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三中新史报刊整理.pdf
6页1.鸦片战争前外国人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 米怜 马六甲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第一页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无新闻,第一条消息,免费,引用儒家语录以增加亲切和说服力《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 郭士立 广州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刊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心理,美化英美殖民,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 ,,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发表第一篇论述报纸起源的新闻学专文;重视贸易,物价表;文字通俗,儒学《遐迩贯珍》1853 麦都思 香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报纸以新闻为主,时事新闻占大量篇幅,同时附加评论;站在英国殖民的立场,为殖民政策辩护,但在报道中国内地,不忌讳清政府,比较客观;首开刊登广告收费的举措;中英文对照《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 黄胜 香港中国第一份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是英文子子剌报的中文版;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和广告为主,读者是商店职员;后期脱离子子剌报,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子林西报》1864 子林洋行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由《北华捷报》改名而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外文大量刊登航务、商业方面,重视新闻报道,在边远地区有通讯员,一度享有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受到中外重视言论,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基本态度是辩护,反对革命《万国公报》 1868 林乐知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教会报刊最初以宗教、历史、科学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改名为《万》后,内容改以时政,常发表时政评论、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该报读者教徒逐渐扩展到各界人士,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许多建议措施,产生广泛2.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报刊《中外纪闻》1895 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梁任编辑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涉及铁路、邮政、学校等,并设有外报译文,国内报纸摘录,热烈号召国人展开变法运动,挽救危亡《强学报》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以孔子纪年,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等政治主张,该报免费赠送,出版几期后即被停刊强学会报刊们的意义:虽然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但其造成了剧烈的反响,冲破了封建言禁,为coming 办报高潮拉开;为维新派培养了一批骨干,在维新运动发挥了有力的组织运动和舆论宣传。
《时务报》1896 梁启超强学会报刊被查封后,维新派人士在长海创办,最初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在这份报纸上,梁第一次系统阐明了维新派变法的主张;大胆新颖的文风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民族资产阶级的欢迎;大胆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惊后期遭到封建官僚的压制,落入汪康年手中,不久后停刊《清议报》1898 日本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主要倾向是抨击慈禧太后把持朝政,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对国人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力图唤起民族觉醒,激励爱国图强《新民丛报》1902 梁启超 日本横滨强调“新民”是中国第一急务,大力短传西方资产解析的新思想、观点、支持是这个时期改良派最有影响的刊物《苏报》 1896 以日商创于上海自 1900 左右被爱国青年陈范接手后,具有了强烈的进步革命倾向,爱国学社师生每日为其撰写评论, 《苏报》实际成为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宣传阵地之一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大力推荐介绍革命书籍,并刊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展开激烈的革命宣传;其公开呐喊革命的态度为清政府所不容,清政府伙同上海租界逮捕,查封3.20 世纪初共产党出现后《每周评论》1918 十月革命后,民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迫切需要一份能及时反映国际 国内形势的报道评论性刊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于1918 在北京创办,是 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每》旗帜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宣传共产主义,并向国人介绍马 克思和十月革命,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 该刊与《新》配合,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进行 了系统的报道,起到积极有力的舆论宣传作用。
《共产党》月刊1920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任主编 着重宣传共产党建设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时机情况, 引用了许多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 论述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评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 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用革命夺取 向工农宣传马,工人运动的报道 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也是各地共产主义小 组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的纽带,向革命群众进行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 育,有力推进筹建中共的工作 《向导》周报1922 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机关报,由蔡和森、翟秋白等人先后任主编 一创刊其就集中力量宣传中共二大指定的革命纲领-----打到帝国主义,打到封建军阀,让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积极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了重点宣传同时,它热情宣传和支持工农革命运动,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向导采取紧密联系斗争实际、群众的宣传方式,与读者息息相通,受到大范围的欢迎,甚至远销国外,被读者称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4.进入内战解放战争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 年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主要报道临时中央政府文件、宣告、 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手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和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红色中华通讯社曾随中央红军长征打破国民党的新闻统治,向全中国宣传革命言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 年 1 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的需要,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红色中华》1931 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与红中社同属一个机构,积极围绕根据地实际工作展开宣传,文字通俗活泼, 常用山歌、谜语等方式进行宣传,受到根据地群众的喜爱《红色中华》 通常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主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积极组织知道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但是因为彼时我党新闻事业处于有志气,《红》也曾受到过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申报》 1872 1912 1872 由英商美查创刊于上海,是上海第二份中文报刊把盈利放在首位,重视办报质量,在经营管理和业务改革方面做出了多种措施,是近代商业报纸的典范中国化;重视真实性,特派记者实地采访重视实效,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中文号外;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重视副刊性文字,也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一大创造举措;较早使用新闻图片经营:发行各类文艺、图画期刊;兼营其他出版业务;采用沿街郊外,在其他城市设立分销处,信局代寄送报上门扩大发行;向读者招刊广告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1912 年由史量才接手,销量得到极大上升,一度超过10W。
业务: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的政治问题,只报道不评论,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增设多种专栏, 加重报纸的趣味性知识性内容;在欧美各国首都聘有特约通讯员-增加国际新闻报道一战期间, 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加之租界的环境特殊,一些民营大报率先向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其中之一的《申报》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推广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四处招揽广告,使广告盈利成为;加强报纸发行,设报纸推广科去各地征订;不断革新设备,成为全国最新最完整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在九一八后政治立场大变,从拥护蒋介石变成反蒋、支持抗日,一改过去保守的态度同时在管理和业务上做了重大改革改进本地新闻,在南京汉口等重要城市设立分管,增加各地通讯;增设了多种文艺性、综合性的副刊和增刊,各自特色鲜明,对副刊《自由谈》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园地,鲁迅等人曾多次在上面发表文章这项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杂文的发展;改变原本保守态度,刊登言论批判国民的内政外交政策;经营:出版书刊,兴办社会文化事业,建有流动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群体《新华日报》 1938 汉口正式出版发行《新华日报》。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张大型机关报,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的战略方针,无情的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及时报道我军抗日战绩战事紧张之际,为与国民党政府的新闻统治压迫斗争,采取了以下措施物资方面国民党对纸张使用规定了苛刻的限额,新华日报一方面积极争取纸张的合法分配权力, 公开揭露阴谋,争取同业;另一方面购买零散的纸张,并且创办一些小型纸厂,扩大纸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