前列在规划期内,余慈中心城将延续多主体发展的特征,并以特色制造业、物流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同时,会议会展、旅游、交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也将大力发展城市发展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多方位的协调等。
2、余慈地区发展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到 2010 年左右,全面推进余慈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协调发展,在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区域协作;第二阶段,到 2020 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第三阶段,到 2030 年,建设城乡和谐发展的网络化都市区3、经济产业发展策略余慈中心城经济发展的模式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型余慈中心城制造业的基本结构在规划期内将保持已有产业集群延续的基础上升与转型;慈溪杭州湾滨海新区的建设为余慈中心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余慈中心城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部分原有工业区在近期内的活力仍会继续保持,但从长远上看将面临功能上的更新余慈中心城物流业正处在新老模式的转换时期,专业市场型物流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专业批发市场向专业物流市场的转化是其发展方向所在,专业市场及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物流中心的布局将可能出现分化与极化4、社会事业发展策略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形成公平公正、运作规范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接轨国际的开放环境,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加大科教兴市力度,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人口的整体素质将有较为显著的上升,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劳动者整体素质城镇化水平将加快发展,本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群将进一步减少,外来人口转化为本地人口的比例将增大,就业岗位总量将进一步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扶安置相协调的保障体系 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 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20%,平均寿命超过 76 岁5、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原有分散式、独立型的城镇空间发展势态,将随着中心城的空间聚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市建设管理规范化的加强而逐步得到调整,转向更为理性和有秩序地发展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强调城镇组合发展,形成网络组团式布局结构重点发展区应是余姚市区、慈溪市区、姚北新区-周巷、杭州湾滨海新区、观海卫、泗门其它城镇空间作优化与整合,同时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保护好北部滩涂湿地和南部山林地注重区域内各城市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制定一体化的协调政策,从区域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干线路网的规划、电力与能源走线、站点选址规划;注重区域内各片区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注重区域内社会管理政策的协调统一。
原有行政架构下的运作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延续,并形成一种新型的城市协作关系远期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的合理分工将逐步呈现,并使原有行政架构下的运作方式发生改变,原有各自为政的关系向“统一、协作、共融”的都市区模式发展六、性质定位《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余慈地区的定位及目标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范区本次规划确定余慈中心城的性质定位为:宁波都市区副中心、杭州湾地区专业性生产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七、城市规模规划范围内 2010 年户籍人口 87.1 万,暂住一年以上人口 58.3 万,常住人口 145.4 万;2020 年户籍人口 95.5 万,暂住一年以上人口 73.2 万,常住人口 168.6 万;2030 年户籍人口 106.4 万,暂住一年以上人口 73.6 万,常住人口 180 万用地规模余慈中心城地区 2010 年用地规模为 141km2,2020 年用地规模为168km2,2030 年用地规模为 195km2 八、中心城空间结构余慈中心城形成“一核、三片、三廊”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核是余慈中心城的核心区域,是统筹余慈发展,提升余慈中心城职能的核心地区,其范围西至城东路、北至 329 国道、东至浒崇路、南至东江和纬四路,总面积 54 平方公里三片为余姚城区、慈溪城区以及姚北-周巷片区三大片区围绕核心区进行建设三廊为三条生态廊道从核心区向外发散,分隔三大片区,沟通中心绿核与周边绿色开敞空间的联系,并向三个片区内部进行绿带渗透从核心区向外发散三条生态廊道,作为余慈中心城最为主要的生态隔离带在生态廊道中可以进行低密度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容纳生态农场、生态公园等职能,预留重要的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市政走廊以及防震疏散通道,但是禁止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