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敏3稿k.doc
11页浅析元代妇女的贞洁观 摘要:中国古代妇女贞洁观真正得以体现并得到加强主要是从秦代开始的而在此后各朝,随着社会上对妇女守节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妇女贞节观在持续地加强,有关妇女守节的观念也逐渐系统化但是到了元朝,当时的妇女贞洁观是得到加强还是比较薄弱,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个明确地说法一方面统治阶级和士大夫大力宣扬贞洁烈妇,使得妇女贞洁观略微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元代妇女贞洁观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妇女再嫁现象较为普遍,所以终元一代妇女贞洁观还是比较淡薄的究其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元代法律的规定、理学的兴起、婚俗的形成以及旌表措施的实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为“然而到了元朝,尽管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仍在大力宣扬贞节烈妇,使得妇女贞洁观还是略微得到了加强但总体而言,处在异族统治之下的中国妇女,其贞洁观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妇女再嫁现象仍较为普遍,所以终元一代妇女贞洁观还是比较淡薄的究其原因,则与元代法律规定相对宽松、理学只是初渐、蒙古婚俗的影响以及朝廷旌表措施等因素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元代;妇女;贞洁观念1. 引言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及亚洲人那里,在个体婚制之前,确实存在过这样的状态,即不但一个男子与几个女子发生性的关系,而且一个女子也与几个男子发生性的关系,都不违反习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已提醒缺作者和文章名,为什么不改?在群婚制社会里,是不存在贞洁观念的。
也就是说,贞洁观念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的恩格斯还指出:“一夫一妻制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生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已提醒缺作者和文章名,为什么不改?随着一夫一妻制的确立,丈夫要求自己的妻子保持绝对忠诚的贞洁观念也随之确立了那么什么是贞洁观念呢?字面含义指的是有坚贞的节操,更深一层的含义指的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也不改嫁的道德观念由于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因而生活在元代的女性也展现出与前朝不一样的特色,对贞洁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图将贞洁观放在历史长河中来审视,通过对元代妇女贞洁观的产生与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原因的具体揭示与分析,进一步思考其与当今中国妇女命运的联系与影响,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2. 元代以前的妇女贞洁观中古的封建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贞洁观念亦是如此在先秦以前贞洁观念只是潜在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的逐渐下降由于男性在家庭和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对妇女的要求就越来越严苛了,这就为贞洁观念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1元代以前妇女贞洁观的演变自先秦开始,尤其是春秋战国以后,贞洁观念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出现,才有女子不失身不改嫁、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周易·恒卦·象传》云:“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礼记·郊特牲》也说:“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仪礼》也云:“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二斩者,犹曰不二天也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8.这些都是对女性贞洁观的强调,表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时期不仅对妇女提出了贞洁观的要求,还有实例产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贞姜殉节”: 贞姜者,齐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之,忘持其符使者至,请夫人出,夫人曰:“……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从……妾闻之,贞女之义不犯约,勇者不畏死使者取符,则大水至,台崩,流而死,乃号贞姜 刘向.列女传:第4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78.但由于此时的社会处在非常动荡的时期,社会也在不断地变革,儒家思想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因此,此时的贞洁观并没有对当时女性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再嫁的事例还是很普遍的到了秦汉时期,妇女的贞洁观就得到了加强秦汉时期是中国较早的大统一时代。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女子贞洁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如秦始皇几次石刻都有提到贞洁的问题,会稽石刻刻道:“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充分显示了秦始皇对女性贞洁要求的重视不仅如此,秦始皇还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表彰贞洁烈妇到了汉朝,女性贞洁观念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武帝时期,由于采纳了著名的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正统地位而随着董仲舒、刘向、班昭等人对女性贞洁观大力的推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贞洁观开始趋向系统化如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而其中的夫为妻纲指的是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丈夫,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的理论,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中国第一部女性著作是刘向所编撰的《列女传》,本书在贞顺、节义等方面对女性的言行做了明确地规定班昭在其所作的《女诫》中更是对女性贞洁观进行了深刻的论断,鼓励女子三从四德,认为妇女再嫁实际上是一种失贞、失节的行为然而尽管官方与法律重视女性的贞洁,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贞洁观念还是比较淡薄的,再嫁的情况也不断地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堪,战争频发,世风日下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百姓平稳的生活,在观念上对贞洁重视的程度就愈加强烈,使得贞洁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统治集团和社会上的一些文人就大力鼓吹贞节晋惠帝时的国子监祭酒裴頠作了一篇《女史箴》,表现出对贞洁的重视:膏不厌鲜,女不厌清,玉不厌洁,兰不厌馨尔形信直,影亦不曲尔声信清,响也不浊绿衣虽多,无贵于色邪径虽利,无尚于直春华虽美,期于秋实水璧虽泽,期于见日浴者振衣,沐者弹冠;人知正服,莫知行端服美动目,行美动神;天道佑顺,常于吉人 欧阳询.艺文类聚·后妃部:第1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6.从此可以看出他对贞洁的强调总的来看,虽然统治者对贞节观非常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仍然出现许多妇女改嫁现象等到了唐宋时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也大大加强了女性贞洁观隋唐时期就涌现了许多关于女教的书籍,如唐朝太宗长孙皇后著的《女则》、宋若华编写的《女论语》等都进一步的推崇了女性的贞洁观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提高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为唐代女性贞洁观的淡薄和妇女的活跃创造了环境而且这一时期女性再嫁也比较自由,所以隋唐时期女性贞洁观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淡薄的。
宋代正是儒家贞洁观念理学逐渐兴起,在这一时期有程朱理学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把贞洁提高到比女性生命更高的地步,使得女性生活更加步履维艰而程朱理学更是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吹捧,有力的维护了他们的统治但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贞洁观,在实际社会中妇女改嫁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如王安石因为儿子嫌弃他的妻子,怕儿媳妇受到委屈就帮儿媳另择佳婿,那么普通百姓家的改嫁现象就应该更不用说了2.2元代以前妇女贞洁观的特点 元代以前妇女贞洁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对妇女贞节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使得妇女贞节观在逐渐加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贞洁观念还是比较淡薄的,妇女改嫁还相对简单,人数也较多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删了呢?如魏文帝曹丕纳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后 陈寿.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103.、刘备纳刘瑁妻子穆夫人为后 陈寿.三国志.魏志.先生穆皇后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136.、到民间离婚再嫁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唐朝这个时期,妇女改嫁更为平常之事《旧唐书·列女传》记载,楚王死后,灵龟妃的兄弟对她说:“妃年尚少,又无所生,改本醮异门,礼仪常范。
刘昫.旧唐书:第19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8.《大唐新语》亦载道:魏元忠的儿子娶荥阳郑远女为妻后为乱兵所杀,郑远便“以此乃就元忠求离书今日得离书,明日改醮” 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98.从这就能看出魏郑两家并没有死守贞洁,对于改嫁已经习以为常了像这类的事在唐朝各种文献中随处可见,可见唐朝改嫁情况还是比较普遍、轻松的到了宋朝,虽然贞洁观念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但妇女改嫁还是相对自由简单的,这一点在王安石让他的儿媳妇改嫁就可以充分展现: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其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 魏泰撰、李裕民.东轩笔录: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0-101.3. 元代妇女的贞洁观元代虽然是理学初渐并从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普及的关键时代,但元朝的中国也是在蒙古族统治下的一个时代,因而元代妇女的贞节观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与特点3.1元代妇女的贞洁观变化元代前期,程朱理学只是刚刚兴起,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下层妇女的影响并不深。
到了元代中后期,随着理学被统治者重新启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才稍微加深但是上层意识形态层面的传播与下层社会层面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也对妇女贞洁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元史.列女传》中我们可以对妇女贞洁观的变化窥探一二《元史.列女传》中记载了贞洁烈女161人,其中殉烈女性131人,守节的女性30人 这是《元史.列女传》所记载的在战乱中女性的死亡人数的大概统计数字.而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女性是死于战争的,甚至是惧怕乱兵或者贼人而自杀的也不少,所以她们并没有如历代统治者和士人宣扬的那样甘之如饴的成为贞洁烈妇,她们只是想要维护自身的尊严而沦为战争的牺牲品也有的殉夫妇女是为了反抗恶势力逼婚不堪受辱而自杀;还有的妇女是其丈夫死后因了无希望、难以生存而追随丈夫而去罢了,或许这是她们作为弱者摆脱苦难的最好方式吧当然,也有女性有强烈的贞洁观而心甘情愿殉夫的,但是这仅仅是小部分《元史.列女传》中记载:帮你移下来了,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只鲁花真,蒙古氏年二十六,夫忽都病卒,誓不再醮孝养舅姑逾二十五年,舅姑殁,尘衣垢面,庐于墓终身至元间旌之移剌氏,同知湖州路事耶律忽都不花妻也夫殁,割耳自誓既葬,庐墓侧,悲号不食死。
宋濂.元史:第20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120.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比比皆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女性贞洁观是有所加强的但元朝时期对于女性贞洁观这方面实际上只是控制在理论上,在真正实行起来还是与现实有很大距离的,禁锢途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宽松如在《元史.列女传》中记载了守节的女性约三十人,其原因大概如下:官宦的妻子被强制性的要求守节《元典章》中就有记载元朝统治阶级所规定“妇人因得夫子得封郡县之后......若夫子不幸亡殁,不许本妇再蘸,立为定式” 元典章:第24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不顾妇女自身的意愿而强制性命令她们对其丈夫守节这些官宦的妻子是被强制性要求守节,所以并不能代表她们有着强烈的贞洁观念而自愿为她们的丈夫守节保持不再嫁其他守节的妇女,有的是为了养育孩子,有的是为了支撑家庭才会坚持守节,如《元史.列女传》中郑伯文的妻子丁氏、武用妻子苏氏等以上诸多例子表明真正受到贞洁观念影响而自己愿意为其丈夫守节的妇女并不多元代妇女改嫁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妇女来说改嫁并不是羞耻的,而且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不赞同妇女守寡的,就连元代公主再嫁的例子也有不少,如“太祖女阿刺海别吉,......始适汪古部长长子不颜昔班,改适其兄子镇国,再适赵王孛要合”;“世祖女囊家真,......始适斡罗陈为继室,改适纳陈子帖木儿,再适帖木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