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7052309.docx
14页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目录.历史与现状分析1.校园历史与发展2.现状基地与评价二.规划设计思想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2.道路交通组织3.绿地空间系统4.景观风貌规划5.建筑群体设计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2.排水规划4.电力规划5.电信规划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8.环境卫生保护六.经济技术指标-2分区用地表: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一.历史与现状分析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 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 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 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 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 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1.校园历史与发展安徽大学创建于 1928 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 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 年 9 月 16 日,毛 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
建校 70 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 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有教职员工 2295 人,在校研究生 850 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 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 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 个 系科和 30 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 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 2000 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 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 3 万人2.现状基地与评价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 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 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 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 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基地内最大高差约,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 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 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 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二.规划设计思想 设计依据:①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②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③ 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④ 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⑤ 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⑥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⑦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规划图⑧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⑨ 《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92) 245号⑩ 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经过对现状与历史、规划设计要点、任务书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认真研究,我们确定这次规划的设计指导 思想为:“保护生态,构筑系统,发展人文”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安徽虽无水乡之名,却具泽国之实这一点在我们的基地内就有充分体现红线范围内有大大小小池塘近40 处,并由丽人湖向内伸入三处指状湿地,中间有相对高起的垄状缓坡,自然生态环境极佳自古以来, 最美的景致都是优秀的人文景观与出色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兴建校园,无疑是为合肥的经济开 发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规划中对指状湿地的保留与改造,使安徽大学校区在 目前新规划的众多绿色校园中独具特色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 其次是设计空间视廊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 准则在安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 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 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 系统等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安徽大学有着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受微州文化和早期现代建筑、西洋建筑的双重影响,空间骨架与建筑 语言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新校区的规划,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从而使校园体现出逻辑与浪漫双重特 质,促进学术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气氛完整的景观体系与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以及具有地方风格意向的建 筑风格使这一理念突显出来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从本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出发,安徽大学的新校区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生态优势,创建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生态优先是当代环境建设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新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 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把人工融合于自然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本次规划将天然地貌 基本保留,并将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等人工构筑空间有机的结合,新校区与丽人湖畔绿地反延伸的水面 形成咬合之势,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之一•公共活动综合带,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本次规划在新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一条40-94M宽度不等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科研区、教学区、生活 区与体育活动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与传统的校园景观道不同,在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休闲、 游憩、交往等许多功能,景观亦随着行进的序列抑扬顿挫,体现新时代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新趋势符合 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人文优先,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安徽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安徽大学的建筑 风格、空间概念自然要对文化传统有所体现,新校区的建筑空间力求延续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语汇,在 形式和符号上采用白色墙片和部分红色砖墙相间,使其与本部校区形成传承的关系•中西空间理念结合在 运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国空间理念同时,本次规划结合了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
规划方案不仅充 分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且将自然要素、半岛、水域等作为构筑空间的要素,与各种不同形式的院落 及单元,共同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院落空间,营造宜人尺度在2000亩大尺度的用地内,校园建筑多以院落的形式或成组群的布置院落建 筑在地形与人的尺度中间,增加了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尺度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的族群布局具-6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性和地域特色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新校区位于合肥大学城的中央地段,规划将生活区、体育区和科研区沿边布置,有利于将来后勤社会化的 发展趋向,为新校区远期与社会共享做好铺垫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 分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 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 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 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 域共享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 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 空间感受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7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 分2.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 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 合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 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3.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 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 区域共享。
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 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 的空间感受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4.景观风貌规划S 型车道与水面时分时合,穿行于有收放的建筑外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景观变化,宽阔的公共活动综合 带,串连各个空间结点和面向湖的景观轴,结合生长在两侧的建筑,达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景观效果同-8时本身也成为开发区中和丽人湖畔的一个重要景观5.建筑群体设计安徽大学新校区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中强调了传统延续与前瞻性相结合现代 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 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井、片墙、红砖等符号 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1)规划依据①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②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③ 《建筑给水设计规范》(2)给水水源给水水源由九龙路和翡翠路城市给水管网供应。
3)用水量预测本规划区内学生生活人数按2万人,150L/人.d计,则学生生活综合用量Q1 = 3000m3/d,教师生活综合 用水量取Q2=500m3,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1次,灭火水量15L/S,持续时间为2小时计, 则消防用水量Q3=108m3,学校实验、绿化浇灌及其它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15%计,则校区总用水 量约 Q=4200m3/d时变化系数 K 时=平均时用水量=175 m3/h最高时用水量=438 m3/h(4)给水规划根据学校布局及周边地区情况,近期给水从九龙路 DN400 供水管道接入,远期与翡翠路 城市供水管对接,在校区内实施环状供水,以增加供水可靠性与稳定性主干管经DN300-DN200,户 外最小管经DN100管网正常供水压力要求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