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的现代意义.docx
2页在中国古代描绘的众多"和谐社会”的蓝图中,对于经济发展问题,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 一番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公元前313 —前238) 提出"开源节流”的著名财政原则,在历史上引起的反响最为深远荀子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富国》篇里他说:“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 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这是指国家只有做好开源、节 流,对财物的收支时常加以调节,就可以使财物源源不断地得到增加,老百姓才会生活富裕, 国家才会安定和谐何谓“节其流”?简单地说,是指节制开销,反对浪费如何才能达到这 一目标呢?荀子提出了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的观点,即是说以"礼”来规定节约费用,可以 使财物盈余,民众富裕而“礼”又是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荀子又说:“礼者,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袜裱衣冕,诸侯玄裱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是指“礼”可以使社会上下不同阶层有所区别,并以此来规定不同阶层的人享用相应的财物 与待遇也即是说,社会中每个成员对财物的享用,要根据自身的才智、地位以及收入等客 观实际情况来量才而定。
否则就是不符合'礼”的规定荀子此处讲的"礼”实际上就是另一种 意义上的"法”,希望借此对那些不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由自己无穷欲望任意挥霍财物的骄 奢淫逸之徒的生活作出严格规定这是他用"礼”来达到"节流”作用的根本目的何谓"开其 源”?荀子说:“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即通过两个 方式可以达到开源的作用第一是通过对老百姓的生产的重视来增加财物,第二是政府通过 赋税方式来增加国库在荀子看来,第一种方式是增加财物的源头和根本,应该大力支持与 鼓励而第二条只是增加财富的支流而已应该说,荀子是不太看重以赋税增加财富的所 以,在他看来即便是赋税,也要以轻税为主,所1胃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 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只有鼓励生产扩大税源,才可以使国库得到长足的 殷实在这里可以看出,荀子是把"富民”摆在"富国”之前的因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 富”,只有把劳动者作为“财之本也”,以民为本,民富才会有国富,最后达到“上下俱富”的 政治理想应该说,荀子的这种由"节其流”"开其源”而来的"上下俱富”思想,比起同时代的孟子把 富民与富国对立起来的做法要积极的多,同样比法家以重罚去驱势人民从事生产,以及用恩 赐向富人赋税,使贫者稍富、富者趋贫的富国方法也要进步的多。
即便从此后历代所描绘的 诸多政治理想中所涉及到的经济政策来看,荀子这种做法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像北 宋时期王安石搞得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以行政的力量,自上而下的理财方式,只是通 过赋税或以政府统一管理的方式来增加财政的收入,而并没有把精力和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 刺激和鼓励老百姓的生产上因而虽然使国家财富在一定时间内急剧增加,但实际上老百姓 并没有从政策中得到好处最后导致民穷国富,下面怨声载道,变革不了了之事实上只有 彻底地解放生产力,鼓励生产,才是增加财富的根本显然,王安石的经济政策是把支流当 源头,富国而不富民这种结果就会像荀子说的:"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 夫是之谓国蹶也即是说,国富而民穷是国家虚垮的表现显然,这不是荀子所希望看到 的局面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社会财富得到了增加,但人们也不能因此而任意挥霍如 果我们不适度地控制欲望,不但自然资源会逐渐枯竭,而且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进而就会出现"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混乱局面由上述可以看出,荀子的理财策略不是消极地等待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而是主动积极 地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考虑生产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主张运用轻税等财政手段来达 到"上下俱富”的政治理想。
应该说,他所提出的一套鼓励与保护生产和正确对待生产与赋税 关系的看法,以及以"礼”适当地限制消费等各方面的经济政策,对我们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 作用与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