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传统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doc
5页浅析传统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 浅析传统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精神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生命关心也被认为是贯穿中国传统哲学之始终的根本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和开展的千百年来,诸子百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过生命问题,但最集中、最突出地弘扬古老文化传统中之生命精神的却是道家道家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哲学要走进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殿堂,道家的生命哲学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道家哲学中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道家生命价值观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生命观念,理论上有其原创性,但并不排除其资料上的继承性从前人那里继承的历史资料便构成了道家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一〕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 神话被誉为是哲学的史前史,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生命意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创生型、抗争型、转生型、不死型四种类型盘古开天辟地是创生型神话的典型,以盘古垂死时将身躯化作宇宙万物的辉煌成就来化解生命有限性的遗憾;夸父追日是抗争型神话的典型,以夸父追逐烈日找水源的行为来表现对威胁人类生命的自然条件的抗争;鲧复生禹是转生型神话的突出代表,通过讲述鲧因治水死后以顽强的生命意志孕育出最终征服洪水的大禹的故事来说明古人对群体生命无限性的追求;精卫填海那么是不死型神话的代表,通过讲述炎帝侄女淹死后化作精卫鸟衔石意欲填平吞噬她生命的东海的故事来说明古人生命意志的顽强及追求生命目的的困难。
这些上古神话都在某种程度上使老子产生了一定的神话思维和复古情结,从而成为道家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原始宗教中的生命崇拜 原始先民在讨论自然与人生奥秘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最能直接反映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那么是母神崇拜母神崇拜是母系社会女性重要作用的反映,母之所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以值得被崇拜,是因为她有孕育生命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对女性生育才能的崇拜,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崇拜道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的衍生物,?老子?中就有非常明显的崇母意识,将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以母称道,以道创生老子在确定了道是万物之母的主体地位之后又提出了贵食母的价值取向,主张得其母、守其母老子的崇母意识所反映的同样是一种生命崇拜意识,是对原始宗教中母神崇拜意识的继承与提升 〔三〕古代典籍中的生命关心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源头,其浓郁的生命情怀对道家的生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周易?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完好的生命系统,认为阴阳合而万物生;另一方面,?周易?将宇宙间最高尚的品德归结为创造生命,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儒家传承?周易?的群体生命意识不用,道家侧重传承的是?周易?的个体生命意识。
从老子创立的长生之道,到庄子提出的达生之方,到杨朱倡导的贵生主张,再到黄老道家整理的养生之术,无一不是个体生命意识张扬的表达另一层面,道家诸子对?周易?生命思想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渐进性从老子到庄子再到黄老道家生命思想的传承及演变,便是从生命存在意识到生命超越意识再到落实生命超越意识的渐进开展过程 二、道家哲学中生命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一〕生命的根源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最高范畴,亦被道家诸子视为终极性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便提出了道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总根源,从时间上确定了道的优先性同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言论,认为道还是统领和支配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那么庄子理性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为生命根源的观点,在?大宗师?中对道做了如是集中阐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认为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
可见,道家生命哲学是用道来解释生命的根源 〔二〕生命的价值重人贵生 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存在,这主要反映在老庄重身贵生的思想中老子提出贵身、爱身的主张,说:故贵以身为天下,假设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托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爱惜自己的生命,才能爱惜天下人的生命,从而堪当天下大任,所以要重视人、珍惜个人生命庄子认为,当时社会以身殉物,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来换取人生价值实现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每个人都有其天然的生命时限,齐生死,顺自然,把死亡看做大自然的一种现象,看做生的一种回归,无需畏惧在老庄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执着,不断地超越,注意与道相一致时就参透了人的生死大关,无所畏惧,从而能过上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三〕生命的境界身心超越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注重人生境界的建构,佛道儒诸家都有自己的生命境界观老庄道家强调摆脱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身心超脱之境,追求自然人性的复归老庄认为,要摆脱现实社会的迷障,就必须站在道的高度来超越万物之分、善恶之分和生死之别,当主体超越了一切内在情念和外在分别,就到达了一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无拘无束地遨游于无尽时空,应自然万物之变、合宇宙天地之道,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之自然、个性之自由、人格之独立。
老庄道家的生命境界理论这非常讲究内在素质的培养,指导人们如何去掉在世俗中沾染上的习气和一切小聪明,如何超脱分别对立和情感纠葛,如何与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得飘逸洒脱、逍遥自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理论对于完善人的生命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三、道家哲学中生命价值观的先进性与缺乏 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虽然产生于过去,但其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却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过去、如今和将来对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根底和内涵做出较为系统的梳理后,再回头总结和反思它的先进性和缺乏,对新时期正确扬弃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家哲学中生命价值观的先进性 经过数代道家思想家的继承和开展,以及漫漫历史的雕琢和打磨,道家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自有其不可无视的、超脱于当时社会的先进性,并通过多方面得以表现 首先,道家生命价值观的先进性表现为深化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道家对生命根源的认识具有理性精神老庄认为生命的根源是道,并将道化生命的机制归结为气的聚合变化,排除了神灵的创生力量;一方面,道家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具有理性精神老子认为,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是道的一种表达,需要从生命本身去寻找而非由外力附着;另一方面,道家对生命的终极关心具有理性精神。
道家认为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的发生有其必然性,要有安死的超脱意向 其次,道家生命价值观的先进性表现为浓重的平等意识一方面,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理上的差异并不能影响后天人性方面的平等,境界的差异并不能影响人格方面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并不能影响思想言论的平等;另一方面,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老子亦有四大之说,以平等的目光对待天人关系,把人看做与天地自然同等重要的存在 最后,道家生命价值观的先进性还表现为强烈的生命关心道家诸子对生命应如何存在、人应如何生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进展了认真的考虑,并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法如老子提出的人法自然、怀慈守俭、不为天下先等生存原那么,庄子的不追求身外物、不与别人勾心斗角的自然生存主张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社会,道家老庄等人还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救世之方,致力于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生命的强烈关心 〔二〕道家哲学中生命价值观的缺乏 不可否认,道家对生命根本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有其深化和先进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一些美中缺乏的地方 第一,受天人观的影响,造成道家生命价值观自然精神有余,而人文精神缺乏。
在道家诸子看来,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可贵的,而人类文明却是对自然的破坏,不应该存在,片面地崇尚自然、否认人文,陷入了反知识、反技术的极端道家生命价值观还片面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性,却无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特征,充分关注了生命的个体价值和固有价值,却无视了生命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人文精神严重缺乏 第二,虽然道家生命价值观具有理性精神,但这种理性精神却不够彻底譬如,老庄对生命构造的认识有重神的思想倾向,有时甚至过于夸大精神的作用,认为人的精神一旦修养到一定程度就能随心所欲、无所不能老庄、黄老、玄学等道家诸流派都不同程度的相信神仙的存在,甚至追求神仙境界虽然道家对神仙境界的梦想是一种追求美妙生活的文化精神,但不得不说是非理性的,甚至造成许多古人痴迷于炼丹求仙的历史悲剧 第三,道家生命价值观蕴含的平等意识虽然境界较高,但在详细环节上却不够完备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道家诸子虽然意识到了人性平等、人格平等和思想平等的重要性,却没有指出实现这些平等的方法和途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虽然强调了天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却无视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的冲突,更别说指出消除这些冲突的详细方法和积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