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悸治疗综述.doc
24页心悸治疗综述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凡各种 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运用心脾相 关理论指导本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就 此简要介绍如下仁关于心脾相关论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经脉关系《灵 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 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② 五行关系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 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③气化关系《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主受 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气血之 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20世纪50年代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有助于较直观和全面地 阐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其中“心脾相关”是“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认为,在心与它脏的相互关系中,心脾的联 系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调节上最为重要2、从心脾相关论认识心悸病机历代医家对心悸的病机已有不少论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 提出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证治准绳•惊悸恐》认为“心悸之 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强调怔 忡由阴虚劳损所致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心脾相关 立论,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 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 悸病机的4个主要环节曾对数百例心悸患者做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例都有心悸 气短、 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 证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 感等痰浊外候故此,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加之岭 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心悸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膏梁厚味、过 嗜茶酒、肥甘无度之人随处可见;各种冷饮凉食,己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失节,饥饱无常之人增多然 而,“脾立信”,“食贵有节”,饮食自倍或过度饥饿及餐次餐时无规律,都能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脾胃损伤,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化乏 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运,致脉道迟 滞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不宁。
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 虚则寒邪易乘;津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久则脉络瘀 阻;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氤氯生湿,湿浊弥漫, 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心悸胸闷、气短乃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 犯,阻滞胸阳,闭涩心脉,则心悸胸痹疼痛乃生因实致虚,因虚致实, 患者多虚实夹杂3、从心脾相关论立心悸治疗之法以心脾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 补气除痰法治疗 心悸心悸之本虚,以心虚为主,以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 调为背景就心气虚而言,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 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 养心之效,故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 难成,亦为除痰奠定基础除痰法是治心悸的一种通法,乃针对标实而 设,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此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 与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 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心悸的 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4、临证审病求因举隅4. 1 冠心病心悸认为,冠心病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虚为本,以痰瘀闭 阻为标,广东地处南方潮湿之地,以心气邙日)虚兼痰者多见。
气为血 帅,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失调,兼以痰瘀扰心,故心中怵惕,导致早搏 等心律失常治以益气安心、化痰行瘀之法选方以温胆汤加减:党 参24 g,茯苓、丹参各12 g,法半夏、珍珠层粉、竹茹各10 g,橘红、 枳壳各6 g,甘草5 g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英、白术或吉林参;偏虚 寒者,去竹茹,加桂枝或桂心;兼瘀者,加失笑散或三七末主治心律 失常属气虚痰瘀者证见:心悸动,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 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 方中党参补气扶正,半夏降逆化痰为君;竹茹化痰除烦宁心为臣;橘 红理气化痰、降逆消痞,茯苓健脾渗湿,丹参活血化瘀,枳壳宽中又不 破气伤正,珍珠层粉安神宁心,共为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 益气安心、化痰行瘀之功若心阴虚兼痰者,予生脉散合温胆汤兼瘀者,加红花或三七末之 类此两类型兼有高血压者,选加草决明、钩藤、牛膝或川茸 代赭 石、杜仲;兼血脂异常者,酌加草决明、山楂、何首乌、布楂叶之属 若心阴阳虚兼瘀或痰者,酌情合并使用上述方剂加减化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者,多属痰瘀闭阻而兼虚,当以治标为主,加养心安神之品随证加减4. 2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认为,风湿性心脏病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血瘀、风、痰湿为标;心病为本,它脏(脾肾肝肺)之病为标。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以阴阳两虚和瘀者多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瘀阻心脉,心失所养,故 见悸动不宁治疗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更需要调理脾胃,调脾护心,no益气除痰祛瘀方选炙甘草汤加减药用干地黄30 g,党参15 g,炙 甘草12 g,麦冬、胡麻仁 珍珠层粉、蒲黄、五灵脂各10 g,桂枝9 g, 阿胶6 g,大枣5 g主治:风湿性心脏病阴阳俱虚夹瘀之心悸证见:心悸动,体羸气短,面色黎黑,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 虚大或结代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调脾护心;干地黄、麦冬、 阿胶、胡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桂枝通阳复脉;珍珠层粉养心安神; 蒲黄、五灵脂化瘀通脉全方共奏双补气血、养心安神、化瘀通脉之 功5、典型病例患者,男,72岁,2001年1月3日就诊患者20年来多次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曾因此晕厥3次,且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1999 年4月因频发室性早搏在本院二沙岛分院住院,服用心律平0.2 g,每日1次维持2000年7月停用后早搏明显增多入院前1周因情绪 激动后,觉心跳心慌,胸闷不适,胸部颤抖遂急诊求治心电图示: 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予利多卡因静滴,好转而入住心脏科查体: 心界不大,心率80次/m i 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10次/m i n,无病理性杂 音。
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四联律,电轴左偏生化示:空腹血糖 17. 3 mmol/Lo入院中医诊断:心悸(气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① 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心功能2〜3级;②2型糖尿病 予参麦注射液、美迪康、达美康等治疗入院第2天,查房证见:疲乏,面色晦黯,心悸,胸闷,活动后气 促,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微咳,无寒热,眠可,二便调,舌淡黯,苔腻稍 干,脉浮滑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之虚 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患者疲乏、心悸、活动后气促,为气虚表现;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者,属阴不足;胸闷为气虚胸阳不展、痰浊瘀血 阻络、血行不畅的表现;面色晦黯为有瘀之征结合舌脉,本病证属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除痰通络为法方用温 胆汤加减:黄茨30 g,太子参30 g,山药60 g,玉米须30 g,竹茹10 g, 枳壳6 g,橘红6 g,胆南星10 g,茯苓12 g,仙鹤草30 g,繍签草12 g,丹参15 g,甘草30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即诉无明显心悸胸 闷,消谷善饥明显减轻原方继进7剂,煎服法同前7 d后,心电图 示:偶发室性早搏继服原方14剂,诸症消失,听诊无早搏。
查动态 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单发室性早搏90个)生化示:空腹血糖 6.83 mmoI/L按:本案重用黄英、山药 太子参、茯苓 甘草健脾益气;丹参 活血通络;胆南星、竹茹化痰;稍用橘红、枳壳理气化痰又因其轻 咳、脉浮,考虑有外感之征,故加用稀签草祛风,兼通络根据经验, 陈皮以除湿化痰为主,痰多用之;橘红重在行气化痰,胸闷明显用之, 故方中用橘红易陈皮;枳实通腑攻伐力强,而枳壳理气为主,攻伐力弱, 故又以枳壳代枳实方中益气之剂重,体现扶助正气为根本;橘红、 枳壳量轻,因恐其有破气之弊全方通过补脾益气、化痰行瘀,使心气 心阴得养,痰瘀得化,脉络通畅,体现了 h卜脾相关论”的学术思想6、结语心悸虽病位在心,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彼此影响,其中尤与脾 的关系最为密切,故临证宜时时顾念脾胃,还要视脏腑亏虚的程度不 同,或补益气血之不足,或调理阴阳之盛衰,以求阴平阳秘,使脏腑功 能恢复正常,气血运行调畅,则心乃自安2)对民间具有价值的方药及特色疗法、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 收集、整理赵锡武冠心病治疗六法仁宣阳痛痹法 胸痹心阳不宣是由于血脉痹滞,通阳可以宣痹, 宣痹也可以通阳常以枯楼旌白半夏汤、枯楼旌白白酒汤为主方。
2、 心胃同治法中医认为“脉以胃气为本”,“胃为水谷之海” 心与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偏于实者用橘皮枳实生姜汤加减,虚者 用人参汤加味3、 补气养血法 “血者气之体,气者血之用”久病正虚用当归 补血汤加味,伴心悸气短用当归芍药散4、 扶阳抑阴法 “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常用慧菽附子散5、 活血行水法 出现浮肿者,多为滞寒淤积,可合用当归芍药 散,也可加郁金、参苏饮6、 补肾养肝法 乙葵同源,肝肾互用,方用枯楼養白半夏汤合 杞菊地黄汤加杜仲、生决明等镇肝之品李斯炽扶正为主 顾护阴阳,喜用阴阳兼顾的药物,如山萸肉、菟丝子、五味子、淫羊董等补中兼通 燮理五脏,多选通而不耗正气之药, 如刺痰藜、丹皮、瓜篓、茯苓、泽泻等以扶正为主,燮理诸脏,李氏治疗心痛常兼之肝肾,尤以兼治肾脏为多顾景琰胸痹、心痛病机证治探讨仁胸痹、心痛同中有异,应予鉴别2、 辩证特点,虚实错综,知常达变3、 判定预后,重视舌诊4、 治标治本,缓急轻重,探求规律朱锡祺治疗冠心病的思维决策过程和用药经验仁确定治疗对象主要矛盾的思维决策过程2、 确定病机的思维决策过程3、 确定随症加减的思维决策过程4、 复诊的思维决策过程5、 用药经验:选药针对性强,并尽可能发挥药物的多种作用;no既要药性平和又要顾及脾胃。
心气不足,主用党参、黄茂、丹参、麦 冬,益母草;气阴两虚,主用太子参、五味子、麦冬、丹参;气阳两RD虚,主用党参、黄艮、仙灵脾,附块;肝肾两虚,主用首乌,黑料豆, 女贞子,旱莲草;阴虚阳亢,主用生地,首乌,黑料豆,钩藤;血瘀 气滞,主用丹参,益母草,苏罗子,旋覆梗岳美中 心痛胸痹治法说要仁浊阴弥漫勿用阴柔浊阴胸痹采用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2、 胸痹之黄苔非尽属热胸痹证若有舌苔,则多为白苔坐底, 上罩一层薄黄苔,且多滋润3、 心阳式微之诊察4、 心痛的治法5、 胸痹亦属于心绞痛范畴6、 脉结代心动悸治法选用仲景炙甘草汤主之7、 补气生津麦门冬三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二钱水煎服曹用康治疗冠心病的若干见解仁胸闷心痛,当治心肺,法取清芬 处方:太子参10g麦冬10g 五味子6g桔梗5g枳壳5g 川苛5g 香附10g 丹参10g佛 手片3g 玫瑰花3g2、 心痛甚者,当扶心阳,活血通络处方:桂心3g炙甘草6g北 细辛3g党参10g生地黄归尾10g川^10g丹参12g片 姜黄6g 醋延胡10g百檀香5g3、 心悸怔忡,燮理阴阳,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