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虞初近志》--专业论文.doc
8页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虞初近志》黄湘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Yuchu Jinzhi: the last book of “YuChiTtype novel collectionHUANG Xiangji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摘 要:《虞初近志》是胡寄尘编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在编选过程中,综合了多方而的 因素作为“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它既继承了这种体裁的某些传统,又有了新变,富于 时代特征关键词:虞初近志 内容 编选原则 蜕变Abstract: YuChu Jinzhi, which was compiled by hujichen, is a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collectithe cource of compiling, it symthesized a variety of factor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s the last book of “YuChiT type novel collection, It inherited some tradition of former texts , and had creation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 meanwhile, it imbued with charactersitics of the time.Key words: K/C/zm jinzhi} contain; compiling principle; evolution“虞初”本是人名,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是岁,西伐大宛。
蝗大起丁夫人、 洛阳虞初等以方祠1Q匈奴、大宛焉《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也有一模一样的话《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班固自注云:“河南人, 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可见虞初为洛阳人,乃方士之流的人物汉武帝时颇重方 术,虞初也得以延入宫中,敷说前朝故事以致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小说九百,本自 處初也因为此,虞初变为小说的代名词随着小说体裁的演变,“虞初”的含义也在慢慢 地发生变化正徳、嘉祐年间岀版的《虞初志》,和当时许多小说集一样,不著编者出版后大受欢 迎,广为翻刻,力历年间吴兴凌性德翻刻本题曰:“石公袁宏道参评,赤水屠隆点阅⑴袁、作者简介:黄湘金(1981-),男,湖南隆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代文 学屠是当时有名的士大夫,可见《虞初志》的读者也涵括了上层文人它主要是一•部梁朝到唐 朝的志怪小说与传奇文学的总集,每篇均不题作者不久后清初张潮乂编《虞初新志》,所 选大致是当时作家所写人物传记,只有三篇作者未署名另记动物如义猴、孝犬,还有地理 (南怀仁《七奇图说》)、景物(《中泠泉记》)方面的描述体例上也有变化,张潮在每篇末 都以“张山來曰”加评点,或抒发感慨,或叙与传记和关的逸事。
《虞初新志》的发行杲很 大,“儿于家有其书”⑷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续编不断清代较有名的还有郑醒愚的《虞 初续志》,其编选原则和体例人体依《虞初新志》,如《新志》篇末录余怀长篇笔记《板桥杂 记》,《续志》则选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但《续志》所选较《新志》纯正,除帖末选《秦 淮闻见录外》,都是传记篇末大部分有评语,但评点者不只郑醒愚一人,如“彭躬庵口”、 “陆丄•云曰”、“汪琬曰”、“侯方域曰”、“归庄曰”、“退士曰”等多人,都为当时知名文人 王夔强父子辑《虞初支志》自淸光绪、宣统开始,历时十五六年,至民国时始出“甲篇”, 较《新志》、《续志》乂有较人变化第一,“每题下注所采书R,或文集,或诗集,或笔记, 皆列之题卞”;第二,篇末“附己作笔札三则,木非文词,聊醇笑粲”;第三,“究古近类似 之事附篇后,……以考异同而极情事之变,……荟名人之佚闻,……荟世人所欲晓之事”; 第四,“多辑不其著称之别集,及钞本、未传刻之集,其有诗词集中之序,可采者亦收之, 并录其诗词”⑶可见搜罗范围较前书广且杂《支志》后又有姜泣群编的《處初广志》和胡 寄尘辑的《虞初近志》《广志》1914年光华编辑社铅印出版,“采明季迄今数白年来名家纪 载”,“编辑体例,一如《新志》、《续志》”⑷,但文后无评点。
虞初体”小说集,除了上述有名六种外,还有明汤显祖《续虞初志》、明邓乔林《广 虞初志》、淸黄承增《广虞初新志》等纵观各选本,可以看出,虽然自《虞初志》以來, 编选原则和体例屡有新变,但它的内涵还是较为固定的即它是一种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以 辑录情文并茂的传记名篇为主《虞初近志》编者为胡寄尘胡寄尘(1886-1938),安徽泾县人,原名有忤,字季仁 后改名怀琛,字寄尘,以与其兄名“棍玉”、字“朴安”相对他曾与柳亚子义结金兰,并 于1912年加入南社,被柳亚子亲密地称为“狷寄尘”一生辗转于上海各大学和报社、出版 社Z间,以教书、卖文为牛,有著述多种据其子胡道静《先君寄尘著述目》统计,他编、 箸的各类文集、诗集、小说集、教材共有153种⑸,郑逸梅《南社从谈》则录171种据笔者所见,《虞初近志》至少有三个版本:第一版两卷收23篇文章,由宣统二年庚戌 十二月(1911年1月)上海旧学社刻卬,上海千倾堂、著易堂发行,版权页有“卷三以下 续出”字样书中“皇、后、上、孝钦”等称谓前空格,表尊重,山此可见旧时代的痕迹 篇者署“泾川农夫”,卷首有胡朴安序及篇者自序例言中称“先辑如干卷,后当陆续编辑”, 这是胡寄尘篇“虞初体”小说集的最初尝试。
第二版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8月初版,共收 六卷69篇文章,铅卬,并有新式标点无胡朴安序,口序略同于庚戌本,但改正了一点小 错误:前本称张潮为“张來山”,后本为“张山來”例言与前版多了出了一条:“前清末世 以至民国开国Z初,革命志士传记多不胜收,是有专书,此编一概不采因此,出现在第 一-版中的两篇秋瑾传记都未收入第二版书末有后记,叙此书缘由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 1923年8月重印至第八次,至1932年9月又有第三版,仍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发行,共]2 卷收文121篇,分两册卬行同年11刀,大达图书供应社也出版了《虞初近志》,版式、纸 型与广益版一模一样,同样分为两册,只有插图不同而已书前自序与二版同凡例删“前 清末世以至民国开国Z初,革命志士传记多不胜收,是有专书,此编一概不采” 一条,其他 均同书末无后记1932年出版的《虞初近志》,共十二卷,收作者74人,作品121篇,其中有7篇文章作 者阙名”胡寄尘家乡泾县右古安吴渡,因此署“安吴胡寄尘编订”,由时希圣标点和以 往“虞初志” 一样,全书主要为人物传记,细加分析,有以下内容:一、 对传统儒家美徳的呼唤这主要体现在诸多下层人物的传记中,有艺人、乞丐、仆 人、吏卒、幕客、商人、妓女、孝子孝女、烈女节妇等。
忠孝节义都是编者称许的品格,这 类作品的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身处租界,物欲横流,世风败坏,“黑幕”迭出,这些都让 胡寄尘痛心疾首社会上的生活,简直是和奴隶娼妓差不多⑹“礼失而求诸野”,编辑此 书,便寓有拯救世风的努力匹夫匹妇,坚苦卓绝,枳其独行,往往足以变易一壯之风俗《李凤林传》)《罗孝子之事略》中,“孝子晚年,屏落世事,专为养父为急,恒于父前作娇 呢父年高,亦忘孝子Z岁,以为尚三十许也尝吾子三T•矣,未娶奈何?呜呼! 孝子Z志事,可谓苫矣乃前父而死,不觉其养;吾闻其死时,喃喃呼其父也在作者笔 下,这种场景超越了普通的儒教和伦理观念,是人间至情的口然流露,有巨大的感染力这些作品中,当然不乏封建思想,如三从四德、页节观,但也不能一概否定至少,它 们体现了当时人们朴素的好恶观念和民间价值评判标准①作者们常在文中发表自己的议论, 对传主们由衷的赞美,以反衬出某些士人夫品格的低劣如晚近人心口下,求一稍近古道 者,良不易得观不得Z士大夫,而得Z仆隶下人,其亦礼失而求诸野Z间欤? ”(《书王仆》) “然则生其地者,士大夫宜何如耶?呜呼!彼两烈妇者,岂尝学问哉? ”(《二烈妇合传》) 就是在今天,急公好义、公而忘私等吊格仍有奉行的必要。
在这些编者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徳中,我们也依然可以发现新思想的火花《路娟传》中, 路娟乃宦门之女,与表哥惠官书信传情、纸订终身,但惠官父却为其另聘女子,路娟遂饮恨 而仁作者以“异史氏口:男女Z爱,人所同也,君子不责焉传Id:发乎情,止乎礼义’, 盖谓娟耶?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岂惠官耶? ”本來儒家女教主张“内言不出,外 言不入”,惠官另娶他人乃奉父亲之命,路娟只是咎山自取可是“异史氏”在此提倡婚姻 自由,并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男权社会陈三立的《书晏孝子》对林纾曾大力赞赏的剖肝救母 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口腹之故,--指使Z间,皆杀其子之具而有馀地也并认为这是- 种愚昧的行为:“王泽竭,教化衰,俗流失,蚩蚩之氓,谓之何哉? ”较之旧的“孝”伦理, 陈三立显得更为人性化二、 对革命先行者的尊敬《虞初近志》有十一篇革命者的传记,在全书中显得格外显 眼传主有戊戌六君子、邹容、秋瑾、尹锐子(即尹锐志)与此询的各种“虞初体”小说 集相比,这些是全新的内容国难当头,他们为国奋斗的行为比传统的忠孝节义更具有时代 性,也更为急需特别秋瑾和尹锐子都是女性,她们从闺厉走向革命,比起男性來更加艰难, 更需要勇气。
因此,她们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尊敬和义愤作者对传主都很熟悉,如梁启超之 于视死如归的戊戌六君子徐口华是秋瑾牛前的好友,章炳麟与邹容同因《苏报》案而入狱 因此笔下的革命者显得分外真实感人,还原出他们的本來而目:或以豪侠自命的女子,如秋 瑾;或文弱书生,如邹容将他们的传记公之于众,无疑会激起更多的后來者,同时也扩大 了《虞初近志》的影响三、 对文人学者的追忆《虞初近志》共收各类文人传记25篇,传主大多是名家,如八 指头陀、李伯元、戴东原、我佛山人、黄公度、杨守敬、娑婆生、苏曼殊筹,但也有小人物; 既有卖文为生的小说家,也有“桐城馀响”;既有伟男子,也有才女;既收为他人撰写的传 记,也有文人的夫子自道(林纾《冷红牛传》、易顺鼎《哭庵传》);既有当下的文人,也有 雍正、乾隆年间的学者,各具风采笔者认为,这是全书最有意义的部分,它为我们保存了 不同时代中各色文人的命运,不无史实的价值牛逢乱II上,文人们大多命运多舛,身后萧条 惺惺惜惺惺,作者在撰写这些传记时也投入了较多的感情,而口己写的传记则不无解嘲的戏 虏成分如易顺鼎作《哭庵传》:“哭庵……无一H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口号曰 哭庵2004年8月I5IL南京大学举办“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卞孝萱教授在其论文 《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的陈述过程中,对黄侃“九姊”黄静仪守节二十三年的爭迹深为敬佩。
集中有梁启超写的一篇《记江西康女士》,康女士幼孤,为一传教士带至美国接受教育, 入墨尔斯根(密西根)人学,成绩优异,毕业典礼上,“彼校教习,若他校之教习,其地之 有司,若他国Z有司,睹此异稟,则皆肃然而起,违位而鞠躬焉以为礼”,颇受礼遇此康 女士名康爱徳,1896年学成归国,在南昌创办女幼医院,可谓中国瑕早走出国门的女学者四、对遗闻轶事的好奇猎奇是虞初体小说的共同特点,《新志》多“可喜可愕可歌可 泣之事”,“其事荒诞不经”⑺;《续志》“光怪陆离,足以凿方心,开灵牖,弥觉引人入胜”〔X 寄尘初编《近志》,“多可喜可愕可歌可泣之事,洵足为张、郑二书续俟”⑼最后定本中, 此类作品也为数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