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7007871
  • 上传时间:2018-04-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浅谈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谈先球 戴维海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 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战略转变,但是难以避免的大学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 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 但从整体结构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 上并不占有优势,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本文所指的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在非自愿失业状态下能够获得从事相关就业岗位的机会 如果“非自愿失业” ”已消除,能够得到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对高职高专毕 业生就业来说,不只是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岗位才算是就业,或者到大企业工作才 算是就业,其实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中工作都属于实现了就业,创 业也是就业的方式之一。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一、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1.高校扩招之后,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明显加大自 1999 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 的问题,2003 年是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了创记录的 212 万人,其中专科生 108.2 万人,占 51%以上,比 2002 年增加 67 万人,增幅高达 46.2%到 2004 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进一步增长为 280 万人,其中高职生增加到 147 万 人到 2005 年,这一数字演变为 338 万人,其中高职生为 168 万人2008 年全国高校毕 业生人数达 559 万人,有将近 100 万的学生未就业;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611 万 人,加上上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有 710 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1]从数据看出,当前毕业 生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不可 避免,这一情况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问题远不只如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与同期的高校毕业生竞争,还要与社会上 其他求职人员竞争,比如下岗干部、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年累积的复转 军人,身体健康还有工作要求的离退休老年人等。

      据国务院《就业白皮书》统计,这些求 职竞争者的总人数将超过 1.5 亿要在如此庞大的竞争者队伍中求职,其难度和竞争的激 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2]2.我国加入 WTO 之后,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机遇大大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 GDP 的比重还不到 3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这一比 重已达 70%-8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也达 45%由此可见,我国第三 产业的比重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得多,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未达到随着中国入世后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为高职 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测算,GDP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 80 万- 100 万个就业职位,而近年我国的 GDP 增长一直都保持在 7%以上,这意味着每年提供的 就业职位高达 500 万-700 万个此外,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日渐凸显,为提高产 品的质量、性能和档次,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的升级需要,有效参与世界竞 争,制造业对高素质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每年大约有 5000 万个以上国际劳工岗位面向亚洲国家,但我们国家只能提供 大约 50 余万个国际劳工岗位。

      这些,都是高职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和舞台[3]因此, 我们在看到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千载难逢的就业机遇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之间的脱节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大学生就业总量需求矛盾相比,供求不匹配仍 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是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 不相适应,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地进行主动调整,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 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2.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中,专职工作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各校基本模式 是“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毕业班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而专职人员 也往往易受日常事务性工作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就业工作深入研究,理论上得不到提高, 兼职人员则更没有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观念陈旧,缺乏市场导向和对学生职业转化能力的 正确引导一个良好的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必须有较高的人文修养 和素质多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难以承担诸如职业设计、生涯规划 等方面的指导,同时他们缺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职的经验和经历,难以全面把握学生的 心理状况,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就业指导水平明显不足。

      3.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转化能力较差,竞争力不够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与现实有很大落差,在就业定位问题上存在严重脱离 现实的情况同时,高职生的就业范围较狭窄,一专多能型人才少,因而可选择的岗位少, 职业转化能力较低据有关机构抽样调查,高职高专毕业生拿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劳动证书 的只占 13.2%4.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入校后又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加之高职院 校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人才,导致毕业生文 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 量的高低此外,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 去一线工作的心理准备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5.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供需沟通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 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很多行业需要具有实际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而另一方 面,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主要因为:高校扩招,导致竞争激烈; 结构调整,吸纳能力下降;就业市场不完善;供需双方不对应。

      人才市场管理和服务不规范,造成少数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不讲诚信,借机捞钱,任 意扣押应聘者的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甚至出现少数皮包公司故意设下陷阱进行诈骗的 违法行为三、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三、促进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学校、企业、毕业生、国家就 业政策等要实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积极地以就业为导 向开展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学生、企业、政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毕业生充 分就业1.学校(1)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时,必须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市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 参照基准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规模 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 在专业设置方向,既要做到符合社会需要,又要具有本专业特色,这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 育的要求,也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高 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是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技 能人才2)积极推进双证制教学,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介绍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举办相关认证 培训等,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 ,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 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双证培养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已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站,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必须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想找一份合适的工 作,仅靠一张毕业证是远远不够的,过硬的技能才是就业的敲门砖双证培训制度的实施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原来只有初级工、中级工,而且工种只有几种,应该逐步扩 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增加工种的数量,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 含量,提高培训水平实施双证制的学校应该深入进行研究、调整,使专业性、技术性更 突出,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实施 双证制的学校,应该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 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

      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应建立实习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 的宣传工作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 培训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应从大一起开设 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 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学校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 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有关职业、就业方面的指导、咨询、管理、研究和服务的专门化 的就业指导队伍,并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举办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会、讲座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可结合专业特点,召开专题 报告会,如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到校作报告等,引导学生择业时正确定位,这些对大学 生的就业也可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活动,让毕业生体验求职面试过程 中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成功通过面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广泛收集岗位信息,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 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 院系以及班主任、员、专业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

      深入各行各业挖信 息、找岗位,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 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积极搜索校外招聘会、网络招聘会,把准确时间地点通知毕业生,这就是走出去通过引进招聘会和参加招聘会扩大学生择业 范围,为学生择业创造好的条件4)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教育与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适应高职教育 的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定位准 确,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学生毕业即参加工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 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 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 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 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单位就业的一种产 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1)转变观念,提高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