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ocx
8页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幼儿园室外空间的规划与利用常存在不合理现象多数园所的室外区域划分仅靠地面颜色模糊区分,运动区与种植区之间未设置明显分隔,最近的距离仅 1 米左右,幼儿在运动区奔跑时,曾出现过撞倒种植区幼儿、碰翻小花盆的情况;部分园所受场地限制,生均室外活动面积仅 2.5 平方米,远低于《幼儿园建设标准》中规定的 4 平方米最低标准,大型滑梯、秋千与小型摇摇马挤放在 20 平方米的区域内,幼儿玩滑梯时,下方等待的幼儿易被滑落的同伴碰撞塑胶跑道因使用超过 8 年,表面出现多条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 2 厘米,雨天后积水深度能没过幼儿鞋面,既无法开展跑步活动,还曾有幼儿因鞋底卡入裂缝摔倒;种植区统一采用 50 厘米高的长方形花池,仅种植绿萝、多肉两种植物,全年无季节变化,且未配备幼儿专用工具,仅教师偶尔浇水,幼儿只能远远观看,有幼儿问老师 “我能种一颗小种子吗”,老师只能无奈摇头还有的园所将室外闲置角落堆放废旧滑梯零件、破损塑料筐,杂物堆高至 1.2 米,下雨天被雨水浸泡后散发异味,夏季还吸引蚊虫聚集,成为卫生死角室内环境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不足制约教育价值发挥小班教室的毛绒玩具占据玩具架一半空间,数量超过 30 个,但适合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串珠仅 1 种,且串珠直径仅 1 厘米,幼儿需用力捏握才能拿起,常有串珠掉落地面;拼图也只有 2 种,片数均为 20 片,部分幼儿拼了几次就失去兴趣。
大班教室的科学探索区虽有 “科学角” 标识,却仅摆放 3 个放大镜、2 支温度计,无任何实验材料,幼儿拿着放大镜只能在教室四处乱照,有幼儿提出 “想看看种子怎么发芽”,老师因无相关材料无法满足材料更新周期过长,多数园所每学期仅在开学和期中各更换 1 次区域材料,某园所绘本区的《小熊宝宝》系列绘本已反复使用 3 年,部分书页边缘卷曲、页码缺失,仍未补充新绘本,幼儿翻看时经常抱怨 “这本书我都看腻了”材料投放未考虑幼儿个体差异,班级有 1 名视力较弱的幼儿,操作卡片上的图案仅 5 厘米见方,该幼儿需凑近到 10 厘米处才能看清,只能依赖老师读题;还有 2 名动手能力稍弱的幼儿,普通拼图对他们难度过高,却无简化版大颗粒拼图可用部分园所过度依赖成品材料,手工区的卡纸全是预切割好的星星、月亮形状,胶水也是带尖嘴的挤压式,幼儿无需自主裁剪、设计,有幼儿想剪一个圆形贴画,老师只能从抽屉里找出圆形模板让幼儿描摹,无法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力环境布置的装饰化倾向弱化了与幼儿的互动关联多数幼儿园墙面布置以教师手工或印刷海报为主,画面固定且无法更换,某教室后方的 “四季风景” 海报是开学初印刷的,画面上春天是樱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枫叶、冬天是雪人,从 9 月到次年 6 月始终不变,有幼儿发现窗外的梧桐树叶子黄了,想在海报上画下来,老师以 “海报会弄脏” 为由拒绝。
主题墙内容与幼儿生活脱节,大班 “太空探索” 主题墙仅张贴宇航员、星球的印刷图片,无任何幼儿作品或互动元素,幼儿围着主题墙讨论 “星球是不是软的”“宇航员怎么吃饭”,老师只能凭借记忆回答,无法让幼儿直观感受吊饰布置过于密集,某小班教室天花板悬挂 22 个彩色灯笼、15 个塑料云朵,白天自然光无法充分照射,即使晴天也需打开日光灯,部分吊饰的绳子已出现磨损,有掉落风险;地面布置缺乏引导性,未用彩色胶带或地贴划分区域,小班幼儿经常跑到大班区域,曾有 1 名幼儿闯入大班建构区,被大班幼儿搭建的积木塔绊倒,膝盖轻微擦伤这种纯装饰性的环境无法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也难以让幼儿产生归属感,某次随机询问 10 名幼儿 “你喜欢教室的墙吗”,有 7 名幼儿回答 “好看但不能碰”,2 名幼儿说 “没兴趣”,仅 1 名幼儿表示 “想在上面画画”部分幼儿园环境中潜藏的安全隐患未得到充分重视活动器械维护不及时,某园所大型滑梯的连接处有 2 颗螺丝松动,滑梯侧面的防护栏能晃动 3 厘米左右,有 1 名幼儿攀爬时发现滑梯晃动,吓得哭着下来;秋千座椅的铁链表面生锈严重,多处露出金属尖刺,1 名幼儿抓握后手心被划开小口子,流出少量血。
室内电源插座安装位置过低,多数插座高度仅 50 厘米,未配备安全保护盖,小班幼儿站立时能轻松摸到插座孔,曾有 1 名幼儿试图将手指伸进插座孔,被老师及时制止饮水机热水出口未设置防烫装置,水温高达 60℃,且未张贴警示标识,1 名小班幼儿好奇触摸热水开关,手指被烫红,哭闹不止卫生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美工区的剪刀、胶水放在开放式塑料架上,幼儿可随意取用,曾有 1 名幼儿拿剪刀剪自己的衣角,还差点划伤手指;绘本区的图书未定期消毒,某园所流感高发期,因绘本传播病毒,班级 15 名幼儿中有 8 名感染流感;卫生间地面铺设的抛光瓷砖过于光滑,清洁后未及时放置防滑垫,1 名中班幼儿如厕后奔跑时滑倒,膝盖磕在马桶边缘,出现淤青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是优化室外环境的核心步骤室外空间可按活动类型划分为运动区、种植区、游戏区、休闲区,各区之间用 30 厘米高的低矮绿植或彩色塑料围栏分隔,避免活动干扰,且各区面积占比需合理,运动区占室外总面积的 40%、种植区 20%、游戏区 30%、休闲区 10%,确保幼儿有充足活动空间运动区根据幼儿年龄设置不同难度设施,小班区域摆放高度 1 米的低矮滑梯、宽度 20 厘米的平衡木,地面铺设 5 厘米厚的塑胶垫;大班区域增设高度 2 米的攀爬架、10 米长的跳绳区,地面用彩色胶带划分跳绳格子,避免幼儿碰撞。
种植区采用高低错落的花池设计,小班花池高度 30 厘米,方便幼儿弯腰播种、浇水;大班设置高度 80 厘米的高架花池,搭配三层阶梯式种植盒,每层高度 25 厘米,同时提供儿童专用小铲子、塑料喷壶,确保工具安全且易于操作休闲区摆放防水材质的卡通造型户外沙发、直径 1.2 米的遮阳伞,供幼儿活动间隙休息;室外闲置角落改造为 “自然观察角”,放置木质喂鸟器、透明昆虫观察盒,幼儿可定期观察生物活动,记录生长变化空间规划需预留 10% 的弹性区域,比如在运动区旁设置临时活动场地,地面用可移动地贴划分,用于举办亲子运动会、节日表演等活动贴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投放能提升环境教育效能小班区域应重点增加软质、大尺寸材料,泡沫积木直径设置为 10 厘米,重量不超过 50 克,避免幼儿搬运时受伤;穿线板的穿线洞直径 2 厘米,搭配 1 米长的粗毛线,方便幼儿穿引中班手工区投放多种天然材料,如枫叶、松针、棉花、鹅卵石,同时提供安全剪刀、无毒胶水,鼓励幼儿自主创作,比如用枫叶和棉花制作 “小刺猬”、用鹅卵石绘制卡通形象大班科学区补充探究性材料,种子发芽实验套装包含透明塑料盒、脱脂棉花、黄豆、绿豆、红豆各 20 粒,幼儿可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过程;简易电路组件包含 5 号电池、小灯泡、导线,教师可引导幼儿尝试连接电路,观察灯泡发光。
材料更新频率调整为每月 1 次,优先更换破损、老旧材料,同时根据幼儿兴趣补充新内容,比如 3 月发现幼儿对春天的植物感兴趣,及时在科学区添加迎春花、桃花的枝条;4 月幼儿关注昆虫,补充昆虫图鉴、放大镜为特殊需求幼儿定制材料,为视力较弱幼儿准备字体放大至 24 号的绘本、高对比度的操作卡片;为动手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带防滑握柄的剪刀、片数不超过 10 片的大颗粒拼图鼓励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具,用快递纸箱裁剪成城堡模型、用饮料瓶盖制作拼贴画,既降低成本,又能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参与,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增强互动性与归属感主题墙设计需预留一半空白区域,让幼儿自主填充内容,比如 “我的幼儿园生活” 主题墙,左侧由教师张贴班级集体照片,右侧空白区域划分成 10 个小方格,幼儿可每天用蜡笔、贴纸记录自己的活动,如 “今天我和小明搭了积木”“我学会了折小船”,每周五组织幼儿更新作品,讨论自己的记录内容墙面设置可触摸、可操作的互动元素,“天气记录墙” 张贴幼儿自己绘制的太阳、云朵、雨滴磁贴,每天早晨由 2 名幼儿负责观察天气,调整磁贴位置,教师可引导幼儿描述天气变化,如 “今天是晴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植物生长墙” 悬挂透明密封塑料袋,内装幼儿种植的豆类种子和少量棉花,幼儿每周用彩笔在塑料袋外记录种子发芽的高度,直观感受生长过程。
吊饰制作优先采用幼儿作品,小班幼儿用彩纸折出千纸鹤,中班幼儿用皱纹纸制作花朵,大班幼儿用黏土捏制卡通挂饰,教师协助用鱼线悬挂,悬挂高度控制在 2.5 米,避免幼儿触碰地面用彩色胶带划分功能区域,蓝色胶带绘制书架形状,代表阅读区;黄色胶带绘制正方形,代表建构区;胶带宽度 2 厘米,颜色鲜艳且不易磨损,幼儿能清晰识别区域边界,减少跨区域干扰这种幼儿参与的环境创设,能让幼儿切实感受到 “这是我的教室”,从而更主动地维护环境,某次观察发现,参与制作吊饰的幼儿看到有同伴想拉扯吊饰时,会主动提醒 “这是我们做的,不能碰”系统的安全排查与防护措施需贯穿环境创设全程建立定期排查制度,每月开展 1 次全面安全检查,组建由园长、保健医生、教师代表组成的检查小组,重点检查大型器械的螺丝紧固情况(使用扳手测试松紧度)、器械表面光滑度(用手触摸是否有毛刺)、电源插座保护盖是否完好;每周开展 1 次日常检查,由班级教师负责,查看小型玩具是否有破损(如积木是否开裂)、地面是否有积水或尖锐杂物,检查结果需记录在《安全排查台账》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器械安全改造需注重细节,大型滑梯边缘加装 5 厘米厚的软质防撞条,用螺丝固定防止脱落;秋千铁链包裹 2 厘米厚的防滑塑胶套,连接处用卡扣固定;小型玩具如积木、串珠需经过打磨处理,确保表面无毛刺,零件尺寸不小于 3 厘米,防止幼儿误吞。
室内安全防护需优化设计,电源插座安装高度不低于 1.5 米,全部配备卡通造型的安全保护盖;饮水机热水出口安装防烫阀,水温控制在 38℃以下,张贴红色 “热水小心” 标识;美工区的剪刀、刀片放在带密码锁的柜子中,使用时由教师统一发放,用完后当场回收,确保不落入幼儿手中卫生安全管理需加强执行,绘本、玩具每周用紫外线消毒 30 分钟,流感高发期增加至每周 2 次;卫生间地面铺设带吸盘的防滑地垫,清洁后用干拖把擦干地面,同时放置小熊图案的 “小心地滑” 警示牌;餐具、水杯严格执行 “一洗二清三消毒” 流程,清洗后放入消毒柜高温消毒 30 分钟,确保卫生达标,杜绝病菌传播家园协同参与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多元支持幼儿园可通过班级群、每月 1 次的家长会发布环境创设需求,明确所需材料类型,如种植区需要各类蔬菜种子、小花盆,手工区需要废旧纸箱、瓶盖、布料,邀请家长自愿提供,某园所仅 1 周就收到家长捐赠的种子 20 余种、纸箱 50 余个、瓶盖 300 余个定期组织 “亲子环境创设日” 活动,每学期 2 次,如春节前开展 “亲子剪窗花” 活动,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窗花,张贴在教室窗户上;母亲节开展 “亲子手工装饰” 活动,用黏土、纽扣制作母亲节主题吊饰,悬挂在班级走廊。
邀请家长参与环境安全监督,每学期组建 1 次家长监督小组,协助教师检查大型器械安全、材料卫生情况,某家长发现大型攀爬架的连接处有轻微松动,及时告知教师,避免安全事故;鼓励家长反馈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建议,如 1 名家长提到 “孩子说教室的绘本太少,想多看点恐龙的书”,教师及时补充 5 本恐龙主题绘本组织家长分享家庭环境创设经验,每学期开展 1 次线上分享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如何在家中设置阅读角、游戏区,如 1 名家长分享 “在家用书架和地毯搭建了阅读角,孩子每天主动看书”,教师借鉴这一做法,在幼儿园绘本区增加了地毯和靠垫,提升阅读舒适度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展示环境创设成果,每周拍摄教室照片、幼儿参与创设的视频发至家长群,每月邀请家长参观幼儿作品,某家长参观后留言 “没想到孩子能画出这么棒的画,幼儿园的环境越来越有意思了”,这种反馈能进一步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形成家园协同的良好氛围幼儿园环境创设需保持动态调整以适配幼儿发展教师应每周观察幼儿在各区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