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发展1984至今27年发展史大事记数据资料.docx
14页海尔发展第一阶段——创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1984 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了年仅 35 岁的副经理张瑞敏前来担任厂长, 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亏空了147 万元人民币,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 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 多个牌号,但并没有“名牌”冰箱,因此海尔提出了“名 牌战略”的口号营业额:1984年348万元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Liebherr-Haushaltsgerate)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我 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同年,海尔发生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当时海尔提出一个 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 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 量做到极致呢?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 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 冰箱上有道划痕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 台冰箱有类似问题员工希望将这些 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海尔自此给大众留 下高科技并且高质量的印象。
名牌战略初见成效营业额:0.18 亿元1986 年营业额:0.8亿元1987 年营业额:1.4亿元1988 年营业额:2.7亿元1988-90 年 兼并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1989年营业额:.1亿元6月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 仍然被抢购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88年到89年间是电冰箱市场疲软 期,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 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 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升到服务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 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 了星级服务,包括后来的无搬运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服务中心在后来的多元 化过程中,这个服务平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83年到88年中国冰箱市场状况:中国冰箱市场经过近6年的启动以后,到1984年进入了迅速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可 谓是中国冰箱市场的鼎盛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冰箱市场销售量从25.0万台 迅速扩大到了 733.5万台,年均扩张率高达96.6%,几乎每年翻一番,其中1988年一 年就扩大了 323.2万台。
其基本特点是:① 市场强烈诱导了生产由于受市场的强烈诱导,全国各地纷纷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生产能力剧增,同期,全国冰箱产量从18.8万台上升到757.6万台,年均递增率高达 109.3%,其中1988年一年就增加了 356.3万台;② 市场始终呈“卖方市场”状态除1988年以外,这一时期全国冰箱消费需求规模 始终大于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不论商品品牌,不论产品质量,不论功能款式,都能从 市场上卖出去,以至屡屡出现罕见的排队“抢购风”;③ 品牌混杂,生产秩序混乱据统计,1988年底全国冰箱生产企业多达400家,国 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起上,生产秩序极其混乱,冰箱品牌多达几百个,劣质 产品充塞市场;④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率迅速提高市场的强烈扩张是城镇居民家庭的拥有率迅速提 高,从1983年到1988年,全国城镇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从1.65%上升到了 28.07%;⑤ 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知名品牌,如万宝、中意、扬子、香雪海、双鹿等1.3市场萎缩、竞争开始阶段(1989—1991)1988年以后中国冰箱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了奇迹般的大幅度萎缩,1989年冰箱销售 规模下降到了 604.4万台,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436.0万台,1990年的销售规模比1988 年萎缩达40.6%。
因而市场竞争由此开始,大批厂商被迫倒闭市场严重萎缩的主要原 因是:① 居民的提前消费尤其是1988年初中央提出了“价格闯关”口号,大大刺激了消 费者的提前消费心理,这使中国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三年,冰箱的消费 更不例外;② 受宏观形势的严重影响1988年10月中央提出了“整顿治理”的宏观政策,这使 全国消费品市场连续两年处于严重疲软,经济滑坡,居民收入相对下降,因此对耐用消 费品的购买能力减退;③ 大中城市冰箱消费已进入市场调整阶段当时中国冰箱市场的主要购买力集中在 大中城市,到1988年底,沿海大中城市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已超过60台,内地大中城 市已接近60台从理论上说,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冰箱拥有率达到60%以后,其市场 已从扩展阶段进入调整阶段,基本特征是新增家庭消费的边际递增率迅速减退,而更新 家庭的消费层尚未形成,所以从客观上市场必然会进行调整,在销售规模上出现萎缩现 象1990 年营业额: 7.1 亿元1991年营业额:8.3亿元兼并青岛空调器厂,青岛电冷柜总厂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19981992 年营业额: 10.5 亿元5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了,海尔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建立了海尔工业园。
1992 年海尔进人的冰柜和空调行业与1992年以前经营的电冰箱行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①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是同一的,即制冷技术,其它生产工艺技术亦是高度相关;②市场方面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类型是同一的,只是空调产品需提供安装服务,商用冰柜的 用户稍有不同1993 年营业额:14.9 亿元 在海尔园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启动1993 年5 月,“青岛琴岛海尔集团 公司”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名称变更为海尔集团公司,其商标由中文“海尔”、英文“Haier”和“海尔图形”组成同年11月19日海尔冰箱股票在上海证券 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1994 年营业额:25.6亿元1995 年营业额:43.3亿元5 月 22 日海尔集团东迁至刚落成的海尔工业园,拉开了海尔二次创业———创世界名 牌的序幕 7月原红星电器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12 月海尔集团首次跨地区经营, 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 60%的股份,生产冰柜和空调产品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 式,通过输入海尔文化,盘活被兼并企业,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展此外,海尔还与日本 三菱重工合资在青岛生产空调,产品全部出口同年海尔进入的洗衣机行业与以前的制 冷家电行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①技术方面有中度的相关,但洗衣机生产技术低于制 冷家电,因此,技术协同作用较明显;②市场方面,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可以完全 共享,是高度相关的。
1996 年营业额: 61.6亿元海尔产品在市场上连续获得“最受消费者信赖的轻工产品”称号,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理 想品牌与首选品牌 6 月海尔获得美国优质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张瑞敏个人 被授予五星钻石终身荣誉海尔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消费者的忠诚与美誉 1996 年海 尔集团还在印尼、菲律宾建合资工厂,在当地生产并销售电冰箱等产品海尔莎保罗(印 尼)有限公司成立1997 年营业额: 108亿元97年04月 控股管理青岛第三制药厂97年06月 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 立 9 月以进入彩电业为标志,海尔进入黑色家电、信息家电生产领域与此同时,海 尔以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先后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 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 18 家企业,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 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97 年海尔空调在中国产销量与格力、春兰并列第一同年海尔 进入的彩色等黑色家电行业与以前经营的白色家电行业存在中度的相关性: ①技术方 面;白色家电的关键技术是设计,根据不同地域市场要求设计出适应的产品,而黑色家 电大多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两者之间技术相关性是低度的;②市场方面,品牌及销 售资源是高度相关的。
电冰箱仍是海尔集团的本业,至今仍然是海尔集团最大的行业, 1997 年电冰箱占总销售收人的 40%海尔大学海尔大学始建于 1999 年 12 月 26 日,是在海尔集团提出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 流程再造背景下,在信息化时代新经济的浪潮中为满足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转移而成立 的,是海尔集团培养员工管理思路创新的基地 创建伊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就提出了海尔大学的定位:不在于其有多少好的设施和硬件条件,关键在于其内 涵和软件,要成为海尔员工思想锻造的熔炉和能力培训基地,要以GE管理培训中心为 榜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哈佛大学” “创新、求是、创新”是海尔大学的校 训,就是要求每位学员都带着创新的动机和现有的创新成果到海尔大学参与,通过互动、 学习,寻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并总结成模块,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在新的创新模块 平台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从而形成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2007 年7 月 1 日,海尔集团新一轮的业务流程再造开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亲任海尔 大学校长,更进一步奠定了海尔大学在海尔集团全球化品牌战略中的重要地位1998 年营业额:168 亿元98-01-31 由海尔集团控股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 投资组建"海尔科化工程塑 料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3 月 25 日张瑞敏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讲课,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的案例成为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材英国《金融时报》在评选“亚太地区最具信誉的 企业”时,海尔进入前十位,名列第七1998 年国外品牌在国内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海尔集团1998 年具有新产品、新技术262 项,有236 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 达 90% 1991 年至 1998 年期间的多元化产品战略,并先后推出了冰柜、空调、洗衣机、彩色 电视机,每1 到2 年做好一种产品, 7 年来重要家电产品线已接近完整空调方面,迅 速取代春兰成为该领域的龙头,洗衣机则迅速取代小天鹅成消费者的首选,冰柜也打入 了行业前三名的位置冰箱、空调、冰柜、洗衣机四驾马车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龙 头产品目前海尔电器有几大类,分别是:居室家电、厨卫家电、视听产品、商用电器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冰箱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一批企 业败下阵来,市场向名优的国产品牌集中;同时,也为洋冰箱提供了在中国第二次发展 的机会,国外大的家电厂商觊觎中国市场的心情也更为急切,他们将一些败下阵来的冰 箱企业作为再次进军中国市场的跳板,通过控股、收购等手段向中国冰箱生产和销售市 场发起了第二轮进攻。
当时,美国惠而浦收购了北京“雪花”,通用电器收购了天津“可 耐”,韩国三星吞并苏州“香雪海”,西门子兼并了“扬子”,伊莱克斯则收购了长沙 “中意”,同时,松下、夏普、美泰克也分别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合资建厂但到 90 年代中期洋冰箱又全面萎缩经过几年中洋品牌的较量,国产品牌不仅牢牢占据了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而且 还打开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大门,目前仅海尔一家就占有美国小容积冰箱 30%的市场 份额,几个主要的国产品牌冰箱正以每年平均递增60%以上的速度向国外市场出口冰箱 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冰箱企业是未待入世已先出关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20051999 年营业额:268.6 亿元4 月 30 日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五星红旗飘扬在美国的土地上欧洲海 尔、中东海尔、美国海尔,先后揭牌,有更多海外经销商加入到海尔的营销网络中 海尔 一年建了三园一校(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美国海尔园、海尔大学校部) 海尔空调的盈利能力海尔空调公司1999 年生产空调249.6万台,销售收入32.7 亿,主营 利润12.6 亿,毛利率为38.5%该公司1999 年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