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守运教授讲座: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ppt
37页文学细节书写的美学光芒,主讲人: 郭守运 教授,一、从一个细节谈起,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梨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选段,“无言”的文学延伸,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 歌一曲, 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 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 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 天无语无言”词的统计,宋词语境中的“无语”不仅拥有语言交际中修辞表达的作用,更具有营造审美空间的功能在宋词中有多个语辞可以表达“无言”的内涵,如:无语、不言、不语、无声、欲语、忘言、难言等,形成了一个“无言”修辞的审美家族据统计,在21203首《全宋词》中,出现“无语”、“无言”、“不语”、“不言”这四者的词共有569首,以其他话语形式呈现“无语”修辞审美意蕴的词作近1200首宋代词人采用“无语”修辞手法,通过象征性描写和虚构性对比联想,把难以把握、难以言传的东西通过语言转化为审美形象。
因此宋词中的“无语”修辞,语境含意丰富,审美韵味深厚悠长无言”词之美感,首先,宋代闺怨词蓬勃兴盛,有不少词句写到闺中女子望穿秋水、空老白头文人闺怨词在很多时候也用来传达怀才不遇、人生窘困之意 其次,“无语”修辞还可以提供想象的扩展空间,表达深厚却无法言说的离愁别恨 另外,宋代词人善用“无语”怀古惜今怀古伤时词中“无语”审美空间的营造,能增强词句的抒情艺术效果无言”词之艺术哲学,其一,“无语”修辞中语言表达上的缺位,是一种“审美心理距离”的艺术构造,“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二,将语言“留白”纳入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便与“言外之意”理论对应,形成意在言外之美 其三,“无语”修辞还体现了创作主体心理的审美矛盾,造成一种审美延迟 其四,“无语”现象形成了语言表达的歧义性和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又能促使词境在朦胧的美感的提升,从而使词句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学价值二、 文学细节的获取,1、主题 2、意象 获取标准: 反复出现、意蕴丰富、具体细致,1、主题的类型,(1)文学经典主题(母题):生存、爱情、死亡、复仇、英雄、民族、爱国、战争…… (2)个性化的文学主题: 陌生——吴玄:《陌生人》 饥饿——虹影:《饥饿的女儿》 偶遇——张爱玲:《爱》 强迫症——佚名:《被子》 ……,爱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3)独特的文学主题——“断肠”,从“柔肠”到“断肠”:一个词学主题的美学考索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从个体的身体和生命体验出发,俯仰天地、远近皆取,这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途径从“柔肠百结”的委婉细腻之情,到“愁肠千回”的自怜自哀,再到“肝肠寸断”的悲剧意识,在诗词的创作中,诗人以小见大,以我及物,演绎着中国诗词特有的生命情怀和抒情技巧。
柔肠寸断”作为抒情客体的偶然性发现,成为词学艺术王国的一朵精美浪花 (注:本文尚未发表另可参见《中晚唐“断肠”诗审美意蕴探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委婉风致的“柔肠”,(1)爱情主题: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欧阳修《踏莎行》) (2)离别主题: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史达祖《夜合花》),感伤凄婉的“愁肠”,“愁肠”中不仅有时光的感伤、人事的凄凉、羁旅困顿,还有离别之苦,家仇国恨折得垂杨寄与,丝丝都是愁肠”(李莱老《清平乐》),折柳以怀人,愁满柳枝上;“殷勤满酌离殇,阳关唱起愁肠”(赵师侠《清平乐》)阳关自古多离别,叫人如何不伤心、伤情!钱惟演《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词云:“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据张宗橚《词林纪事》记载:“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有句“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词情豪放,即便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刻骨铭心的“断肠”,“断肠”作为词体的审美意象,一般总是和“泪”、“梦”等词汇合用,构成一种情深意重、伤悲难以自已的画面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应该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断肠”词的影响和辐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宋词中约有近千首词涉及到了这一主题这为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曲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素材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就有“断肠”之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以景语写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和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直至现代,鲁迅先生也不能免俗地使用了这一主题:“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哀范君三章》其二)由此可见“断肠”主题的生命力和影响力3)独特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唐诗“寻访不遇”主题的审美探析 黄雪敏 林丹纯 摘要:“寻访不遇”是《全唐诗》中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不仅是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寻踪《全唐诗》中蕴含“寻访不遇”主题的诗歌文本,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人这种普遍的“不遇”生存困境,也可以深入探析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寻访不遇”的探析(一),一般而言,诗人们寻访的对象,通常是淡泊名利、远离俗世的高士,所居住的地方,也往往是交通不便、通讯不及的幽僻之地他们“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梅妻鹤子,与苍松古树为伴:“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秋光古松下,谁伴一仙翁裴夷直《酬卢郎中游寺见招不遇》)他们融入在幽篁和碧峰的自然风光之中,与天地互相融合:“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闲来炼药煮酒:“药院鸡犬静,酒垆苔藓班”(独孤及《与韩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赠》),也常到山的更深处探幽历险,仿佛在人间消失了踪迹:“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寻访不遇”的探析(二),诗歌文本的抒情对象常常不只是停留在那群高士身上,而是引向包容高士、藏匿高士的远离人烟的化外之境。
这种从人到境的焦点转移,在唐诗中常有体现白居易的《晚出寻人不遇》云:“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云:“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云:“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等,都表现了诗人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寻访隐者高士,变成自己融入到天地自然中,荡涤胸怀3)独特的文学主题——“无眠”,明清传奇“无眠”主题的审美探析 黄雪敏 内容提要:“无眠”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是古典文学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诗经》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和“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等词句,经过历代文学的叙事演进,为明清传奇中“无眠”的书写垫定了文化基础大量“无眠”语词的唱段,营造了闲庭揽月、孤灯泪枕、冷雨残梦等典雅凄美的“物理境”,也展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缺失性体验的情感变化与认知反应明清传奇中的“无眠”主题,既拥有其内在的独特审美意蕴,又蕴含着其时代坐标上独具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传奇作为明清独立艺术体裁的价值所在 —— 《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2、意象,意象是自然美的艺术呈现,是客观物象在审美主体艺术心理中的再现,也是主体向客体的“移请”或“灵性灌注”。
意象的分类十分多样,可以大略分为自然意象(风花雪月、山水花草、凄风苦雨等)或社会意象(长亭栏杆、吴钩柳眉、古巷扁舟等);动物意象(龟鹤鱼鸦、犬马燕雁等)或植物意象(梅兰竹菊、桃李荷杏等)1)特殊意象的选择:人体美学,首先,从身体诗学的角度可分为: 柳眉、杏眼、丹凤眼、云鬓、青丝、白发、娥眉、纤手、玉肩、蛇腰、金莲、青眼、白眼…… 其次,从人物形象角度可以分为: 渔夫、樵夫、癫叟、畸儒、狂儒、乞丐…… 此外,还有其他特殊角度的解读: “病态美”、“诗肩瘦”……,“病态美”的文学呈现与指真,摘要: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作品中 ,“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 ,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文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 ,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美学视野中 ,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古典诗学“瘦”范畴的审美探析,……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