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pdf
3页古人说: “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言自心,文成人古人云: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内在人品、 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 ,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 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 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
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文如其人 ” 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来源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期的《尚书· 尧典》中就有 “ 诗言志 ” 的说法后来,汉代的《毛诗序》接着说:“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按照这一古老的诗学理论,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诗,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诗就可以知道诗人有什么样的志了因此,从诗人的角度说,以诗达志,从而形成了美刺说, “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这段话就是从诗的用途方面来说明诗是诗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社会生活看法,沟通上下级情感意见的工具;而从诗作的角度而言,便可由诗以观诗人之志,因而形成了观志说和观风说《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就记载了赵孟请郑七子赋诗时说:“ 七子从君, 以宠武也 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左传 · 昭公十六年》 郑国六卿饯别韩宣子时,韩宣子说: “ 二三君子请皆赋, 起亦以知郑志 ”《礼记 · 王制》中也有 “ 命大师陈诗, 以观民风 ” 的说法。
《汉书 · 艺文志》 也说: “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不论是言志说还是观风观志说,这些理论的共同前提便是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以上这些论述虽然并未直接谈到文与人的关系,但这种说法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不断推演,逐渐向着文与人的关系演进汉代的扬雄在《法言· 问神》中进一步提出:“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评曰:“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 五代徐铱的 《书成氏诗集序》言:“ 观其诗如所闻,接其人如其诗这些话从不同的侧面谈到了文与人的关系,有些从人品与文品的角度,有些由气质与文章风格的角度, 还有些就作家性格与文章特色的角度等等,肯定了文如其人的观点,但都是就某一人或者某一种文体而言,并未上升到理论概括的层面只有明人冯时可的《雨航杂录》才从较普遍的意义上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他说 :“ 九奏无细响, 三江无浅源, 以谓文, 岂率尔哉 ! 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遒畅,次公恬而文澄蓄,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 这就是著名的 “ 文如其人 ” 论断的直接出处。
李白这个人一生喜好云游四方,清高孤傲、放荡不羁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文人总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李白仕途不顺,然而如《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所言“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他生性就注定他终会徘徊在选择出世和入世之间,从他诗文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亦或是人生如梦、及时行乐思想正是他为人性格特征的真是写照《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细细品味可见李白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其轻丽飘逸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这首诗写白帝城之高、江陵路遥及舟行迅速;第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而第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文如其人,这首诗清新脱俗、大开大合,收缩自如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李白豪迈和随心所欲及遇赦后豁然开朗的性格特征又如婉约派的李清照,对于李清照词文的分析,必须分前后期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富足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生活更是美满快乐所以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时,丈夫离去,境遇孤苦在后期所做词便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前后期的文学创作尤为明显,这与李清照个人的经历及性格的转变尤为相关《如梦令》是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这首诗清新淡雅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当然词的轻松欢快只有在作家心情美好的时候才能写出来,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任何的压力,她只管儿女情长、赏花弄月便好,文亦是如其人一样,散发的是同一气质那么后期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在耳,《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正是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作品的凄风苦雨就是因为作者的悲从中来,此时的李清照性格上也是大有所变,词中寥寥几字却淋漓尽致的显露出来文如其人”, 意味着一个人思想的深浅,境界的高低,在他的作品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一个人的思想、情趣是多侧面的,是立体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变化多姿,异彩纷呈巴金先生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急流三部曲”,小说取材于他的封建地主大家庭,从作品中看到了他自己的身影,觉民正是巴金的化身,因此他写来就真实、就熟悉、 就能感人。
同样, 曹雪芹也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自己家族的由盛到衰的历程,才能把《红楼梦》写的如此细腻,如此传神我们从贾宝玉的身上也仿佛看到了曹雪芹的影子文如其人”,文学风格乃是以作者的主观人格修养为根基,作者的人格修养常常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什么样的作者, 便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以何种人格修养作为根基,作品便会呈现出何种品味、趣味和格调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他辗转奔走大声疾呼,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以及铮铮不屈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的敬仰,并且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前进这正是文如其人的典型事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