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docx
4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摘 要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中职教师专业知识与 专业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教师的教育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比较 薄弱,课程开发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也有待加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构 建分层次的专业师资培训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逐 步提咼教师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一、 问题的提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关 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 “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 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从 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是一个“形 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 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 业⑴。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 时期但从客观上讲,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缓慢,教师的专业 化水平亟须提高目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 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 开其专业知识的支撑,而专业能力是促进教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因 此,本研究侧重于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两方面入手,对部分中职骨干教师 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二、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本研究主要调查对象为2012年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员,调查共发 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4份,回收率95%这114名学员是来自全国不同地 区的骨干教师,其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及职称结构与全国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特 征相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得分代表教师对选项的认可程 度,程度最高值为5,表示非常赞同,4表示基本赞同,3表示不好说,2表示基 本不赞同,1代表非常不赞同调查数据按预先设计进行编码、录入,由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在本次调查确定的114份问卷中,男性教师54人,占47.4%,女性教师60 人,占52.6%;教龄不足3年的5人,3〜5年的14人,6〜10年的33人,11〜 15年的18人,16年以上的44人,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4.39%、12.3%、28.9%、15.8%、38.6%;拥有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教师9人,中级职称者75人,高级 职称者30人,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7.9%、65.8%、26.3%; 30岁以下的教师 15人,30〜40岁的57人,40岁以上的42人,分别占调查教师总数的13.2%、 50%、36.8%。
总体来看,调查对象中工作经验丰富者(年长教师)和中级职称 教师较多依照2012年6月《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讨论稿)》框架,专业理念与师 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 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能力是条件, 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问卷设计中也包括这三个维度,其涉及15个领域 本研究试图分别针对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中较薄弱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 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此推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研究中开 始最早的一个研究领域在众多研究中,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目前最有影响的当 推舒尔曼(Shulman,L.S.)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斯滕伯格(Steinberg) 提出的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及申继亮和辛涛等人提出的一个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2]本研究立足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将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教育知识、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 知识四部分由表1可以看出,中职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与专业教学知识的平均 数分别为4.061和3.924,其数值接近于4,整体水平处于基本满意状态;而在教 育知识与职业背景知识方面其平均值只有3.430和2.807,说明中职教师的教育 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尤为欠缺,有待丰富更新。
表1中职骨干教师专业知识调查结果1•部分教师教育知识不足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素,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教育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 重要途径⑶表2教育知识各题项百分比与平均数注:41.我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50.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项目教 学法由表2可以看出,中职骨干教师在教育知识这一领域的平均分只有3.430 在回答“我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一问题中,64%的中职骨干教师表示 赞同,说明中职教师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比较熟悉职业教育学及教育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但是,仍有35.9%的教师表示不赞同或不清楚, 说明这一部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也并未认识到教育知识在其自身发展 中的重要性,不能够及时更新教育知识同时,对于“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项 目教学法”这一问题,27.2%的教师表示不明确,46.5%的教师表示不赞同,这在 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中职教师关于职业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充 足,缺乏一些必要教育知识2•与企业接触有限,职业背景知识薄弱做好一个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是首先要 对这个职业进行全面认真的了解,作为中职骨干教师,需要熟悉所教专业相关企 业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等。
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职业背景知识尤 显不足,对于“我经常到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了解就业形势和招工情况”的各选项 得分仅有2.807,其中高达48.3%的教师表示不经常了解就业形势和招工情况, 22.8%的人表示说不清楚,只有约29%的教师反映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说明很 大一部分中职教师都缺乏职业背景知识,经访谈发现,他们很多由于教学任务繁 重,没有机会去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了解就业形势和招工情况,或者有的教师尚 未意识到职业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由Spssl7.0相关性分析得知,教龄与职业背景 知识之间的相关系数r=0.452>0,相伴概率P=0.0230,相伴概率P=0.009v0.01 表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受教龄的影响很大,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表6中职教师教龄与课程开发能力相关性分析注:**表示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四、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深化校企合作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成长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 职成[2011]17号)中明确规定,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把企业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 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实践平台,积极推 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同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 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中强调,“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 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累计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 践,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活动”根据这些要 求,要切实创建有利于教师进厂、进车间的条件,使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 经常同企业保持必要的联系,一定时间还要到企业中熟悉企业生产、掌握企业生 产工艺、参与企业应用性技术研究,以保证中职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及时更新 [6]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 与行业、企业相互合作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中职教师在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同时, 还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实现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职 能为此,学校应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与开发、社会兼职等途径提升中 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 的同时,参加相关企业运作,熟悉行业情况,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到企业兼职,通 过参与企业实际业务活动,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企业管理、业务上出现的现实问题,为企业提供 各种技术及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探索教师专业能力提 升的多维模式[7]。
三) “知行思”交融,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人类能力形成的规律表明,学习、实践、思考(知、行、思)相结合是能力 形成的唯一途径知行思交融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知”,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关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 需要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学生真 正的发展需求,这样改进教学才有目标,开发新课程才有依据,这是校本课程开 发所必不可少的行”是为了获得实际体验,教师所采取的具体教育行动包括观 察、试验、实践、行动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机会进行课程开发实践,在实践中拓 展知识,提升能力[8]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熟悉岗位的职业能力,就需要 定期到企业学习,到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中去了解所教专业目前生产、技术、 设备状况及发展趋势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开展科研 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工作分析的准确性,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思”,始终伴随着知与行的过程,是教师对学习与实践所进行的反省、分析、综 合、评价等高层次的认知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有机会把自己的课程开发成果付诸 实施,在实施中反思、改善、提高整个过程'知行思”三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交 融。
四) 构建分层次的专业师资培训机制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职 后培训既要全面整体考虑,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首先需对所 有教师的学历、教龄、年龄、参加实践时间等制订一个总体方案,然后分类,进 而安排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例如将教师分为入职期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 教师,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或者按教师的工作经历分类,学校可以对 从企业招聘的教师进行教育背景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从学校毕业分来的教师进行 专业实践培训等;也可以让教师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设置培训计划,因材施教,由 学校统筹安排,由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可由学校的领导、高级讲师以及社会上的 专业人员组成)督导完成,这样做可使教师的培训学习更加有针对性[9]总之, 要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层次分明的发展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中 职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可以使中职教师群体的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实现 中职教师不断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