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中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节选).doc
4页上海市中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节选)黄华一、中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回顾(一) 改革动因上海的中学数学教育,基础历来较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在国际数学学业成就评价中有一定的地缸但随着 2l 世纪的来临,上海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更有用的数学,尤其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以数学为基础的工具、设备和技术的大量出现,要求国际大都市的市民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用更高的要求审视上海的中学数学改革,当时的数学课程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教育的需要;并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数学课程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有:①数学课程很少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服务:②数学课程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③数学课程内容未能完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④数学课程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二) 改革主要历程1.改革探索阶段1997 年,成立“进入 21 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课题组,使数学教育改革进入新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由张福生、胡仲威、施良方、袁振国、顾泠沅、顾鸿达、唐盛昌、黄建弘等组成。
其中施良方、袁振国先生是特邀的课程理论教育专家2.文本编制阶段日期 主要工作1998 “行动纲领”的专题研究组1999.11 面向 2l 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02 高中、初中数学新教材2002.9 高中数学新教材试验本在本市 14 个区、51 所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高—(十) 年级进行试验和研究2002.11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出版2003.2 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国内外比较研究2004.9 初小数学新教材存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六年级进行试验和研究2004.10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稿) 出版3.试验推广阶段工:作重心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宣讲“课程标准” ,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使试验基地学校的数学教师,以新的理念、对新教材恰当的理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进入数学课堂;使理念的课程、文本课程较为顺利地进入实施的课程2)围绕上数学“好课” ,聚焦数学课堂:新课程对“好课”有新的诠释:怎样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等,这些都是数学课堂教学应加以关注的,通过讨论促进教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自觉上“好课” 。
3)激活数学教研的工作体系,关注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以数学教研组为基地的“校本教研”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和研讨,精心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组织市、片、区县、块、校的数学教研活动,使问题得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4)为区县、学校提供服务和指导;坚持每周一次参加课改办组织的调研,及时发现点上问题,解决面上问题并组织初、高中中心组,对使用新教材的初、高,户的各年级,坚持每学期提供期中、期末考试的参考试卷,为课改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同时也为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稳定教学秩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指导意见4.质量提升阶段2007 年暑期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仪,尹后庆副主任提出了要加强教学“五环节”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为此,我们围绕实效性,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课堂教学讲“三效” 落实市教委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抓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寻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平衡点2)教研活动讲“四性” 切实加强教研工作,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讲针对性、时效性、细节性、典型性。
落实和解决《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3)教研员讲“五增强” 、 “三关注” 加强区县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要求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增强责任与服务意识;增强资源积累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增强独立思考意识:关注对新增内容的研究;关注对具体课型的研究;关注对数学命题的研究二、中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成果(一)课程标准上海市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1.课程定位突出了数学的育人价值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在总体上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2.课程理念赋予鲜明的时代性和导向性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②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③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④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⑤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进取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3.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和多层次的体系课程目标体系涉及到“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有总目标、学段目标,还有具体内容的学习要求等层次。
4.课程设计思路体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相统一—的指导思想①对数学基础的确立,既重视传统数学知识的作用,又强调要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重新审视和构建数学基础②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既充分关注以往数学课程改革及教学实践的已有经验和成果,又垂视内容结构的改善和创新民课程内容重视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切介入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数学活动(简称 DIMA)利用 DIMA 平台,改善数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计算机(器) 环境下自主学习,进行实验、探索和研究,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6.数学文化的教育得到了切实关注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和数学文化素养,尊重理性精神,具有对数学的美和力的感受,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内容安排中指明:结合数学知识内容渗透数学文化;组织进行关于数学文化的专题学习7.课程实施遵循在改革和发展的主导原则下平衡与兼顾要求正确处理数学教学内部的基本关系,如: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目标与内容、内容与学生的关系;结果与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二) 教材编制经过教材组的辛勤努力,专家组的细致审查,数学教师的积极实践,终于形成了具有以下特色的上海市中学数学教材。
1)注重数学与现实的沟通数学新教材中部分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较为紧密,所捉供的背景材料较丰富,涉及的领域很广:有经济、体育、考古、生活、天文、商业、艺术等领域:不仅使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意义,而且逐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教材对于课程标准所涉及到的中学数学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进行了系统的陈述文字陈述符合逻辑顺序和数学语言的表述方式强调基础,深入浅出:注重通性通法,力求朴实自然,通俗平实与严谨规范兼顾3)改善内容呈现方式在引入新知识时注意知识发生过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提供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加强数学活动,引导探究学习4)重视整合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是基于计算器、计算机环境下的教学,而数学新教材为此提供了技术环境,在初中教材中,整体设计安排,根据相关内容,适切有效地设计了在科学计算器背景下的探究性问题、数学问题,将有些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拓宽了应用途径,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5)创新内容设计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引进了向量,这是全国首创;还引进了概率;同时对图形与几何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编排,从直观几何到实验几何,再到论证几何,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注重了分析,关注了探究。
高中教材中用向量的方法处理直线方程、用向量的方法处理立体几何是教材的特点6)加强数学的人文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高中的数学教材中介绍了 24 位中外著名数学家初中数学教材中也有对数学家、相关数学史及数学家名言的介绍等三) 资源建设(1)教育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篇) PPT 录像课(节) 市级教研活动(次) 教材培训(半天)初中 333 112 130 32+3高中 185 46 100 24+1总计 518 158 65 230 60约 170 万人次(网上总点击数 )(2)其他资源建设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在 2005 年成立了』:海市 DIMA(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数学活动)研究中心;2007 年 6 月成立了上海市科学训‘算器教学研究中心;在高中积极推进图形计算器的试验工作;在初中推进科学计算器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每年都有相关研究的文本资料积累:每年进行专题的研讨和交流;相关的实践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四) 教学研究(1)构建教研网络,教研形式多样上海市的中学数学教研已形成了点、块、区、片和市五级教研网络,多层次的教研活动有序进行,数学教师在这个网络中能得到及时地交流和发展;并形成了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模式:①学术沙龙式:关注数学、数学教育的学术交流;②对比教学式:寻找共同点,发现不同点;发扬各自特点,改进普遍问题;⑧课例分析式: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开发创新点;关注环节及其之间的连接、教学的策略等;④课题研究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研究过程为手段,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⑤展示交流式:经历总结提炼过程,交流成熟经验;共享教学资源,辐射更大区域。
等等2)规范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2005 年制定了{ 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求教研活动:①规定主题,形成系列;②确定(活动) 目标,解决( 主要) 问题;⑧区分(参加)对象,加强针对性;④及时反馈,提高效果;⑤积累资料,总结反思(文本、影像) 3)研训结合,以“研”促“教” 以学习数学新课程为载体,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在课堂教学研讨时,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开发研究的课题,并以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要求区县成立青年数学教师的课题组,将研究与培养青年教师结合起来,并在研究过程中要“前期有指导、过程有督促、中期有交流、结题有捉升” ,重过程,以“研”促“教” ,以“研”育人三、展望我们清醒的看到,改革仍在继续,我们仍需努力,展望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数学课改目标完整实现需努力作为二期课改的亮点之一,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选择性,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在现有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数学课程的选择性1)完善基础型教材,丰富拓展型教材高中数学作大修改后的教材,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未按课程标准要求的少部分内容仍存在;习题与课本的匹配、习题中对问题的表述等仍需改进。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拓展I 的内容是非定向拓展内容,具有选择性,将作为充实学生、个性发展之用;此部分内容尚未形成文本二期课改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而对于拓展 I 就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协同课改办,根据程序,尽早组织编写2)增设微积分内容,建高校认证机制在一期课改时全国仅有上海将“微积分”内容进入中学数学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二期课改时,种种原因,上海未将此内容列入课程标准之内;但随着全国课改的深入,“微积分”已进入全国各省的高中课程 “微积分”可以以拓展型课程的形式进入上海的高中数学课程,但应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可以与上海的高校联合成立类似 A-level、IB 课程的机构,编写此课程.并对学习了“微积分”课程的学生进行统——的认定2.数学课程实施需深化从某区所做的 1990-2007 年两次比较研究中,可看到:学生的计算与概念等记忆层面的水准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探究性理解水平(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提高(至 07 年) ,且略有下降因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今后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