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关系“定势” 与权力策略.doc
10页夫妻关系“定势”与权力策略郑丹丹 杨善华*一、引言家庭权力是家庭及妇女地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对家庭权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资源理论用家庭决策来衡量夫妻间的权力对比,并用资源的可得性对这种决策差异进行理论解释(埃什尔曼, 1991; 凯勒阿尔等,1998; LiatKulik,1999) 女权主义者则用父( 男) 权制来解释家庭中的权力现象,认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权制规范才是影响家庭中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因( 沃特斯,2000; Candace West & Don H. Zimmerman,1987;Veronica J. Tichenor,1999; Greer L.Fox & Velma M. Murry, 2000)如果采取后来很多学者所持的泛化资源观,把父权制规范看作一种规范资源,那么二者具有理论同质性,争论的焦点转化为哪一种资源在决定家庭权力分配时占优先地位,对家庭权力的研究也就基本等同于“谁由于什么原因占有更多的家庭权力”这样一个问题究其实质,这两种理论取向都持一种物化的权力观,将权力视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实体或是影响他人的努力由于对“决策”的实际强调和依赖,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对权力的考察范围:不论理智上多么清楚权力的多面性,一旦落实到研究中,就会将与决策无关的内容撇除出去,最终在实际上把权力与决策等同起来,并相应地使用问卷方法收集资料,忽视了现代家庭生活中大量与决策无关的权力表现形式,阻碍了对家庭权力过程的有效研究。
本文试图由新的视角切入,拓展家庭权力研究的思路,即不再把权力过程 ① 作为一种补充,而是作为一种权力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将夫妻生活中丰富生动的互动过程纳入研究范围根据福柯的权力观,权力不是物,因而不能交换;权力是流动的,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形态,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权力模式(Foucault,1982) 换言之,权力总是表现为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寄寓于一系列事件之中,通过这些事件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型塑(shaped)所以,通过对家庭中夫妻互动具体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透视权力关系如何同时体现为一系列的权力技术、策略现象学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总是运用手头的库存知识,按照某种自然态度,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境,采取的是一种“想当然的” 、 “合乎情理”的处理方式(许茨, 2001) “手头知识库”是个体用以指导行为的框架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的相处、互动也会型塑出类似个体手头知识的一种针对夫妻关系的手头知识,我们称之为“关系定势” ② 它既会通过一种“不言自明”的“自然态度”指导个体的行动,也会给个体的权宜性行动以足够的创造空间正是在这些权宜性行动中,关系定势被型塑,各种权力技术得以运用,权力得以体现自身。
常人方法学对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认为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正是在这种权宜性行动中,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依赖行动者复杂的技术、方法得以完成;行动者运用自身能力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 “场景”界定、 “索引性”关联以及行动的“可说明性”等内容是行动者赖以行动和建构现实感的几个重要手段(李猛, 1999b)基于这些理论认识,本文试图立足家庭中夫妻间的互动,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和刻画,分析夫妻关系定势 ③ 型塑、维护和突破过程中个体的各种权力策略和技术之所以侧重对关系定势的研究,是因为权力正是在这样一些具体事件、关系和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权力技术和策略这对家庭权力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为了突出过程,本研究没有采取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质性研究的思路和个案访谈的方法,通过对一些家庭事件的刻画和分析来透视家庭中的权力策略和权力过程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来自郑丹丹从 2001年 4 月到 2002 年 3 月期间在北京、杭州、景德镇、武汉等地对 33 人访谈所得的资料(其中男性 16 人,女性 17 人)。
二、夫妻关系定势型塑中的权力技术案例之一 个案 bj01(女)和个案 bj02(男) 是大学同学,bj01 从小喜爱文学作品,向往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bj02 从小家境贫寒,对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兴趣,他说, “我认为感情没有什么问题我是个平淡的人,过实在的日子既然结了婚就有感情我这个人跟谁结婚都一样 ”bj01 说,每当她提出要交流感情时, bj02 都认为她不踏踏实实过日子他认为所有的家庭都和他们的一样平淡bj01 觉得应该有幸福的浪漫的家庭,bj02 就说:“哪有?你怎么知道的?你问了别人吗?”bj01 说这种事好问的吗?所以也没有结论如果用电视作例子,bj02 就会说, “电视上的东西能信的吗?那都是假的,编出来哄你们这些女人眼泪的这么大年纪了还不好好过日子 ”日子久了,bj01 有时候就觉得是不是真像 bj02 所说的那样,自己不好好过日子,老想些虚幻的东西bj01 觉得 bj02 总是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需求,大到感情交流,小到春天出去照相什么的有时抱怨 bj02 大男子主义, bj02 并不否认,说, “我是大男子主义,可男人都这样 ”bj01 说可能大多数男人都这样,但总有不这样的。
“哪有? ”bj01 说“我爸我哥就不这样” bj02 会说, “别拿你爸和你哥打比方,世界上哪有几个像你爸和你哥那样的?”相反,bj02的单位大扫除,他回来后就会对 bj01 说, “我们科长的老婆来给他擦玻璃” ,又说谁谁的老婆来替他扫地具体到家庭矛盾,bj02 也表示俩人有时会为小事不快, “比如说上街吧,走着走着,她不走了,非要你拉她才走,耍小孩子脾气我就不拉” bj02 认为这是故意折磨人、耍脾气碰到这种矛盾他们通常“互相不理呗我不理她,她也不理我” “一般过些时候也就好了,大多数时候是她来找我” 至于原因,他认为“我个性比较强总是有一个人让步的嘛” bj02 认为,社会上一般还是女的让步比较多,他觉得这跟传统有关, “中国就这样比如美国吧,大家都讲平等,也合理,中国大家都这样,也合理” bj01 在很多事情上懒得(或不愿)做主,因为“他老说你呀” 比如他们家原来的电视机买的时间长了, ④ bj01 要求再买一个, “每天没有任何娱乐,也没什么感情沟通,就是个看电视,还不买个好点的?!”这是 bj01 的看法,她认为日本进口的电视比国产的好可bj02 认为国产电视各方面质量一点也不比进口的差,价钱则差了一大截, “那不是花冤枉钱嘛!”在这一轮争执中,bj01 占了上风,他们买了一个日本进口的电视机。
可是从此就不消停,只要那个电视有任何毛病,或者说只是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好处,bj02 就会不停地唠叨,“你看,我说买国产的吧,你非不听你看,花冤枉钱了不是?!”包括后来他们离开了那个地方,电视被送给了 bj01 的父母这也是一个事:“你看,咱们都快走了还买个电视,浪费钱 ”bj02 认为自己家里没什么大事,因为自己 “比较特殊” 他的解释是“我比较平淡,怎么都行,我不太在意很多事情我们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进而他承认,家里的“小事”一般还是他做主然而他立刻补充说, “但我也不太计较,她要做什么我也不管比如说买什么衣服呀,我总是要她买,要买什么买什么吧,我无所谓的比如说上次买电视机,就在出来 ⑤ 前半年,她非要买,买就买吧,我无所谓结果家里两个电视,给一个给她妈妈了她非要买进口的,那就买吧,其实我觉得国产进口差不多不就两千多块钱嘛 ”⑥我问他, “你也不在乎?”他一带而过, “当然,后来我也说过一两次我说你看这事办的 ”我追问, “为了让她下次听你的?”他笑着承认, “有这个因素吧 ”bj01 后来说, “他才不是只随便说说呢!他就是指责 ”bj01 觉得在 bj02 面前总是被压抑,受打压。
“我有时候觉得他是故意的非要说你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他最喜欢说我不顺着他,惹他生气了,跟他犟可能因此老是要打击我 ”从这些简单的对话和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到,bj02 运用了一些权力策略来维护他的定义权,将他自己的手头知识和自然态度定义为双方相处的模式和关系定势下面我们对这些权力策略作一些分析个体在社会世界中所面临的情境首先是他所要对付的问题——这个世界首先向他提供了无数开放的可能性,他根据自己的主观兴趣以及其生平情境的相应成分,对这些可能性加以怀疑和选择,最后确定由经过选择的可能性所构成的情境解释这种情境就是个体行动者在其中进行的最基本的行动,因为个体进行这种界定所使用的方式确定了这种情境在他的世界中所具有的状态(霍桂桓, 1996: 353)由此可见,情境定义是所有权力技术的根本和出发点以下是笔者抽离出的个案 bj02 所使用的几种影响情境定义的权力技术 ⑦(一)通过“场景界定”进行有选择地关注和有系统地忽视进行“场景界定”就是在无穷的开放的可能性中形成区别,确定什么是“可见的” ,什么是应该“有系统地进行忽视”的换言之,针对一件事,什么是和它相联系的,什么是与它无关的,这些都需要通过界定加以把握。
通过这种划分和区别化,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得以界定( 参见李猛,1996),生活的秩序得以建构在本例中,个案 bj02 很娴熟 (或武断)地使用了这一权力技术关于什么是过日子,他坚持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平平淡淡” ,并下了一个判断“所有的家庭都一样,还不都是过日子” 对于这一点,个案 bj01 提出了质疑,bj02 的策略是 “哪有?你问了别人吗?”bj01 没有去问别人,因此那种或许有的生活方式就被他冠以并不存在的名义即使 bj01 拿出一些证据,比如说电视上的一些情节,bj02 也很轻易地否定了这一证据的充足性, “电视上的东西也可以相信的吗?那都是假的!”bj01 所向往而 bj02 认为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就这样被 bj02 通过界定而系统性地忽视了,被定义为和他们的具体生活不相关的东西bj02 坦然承认自己是大男子主义,可是他强调男人都这样,这一事实因此有了合法性正如他自己说的, “大家都认同的事情就是合理的” bj01 对此有异议,并提出了实际的例子:她的父亲和哥哥可是 bj02 的说法是, “少拿你的父亲和哥哥来举例有几个男人像他们那样的?”他的例证是“我们科长的老婆来给他擦窗户” 。
bj02 通过否定 bj01 所举例子的合法性,将之定义为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事情,而“科长老婆”则是和他们生活具有可比性的例子,是他们应该关注的事件通过这样一种权力策略和技术,bj02 有效地过滤了不利于自己既有手头知识和自然态度的参照物,得以使自己在既有框架下安全地生活,并将自己的知识定义为他们夫妻生活应该遵循的定势二)通过建立范畴类型确立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交往总是建立在某种“类型化”的知识基础上,这种通过一体化(unification) 过程而得到的“范畴”知识(比如 “女人是什么样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等)是社会行动者借以认识世界、建立彼此联系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范畴类型知识通过建立身份认同,确立行动的合理性和依据,也能有效地规范个体行动、影响夫妻互动和权力关系bj02 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范畴类型知识来建构他们生活的合理性:首先,男人都是大男子主义, “我们科长的老婆”(女人) 来给他擦窗户他通过情境定义所希望建构的是关于男女的某种应该的角色规范;然后, “像你父亲、哥哥那样的男人有几个” ,也就是说,“你父亲和哥哥”不属于 bj02 界定的“男人”范畴,那是另类男人,不能作为我们的范畴知识存在,也不足以动摇我们的范畴知识和角色规范;还有,我们大男子主义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都这样, “大家都这样就合理” ,如果有的地方讲平等,那一定不是中国,那是异邦,是和我们不同的范畴;最后,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特殊,我是个平平淡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