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docx
6页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一、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全球性气温的逐渐上升,东北区的气温也相对变暖生存环境 的改变促使这一区的史前文化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与制约,南、北两区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齐齐哈尔昂昂溪、密 山新开流、长海小珠山、沈阳新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北部地区较寒 冷,居民分布于三江平原新开流、昂昂溪等地,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细石器、骨矛、鱼镖、 鱼叉等兴旺,为这一地区特征,陶器未得充分开展南部相对温暖,从早期开始,兴隆洼 文化、新乐文化等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猎陶器制作、居住形式、埋葬习俗形成鲜明地域 特征红山文化积石冢、“女神庙”和祭坛,说明这一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到达极高水平 兴隆洼文化,1983首次发现与内蒙敖汉旗兴隆洼遗址(7300BP),石器以打制石器居多,器 形有斧、铲、镭、凿等,骨器有锥、匕、镶、鱼镖等,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于 辽河、大凌河流域有直径约170米的环形聚落,陶器多夹砂陶火候低,均手制,纹饰 有横“之”字形压印纹、网纹、弦纹等,器形为筒形罐,还有钵,两个互抱塑像。
红山文化:1935首次发现于内蒙赤峰红山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 昭乌达盟老哈河流域、辽宁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燕山地区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 器、磨制石器三种,器形有石镶、石斧、石铸、石刀等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大型石砌 祭坛,在牛河梁发现与真人等身大小的女性塑像、“女神庙”和大型积石冢等,陶器多夹 砂红褐陶,器表常饰纵“之”形纹,还有少量彩陶,器形主要有小口双耳罐、筒行罐、碗、 盆、彩绘筒状无底器等二、西北地区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河淀谷地和甘肃中部的大夏河、洗河流城以及南 部渭水上游、西汉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5100-4650)1924年瑞典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洗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分布以甘肃中部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 夏南部,南达甘南山地天水地区可分为马家窑期、半山期(以和政县半山遗址为代表)、 马厂期(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嫄遗址为代表)粟作农业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多,多 用黑彩,也有红彩,有鸟纹、鱼纹、蛙纹,蝌蚪纹等动物纹样,还有垂柳纹,漩涡纹、水波 纹,圆圈纹、网纹等几何图样,器形主要有双耳罐、单耳罐、长颈单把壶、双耳壶、敛口平 底钵、卷唇曲腹盆、短颈圆肩罐、喇叭口尖底瓶等,彩陶占总数20%-30%以上。
马厂期多大 圆圈纹、三圈纹、多圈纹、菱形纹、漩涡纹等,器形有大口双颈耳彩陶罐、小口圆腹双腹耳 罐、长颈单耳壶、单耳筒形杯等小型铜工具马厂期的)齐家文化(4000土),因安特生1924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分布区域与马家 窑文化大体相同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阳洼湾、青海 贵南杂马台、乐都柳湾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多手制,轮制者较少;纹饰有绳纹、篮纹、划 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彩为主,红彩较少,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 网纹、菱形纹等;主要器形有单耳、双耳、三耳罐、鬲、甑、盆、碗、豆等,铜器、铜刀、 铜针,青海呆马台出土铜镜三、华北区新石器时代的本区,是史前粟作农业最主要的分布区1921,安特生首次开掘河南濯池仰韶 村遗址,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后,中国学者在渭水流域、晋豫陕交 界地区、河南中部、冀南豫北、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石器时代初、早、 中、晚期文化遗存基本建立了各文化区的文化开展序列渭水及其主要支流泾河、洛河 流域,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先后有老官 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诸文化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老官台文化,1956首次发现于陕西华县老官台村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8000-7000±BP) o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及甘肃天水一带,在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江上游 也有发现代表性遗址有陕西临潼白家村,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下层)、渭南北刘下层、 宝鸡北首领(下层)、甘肃秦安大地湾等白家村遗址位于陕西临潼,是一处单纯的老官台 文化遗址,遗址堆积分为早晚两期,代表了这一文化开展的两个阶段陶器以夹细砂的红 陶或红褐陶为主,陶色不纯,外表常有斑块,并常见外红内黑的现象,多手制,器形有筒 形三足罐、平底筒形罐、三足钵、圆足碗、圈足钵、小口鼓腹罐等;纹饰以交错粗绳纹为主, 还有少量的简单的彩绘宝鸡北首领遗址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属老官台文化晚 期,中层属仰韶文化早期,上层属仰都文化中、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遗存和天水 师赵村第一期遗存,分别代表了渭水上游老官台文化的早、晚阶段渭泾文化区的仰韶文化,1921首次发现于河南海池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渭泾流域、 汉水上游及丹江上游晋西南和豫西地区,其中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中心仰韶文化是黄 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主要的粟作文化之一,故常把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之为 “仰韶时代”或“仰韶时期”。
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领、甘肃秦安 大地湾、河南淹池仰韶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等聚落布局多呈凝聚式或内向式,四周围绕 有环壕,房屋多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平面呈圆形或方形聚落遗址有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等陶器多红陶,特别以大量的细泥红陶和彩陶为突出挣点;早期彩陶纹样以各类鱼纹和 变体鱼纹为主,中期流行各类植物纹如弧线三角、勾叶、圆点、花瓣纹等,晚期彩陶衰落, 仅见个别简单的红或白彩,主要器形有尖底瓶、圜底钵、平底钵、圆底盆等渭泾文化区的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以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约距今 4900-4500),属龙山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西安以西、宝鸡以东、北山山地以南和秦岭以 北的关中中西部渭河河谷地带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有喇叭口平底瓶、刻槽盆、筒形罐、 单耳罐、双耳罐、鼎、釜灶等,特别是肆(Jia)的出现是龙山时代早期开始的标志;纹饰 以绳纹和篮纹为主常山下层文化:以甘肃省镇源县常山下层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泾水 上游的甘肃庆阳和平凉地区陶器以橙黄和红褐色为主,有少量彩陶,器形以平底器为主, 基本不见三足器,主要器形有:单耳罐、双耳罐、单耳杯、双耳壶、碗、盆、盘等庙底沟 二期文化: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
陶器以灰陶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 较为典型,代表性器形有盆形鼎、罐形鼎、圈足碗、圈足豆、圈足杯、还有肆(jia)、罐 等其中带耳罐类很不兴旺,仅见少量的单耳罐龙山时代晚期诸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以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陶器 以灰陶为主,器形以喇叭口折肩罐、长口浅腹盆、鬲、鼻(jia)、豆等为代表,其中,鬲 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双庵类型文化:以陕西岐山双庵遗址为代表陶器器形、 纹饰均与客省庄二期文化和桥村类型文化相同或相似,但陶色以红褐陶为主郑洛文化区:伊、洛流域为中心的河南中部(豫中)郑州至洛阳之间的区域,新石器时代先 后发现裴李岗文化、王湾一期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文化、大河村五期文化、王湾三 期文化是华北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区域之一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 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有密县莪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等,约与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 同时或稍早裴李岗文化石器多为局部磨光或打琢而成,主要有铲、斧、镰磨盘、磨棒等, 其中鞋底形磨盘、锯齿刃石镰和长舌形石铲最具代表性陶器以红陶为主王湾一期文化, 以河南洛阳王湾遗址第一期遗存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年代与相当于渭泾区仰 韶文化早期或稍晚。
陶器多红色、手制,一般饰绳纹,有少量的宽带纹彩陶;器形有杯形 尖底瓶、圜底钵、侈口鼓腹罐、窄沿盆、锥足圜底罐形鼎等洛阳王湾遗址一期相当于仰韶 文化早期;二期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三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大河村文化以河南郑州 大河村遗址(一、二期)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文化,其年代约相当于渭泾流域的 仰韶文化中期典型遗址还有王湾遗址二期等陶器以红陶为主,附加维纹等,彩绘纹样 有宽带纹、三角纹、圆点纹、圆圈纹、新月纹、睫毛纹、网纹等,主要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 圜底釜形鼎、敛口钵、折沿盆、矮颈罐、器座等在河南伊、洛河流域一带,常发现一种 用于成年人二次葬的大型陶缸,由于这种陶缸最早发现于伊川土门遗址,故被称为“伊川 缸”在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大型瓮棺合葬墓,墓为长方形,东西约6.3 米,南北宽3. 5米,深米;墓内排列有序的放置着136件瓮棺,房屋多由单间或 套间房组成的排房秦王寨文化,因发现于河南信(xin因日秦王寨遗址而得名,属新石器时 代中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渭泾区仰韶文化晚期代表性遗址有郑州大河村(三、四期),临 汝大张、鲁山邱公城、南召二郎岗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较多,多施白色陶衣, 彩绘常红、黑、灰色等,纹样有宽带状网纹、三角纹、六角叠纹、同心圆纹等,主要器形有 罐形鼎、盆形鼎、敛口曲腹钵、深腹罐、豆、壶、杯、甑等。
大河村五期文化,属新石器时 代晚期前段,年代约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性遗址有登峰告城北沟、偃师二里头等陶 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有少量白陶;制法以轮制为主,也有手制;纹饰以绳纹最多,还 有弦纹和附加堆纹等;彩陶很少见;器形主要有凿形足鼎、敛口钵、侈口束颈深腹罐、杯、 盆、豆、壶等王湾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伊、洛水流域及郑州一带,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后段,年代约相当于渭泾区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代表性遗址有洛阳王湾(三期)和锂李、孟 津小潘沟、偃师灰嘴、临汝煤山等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制法有轮制、手制 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不见彩陶,主要器形有圜底罐形鼎、肆(jia)、鬻、甑、 双耳罐、单耳罐、双腹盆、高柄豆等冀南豫北文化区,此文化区包括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地区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代,先后 有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后岗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南庄头遗址:在河 北徐水县高林村乡南庄头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遗(10500-9700BP)最早的含有陶器的 新石器遗址之一,发现有小灰沟一处,出土陶片15片,还有石磨盘、磨棒、骨锥、角锥等 遗物陶片多为夹砂灰陶,也有少量的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均不能复原,可 能有罐和钵类器等,这一遗存的发现,为探索中国陶器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7980-7675),年代约与老官台、裴李岗文化同时,主要分 布在河北武安县境内的洛河流域,此外在河北三河县孟各庄、客城坡上遗址等也有发现, 时期以三足尖头磨盘最具特色房屋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窖穴多为长方形,很多窖 穴内发现有大量的朽粟堆积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多手制,质粗疏;流行细绳纹等,器形 主要有盂、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支架等其中盂、小口长颈 壶、支架等最具特色后齿•期文化,以1931年梁思永开掘安阳后岗遗址为代表,属新石 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年代约相当于仰韶早期典型遗址有安阳高井台子和同乐寨、濮阳 西水坡、河北武安赵窑和西万年村、磁县下潘王和界段营、正定南杨庄、平山田兴村等 由磁山文化开展而来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附加堆纹等, 彩陶数量少而纹样简单,常见用红彩绘制的宽带纹、平行竖线纹、菱形网纹、波形纹等;主 要器形有红顶碗、圜底钵、长颈瓶、双耳壶、大口小底罐、罐形鼎等大司空一期文化,以 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 典型遗址有安阳大正集老磨冈、大寨南冈和鲍家堂、河北柴庄、邯郸百家村等,陶器多为 灰陶,红陶次之;制法有手制、模制等,纹饰以篮纹为主,还有绳纹、方格纹、划纹、附加 堆纹等;彩陶较少,彩绘多用红色,纹样有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