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为例.pdf

1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084789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5.23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为例关键词 :收入来源,居民消费,劳动报酬,转移性收入一、引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而当前居民消费不足被认为是制约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事实从总量上看, 2007年我国总消费率为48.8% ,比最高峰时的1981年下降了 18.3个百分点;从消费增长速度来看,1979-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 5.7% ,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 ,政府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2% ,不难看出,居民消费是总消费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①如图1,很明显的可以发现, 1992-2008年,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相比较而言, 政府消费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长期来看, 居民消费的持续低迷还将严重的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和质量的提升,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以居民消费为主的消费应该对一国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与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却呈图 1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及其趋势资料: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来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虽然近两年有所好转,但趋势并不明朗(如图2)。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而消费的持续低迷又2 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的不足虽然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有许多,包括收入、利率、价格、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年龄结构、心理预期等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收入,只是收入在其他条件影响下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在初次分配中, 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已经跌至 39.3% 的历史最低点,而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所占比重稳中有升,特别是营业盈余从1990 年的 21.85%上升至 2007 年的 31.29%(如图 3)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 投资率持续升高的症结所在①同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 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91.7%下降到 2007 年的 53.4% ,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率约为-300%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 的比重从1978年的 35.7% 下降到2007年的20.3% ,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率约为-44%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是当前我国消费率下降得最主要原因(金三林,2009 )。

      图 2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及其趋势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分配的结构也决定了消费的分布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向政府、 企业和少数人集中 同时,居民收入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若干不同来源的收入所构成,与单一居民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相比,通过分析不同来源收入的特点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3 义基于此,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目前有关居民收入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 并指出本文的独到之处; 第三部分, 重点分析城乡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 第四部分主要通过构建省级面板数据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分析各自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第五部分进行小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图 3 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趋势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计算而来二、研究述评由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持续低迷的消费,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是中国经济研究中的重点领域, 而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都为彼此之间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利的视野 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消费者选择理论等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解释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依据。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 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余永定、李军,2000 ),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中消费理论在解释中国的居民消费时出现了“ 失灵” 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讲, 这些理论还是能够部分的解释目前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况且一些学者还结合国情建立起中国居民的消费理论根据方福前(2009 )的总结,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 居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公 ” (“ 或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 )说、“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特点 ” 说、“ 中国福利制度改革 ” 说、“ 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换代 ” 说,此外还包括中国的信用缓缴(主要指消费信贷)发展滞后,中国政府重建设、 轻消费的发展战略, 中国居民投资选择渠道较少、 资本(财产)收入不多等等 同时,政府的经济行为特别是财政税收行为被认为显著的影响到4 居民消费,洪源( 2009 )的研究发现,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即期消费水平成正向变动的函数关系,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在长期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我国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都存在长期均衡的互补正相关关系;吕冰洋、禹奎( 2009 )认为中国目前宏观税收负担已经偏高,由于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可以使企业部门将大量间接税转嫁给居民部门承担,税收负担加重部分主要由居民部门承担, 从而挤出了居民消费的部分空间。

      不确定性所产生风险被认为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王端,2000 ; 朱春燕、臧旭恒,2001 ;罗楚亮, 2004 ;樊潇彦等, 2007 )正如本文所指出的, 居民消费更多的是与收入及收入分配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将居民消费低迷归咎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但是随着收入分配问题的逐步凸显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从上世纪末开始, 更多的学者将研究的视野转向收入分配结构上,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李实等(2000 )、刘文斌( 2000 )、余永定等( 2000 )、朱国林等( 2002 )、袁志刚等( 2002 )、藏旭恒等( 2003 )、黄祖辉等( 2003 )、马强( 2004 )、王青( 2005 )、杨汝岱等( 2007 )、张全红( 2009 )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造成总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城镇和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受到限制,他们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从而造成了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 (方福前毕业论文题目, 2009 )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消费、收入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学者的研究也呈现出“ 二元色彩 ” ,如娄峰、李雪松( 2009 )基于分省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演变,发现,城镇居民消费的 “ 棘轮效应 ” 显著,并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周建、杨秀祯(2009 )分析了农村消费行为的变迁,此外,他们还发现农村消费行为中存在着显著的城乡联动机制及其重要影响因素。

      总之,居民收入总量及其空间分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居民收入因素不仅包括总量及其空间分布,还包括其内部构成, 按照中国统计局的界定, 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而对居民收入的构成进行分析被认为对研究居民收入问5 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黄祖辉、王敏、万广华,2003 ;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2007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2009 )但是鲜有学者进一步的将居民收入的内部构成与居民消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居民收入构成进行分解并探讨其对消费的影响,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分析不同收入的消费效应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挖掘分析的深度;另一方面,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常常在分析居民消费时被忽视,而这两类收入涉及到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政府民生支出等, 能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 虽然徐会奇、李敬强( 2009 )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但是并没有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并且没有对城市的情况进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系统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三、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居民收入是一个笼统化的概念, 是由不同来源的收入所组成的 居民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这些不同来源的收入所体现的,而这些不同来源的收入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 特点和增长趋势 要分析居民收入对其消费的影响和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 就有必要通过细化居民收入构成,探寻不同来源收入是如何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的 而在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这些不同来源的收入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城市和农村两个角度来分别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表 1 1997-2008年城乡居民各不同来源收入的比重年份城镇居民总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工薪收入占比经营净收入占比财产性收入占比转移性收入占比工资性收入占比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财产性收入占比转移性收入占比1997 0.72 0.024 0.1827 0.24618 0.70462 0.0113 0.0379 1998 0.6973 0.0243 0.1984 0.2653 0.67808 0.014 0.0426 6 1999 0.6807 0.0218 0.2135 0.28515 0.65528 0.0143 0.0453 2000 0.6378 0.0203 0.2314 0.31166 0.63338 0.02 0.035 2001 0.6335 0.0195 0.2416 0.32619 0.61681 0.0198 0.0371 2002 0.7019 0.0406 0.0125 0.245 0.3394 0.60048 0.0205 0.0397 2003 0.7074 0.0446 0.0149 0.2331 0.35023 0.58778 0.0251 0.0369 2004 0.7062 0.0488 0.0159 0.2291 0.34003 0.59453 0.0261 0.0393 2005 0.6888 0.06 0.017 0.2341 0.36085 0.56669 0.0272 0.0453 2006 0.6893 0.0636 0.0192 0.2279 0.38327 0.53832 0.028 0.0504 2007 0.6865 0.0631 0.0234 0.227 0.38553 0.52983 0.031 0.0537 2008 0.662 0.0852 0.0227 0.2302 0.38939 0.51161 0.0311 0.067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计算而来(一)不同收入来源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和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由于所处环境、职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原因, 其在收入构成和比重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点。

      工薪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了城镇居民总收的四大板块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 渠道,虽然在 2001-2003年工薪收入占比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是近年来城镇 居民工薪收入保持了比较稳定增长趋势,工薪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从1997 年的 72% 小幅的下降到 2008年的 66.2% ,期间有小幅的波动;从1998-200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3.86%,比重从 18.27%上 升到 23.4%,是城镇居民的第二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是城镇居民的第三收入 来源,年均增长 28.55%,比重从 2002 年的 4.06%升至 2008 年 8.52% ;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12.34%, 增长速度较快但比重依然偏低, 一直徘徊在 2% 左右,而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