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的民族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docx
8页教育学的民族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学是中国传统教育学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产物,而中国传统教育学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分水岭则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式教育学";的引进,之后,中国有了单独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尽管中国教育学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教育学的存在以及它对中国教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可以借鉴的素材,当代中国教育学也正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因此,不管是中国传统教育学、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还是中国当代教育学,它们之间都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的教育学,它除了具有他国教育学之共性,又有区别于他国教育学的不同之处,其共性就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地方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乃至教育实践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因而,教育学也就归属于一门关涉人文和价值的学科 那么,作为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学,它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学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为了厘清这一问题,我们需从教育学的民族性谈起。
一、教育学的民族性是什么 教育学作为一门关涉人文和价值的学科,不同国家或民族除了共享教育学的某些成果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差异、一种理解问题的不同视角、一种在文化差异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这是教育学民族性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民族性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学的民族属性,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学相互区别的最主要的标志,类似于给外形相似的物体贴上了标签,通过查看标签就能知道每个物体应归属的类别以及它的重量、密度和其他信息教育学更是如此,通过阅读某一国家或民族教育学的内容,就能判断它所归属的国家或民族,因为它能投射出每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质 教育学是人类共有的一门学科,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和判断,从而也就形成了认识和判断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不同国家或民族中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但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国家或民族教育学的存在世界上,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都形成和发展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都在继承已有文化成果的同时,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来传承文化,这种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催生了不同的教育实践以及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可以说,文化差异是教育差异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不同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虽然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能够达成共识,但的确不存在人类教育学的共有模式教育学的民族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永远存在的即便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未必就能达成共识为了进一步述清教育学的民族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德国、美国以及中国教育学的不同之处来理解这一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国家,是因为德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发达国家,都曾经是世界教育学发展的引领者,至今在世界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在传统教育学方面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这是推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无尽动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取了教育学关注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这三个国家教育学的民族性进行论述德国是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国度,其教育学著作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与"人";有关的问题是德国教育学极其关注的话题,而国家、社会、民族问题都是次要的,因而,德国教育学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的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进步主义思想在推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进步主义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就是实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而,美国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是实用主义,这也是美国教育学首要的文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家文化极其关注的方面,而伦理道德又集中体现在"人";的问题上,因而,中国传统教育学更加关注"人";的问题,其价值取向就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注重"人";如何为人和为何人的问题尽管对以上三个国家在教育学"价值取向";方面所做的简要论述存在以偏概全的疑问,但对理解教育学的民族性非常有益 可以看出,教育学的民族性表现在时空、文化等方面不同国家或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其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教育学也存在差异,这是教育学民族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理解不同国家或民族教育学的切入点,更是不同国家或民族发展教育学的立足点 二、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如何 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教育史,也有着论述与教育问题有关的论著但是,对于"教育";而言,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中并不经常使用"教育";一词,"教";、"育";两个字分别有自己独立的意思正如《孟子·尽心上》中论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显然",教育";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意思,并不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的专有名词。
即便"教育";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但古代思想家也不以"教育";名之,而多是使用"教";和"学";这两个词两者比较起来,又以论"学";为多、为重,如《礼记》中的《大学》与《学记》、荀子的《劝学》、唐代韩愈的《进学解》、清代张之洞的《劝学篇》等 其他一些不以"学";命名的教育著作在谈及教育问题时也是围绕着"学";,探讨"学";与"思";、"行";、"教";、"师";、"志";、"问";、"疑";等众多的范畴之间的关系当今所谓的"教育原则";实际上大都是"为学";的原则,如孔子的"学思并重";、"由博反约";、"自克自省";,孟子的"持志养气";、"反求诸己";、"自求自得";,《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这种对"学";的关注既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学";的理想状态,"善学";"、乐学";"、好学";等成了鼓励人们获得"真学";的途径和方式 直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我国因兴办师范教育之需,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日本教育学书籍 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因此,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的实践和理论就称之为"教育";和"教育学";,这既是外来教育学传入我国的标志,也是我国教育学独立的一个标志。
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外来教育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教育思想,没有教育学,最多只有所谓的‘前教育学’,所以 20 世纪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教育学’中国化的历史问题"; 这一论述肯定了我国传统教育学的存在,同时也指出了近现代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但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那就是"教育学中国化";的问题虽然"教育学中国化";包含了"教育学本土化";和"教育学民族化";的问题,但如果过分强调国外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的影响,不符合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实际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科学教育学产生之前,它处于前科学时代中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归属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学范畴,代表了中国教育学在前科学时代的发展状况,而且也是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础 出现"教育学中国化";的命题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学者割断、遗忘了中国传统教育学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对国外教育学的推崇和移植不管是哪种情形,都忽视了教育学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纵观中国教育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就可以对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做出系统的透视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是以引进日本式的"赫尔巴特教育学";为标志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救亡图强的时代,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感召下,因兴办师范教育之需,中国学者引进了日本式的"赫尔巴特教育学";从此,中国有了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影响在"引进";热潮的推动下,没有处理好"引进";与"借鉴";的关系,更多地是对日本式教育学书籍的翻译和对其教育实践的模仿然而",引进";开启了中国人探索教育学学科建设之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国人创建教育学学科的过程在中国教育学发展之初,国人就开始关注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问题,在引进国外教育学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国外教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意识成了一种自觉实践行为 "新文化";运动前后,"民主";与"科学";成为两大社会发展思潮,召唤着中国人向新时代迈进,国人将引进国外教育学的视角指向了以"杜威教育学";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成为中国人新的教育理念,也鼓舞着中国人开创教育事业的伟大决心在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国人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将问题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关注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问题,催化了中国教育团体和代表人物的出现,而且国人也开始了探索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独立研究阶段。
比如,1915 年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1918 年中华教育社成立,1922 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1923 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有一批教育家躬身教育实践,身体力行,实践其教育理论,像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陈鹤琴的"活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等教育团体和代表人物的出现以及教育实践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向自主化道路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迎来了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学中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新成立的中国提供建设范本但在当时,我国出现了"苏化";现象,中国教育学在一定程度上完全照搬了前苏联教育学的模式就在前苏联教育学指导中国教育实际工作的同时,人们发现前苏联教育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依然缺乏民族性因而,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依然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人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80 年代研究对象国基本上是以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轴心;9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跨国研究的文章呈现出上扬态势,也就是说,我们借鉴的对象已经从单纯聚焦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扩散";。
中国教育学关注民族性,走学科自主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教育学者不懈的追求正是有了教育学者的思考和行动,中国教育学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此,中国教育学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考察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其并非中国传统教育学的直接延续,而是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引进与借鉴他人教育学的做法,表现了中国人开放的态度和兼容并包的胸襟虽然在借鉴中会时常陷入模仿和移植的境地,但对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来说大有益处因为在"引进";中可以"借鉴";,在"借鉴";中可以"发展";,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学来说,其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全人类分享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分享";不等于"全盘接收";,任何国家或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时,都要结合实际,有所扬弃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也需分享其他国家或民族教育学的已有成果,但必须立足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史如果割断历史,否定中国传统教育学的丰富内涵,那么,中国教育学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如前所述,尽管"引进";"、借鉴";等途径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但在借鉴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问题,让中国教育学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