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幼儿园小班传统游戏的现状和发展措施.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mi****ng
  • 文档编号:617413428
  • 上传时间:2025-10-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4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幼儿园小班传统游戏的现状和发展措施幼儿园小班日常活动中,传统游戏的身影并不常见多数园所每天安排 1.5-2 小时的游戏时间,其中电子玩具(如会发光的卡通小车、语音互动玩偶)和成品器械游戏(如塑料积木、滑梯)占比超过六成,传统游戏多以零散形式穿插其中,比如户外活动最后 20 分钟偶尔组织的丢沙包,或是雨天室内待课时的翻花绳,很少有完整的活动设计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在 10-15 分钟,传统游戏中复杂的规则往往让他们难以适应,部分园所因此减少了传统游戏的组织频率有老师提到,组织一次完整的 “投壶” 游戏需要先讲解 “站外投”“投中才算赢” 两条规则,还要示范正确姿势,孩子们刚听一半就开始东张西望,坚持不了十分钟就有人跑去玩旁边的滑梯,不如积木游戏 “孩子自己拼就好,老师只需维持秩序” 容易管理电子游戏的普及也分流了幼儿对传统游戏的兴趣,不少孩子入园前就经常看家长玩里的卡通游戏,对跳房子、滚铁环这类需要肢体活动的游戏感到陌生,有孩子第一次看到沙包时问 “这是什么?能发光吗?”这种现状使得传统游戏在小班的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仅停留在简单的娱乐层面,无法有效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肢体协调能力。

      小班幼儿对传统游戏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浅层接触很多孩子能说出 “丢手绢” 的名字,却不知道具体玩法,有的孩子以为 “就是把手绢丢给别人就好”,不知道还要绕圈跑、被抓到要表演节目,需要老师从头示范 3-4 遍才能勉强参与年龄较小的幼儿动手能力有限,像 “翻花绳” 这类需要拇指和食指配合绕绳的游戏,他们往往无法独立完成,绳子刚绕好就散落,反复几次后容易产生挫败感,有的孩子会直接把绳子扔在地上说 “不好玩”但经过改编的传统游戏更容易获得幼儿认可,有园所将需要双手搓糯米的 “台湾搓圆仔汤” 改编为 “吹泡泡”,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跟着 “吹泡泡,吹泡泡,吹成大泡泡” 的儿歌慢慢张开手臂,再跟着 “泡泡破了” 的指令散开,既保留了传统游戏的协作内核,又降低了操作难度,孩子们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原本坐不住的孩子也能跟着队伍移动,甚至主动拉着同伴的手还有园所把需要精准投掷的 “投壶” 改成 “淘气宝宝快回家”,用软质泡沫积木代替尖锐箭矢,用印着动物图案的卡通筐代替壶具,幼儿只需把积木投进筐里就算成功,投掷过程中既感受了游戏乐趣,又避免了碰撞风险,有孩子投中后会兴奋地拍手喊 “宝宝回家啦”这些现象说明,不是幼儿排斥传统游戏,而是游戏形式需要贴合他们的发展特点。

      教师对传统游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活动开展质量超过半数的小班教师表示,自己熟悉的传统游戏不超过五种,且多是 “丢手绢”“老鹰捉小鸡” 这类规则简单的项目,对 “拍洋画”“跳皮筋”“挑小棒” 等需要技巧的游戏几乎不了解部分教师不了解传统游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组织时只关注玩法本身,忽略了背后的教育价值一位老师在带孩子玩 “跳房子” 时,仅在地面画好格子让幼儿随意跳跃,没有引导他们认识格子里的数字,也没有提醒 “单脚跳、双脚落” 的动作要领,错失了锻炼幼儿数字认知和平衡能力的机会教师的改编能力也存在不足,面对规则复杂的传统游戏,不知如何简化流程、调整难度,有老师尝试组织 “踢毽子”,发现孩子踢不到后,只能放弃游戏改玩其他项目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园所开展了传统游戏专题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教研员进行指导,培训分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部分讲解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实操部分则让教师分组练习改编游戏,比如如何把 “踢毽子” 改为用脚推彩色球,如何把 “挑小棒” 改为用手分拣不同颜色的塑料棒一次培训时长约 2 小时,多数教师反馈 “原来改编这么简单,只要抓住核心玩法就行”培训后,教师组织传统游戏的频率明显增加,某园所小班教师每月组织传统游戏从之前的 2 次提升到 5 次,游戏设计也更贴合幼儿需求,有孩子回家后会跟家长说 “今天玩了推小球游戏,老师夸我推得远”。

      传统游戏的改编需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改编不能脱离游戏的核心内涵,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优化形式,让小班幼儿既能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又能轻松参与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需要复杂绳结变化的 “翻花绳” 改编为 “小小魔术师”,用彩色粗绳代替细棉绳,先由老师打出简单的 “面条”“渔网” 造型,再让幼儿用手轻轻拉开,观察绳结变化,既保留了手部操作的核心,又加入了探索元素,孩子们会好奇地问 “老师,还能变什么呀”改编时还要考虑小班幼儿的生理特点,游戏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规则不超过三条,确保幼儿能快速理解并记住比如 “跳房子” 可以简化为在地面贴彩色圆形贴纸,幼儿只需按 “红 - 黄 - 蓝” 的颜色顺序跳跃,不用区分单脚和双脚,既降低了规则难度,又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拍洋画” 改编为 “拍卡通卡片”,卡片上印着幼儿熟悉的动画形象,幼儿只需用手把卡片拍翻即可,不用比较卡片大小或数量,避免产生竞争压力部分园所还会根据季节和环境调整游戏内容,春天改编 “捕蝴蝶” 游戏,老师提前用彩纸剪出不同形状的蝴蝶,系在细线上悬挂起来,让孩子追着蝴蝶跑,边跑边说 “蝴蝶蝴蝶别飞走”;冬天设计 “滚雪球” 游戏,用不同大小的毛绒球代替雪球,让孩子在室内滚着玩,还可以把毛绒球堆成小堆,模拟堆雪人,既避免了寒冷天气的影响,又保留了游戏的趣味性。

      这种灵活的改编方式,让古老游戏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小班幼儿能持续保持参与热情游戏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传统游戏的开展效果小班幼儿对材料的安全性和直观性要求较高,传统游戏中尖锐、细小或沉重的材料需要替换,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或增加幼儿操作难度比如 “抓石子” 游戏,传统玩法使用的小石子容易划伤幼儿手部,也可能被误吞,可用软质泡沫块代替,泡沫块颜色鲜艳、重量轻,幼儿抓握时更安全,掉落时也不会砸伤脚;“挑小棒” 传统使用的木质小棒较细,幼儿难以精准挑起,换成彩色塑料棒后,棒体更粗,表面光滑,方便幼儿抓握和分拣材料还要具备易获取、低成本的特点,方便园所批量准备,也能让幼儿参与材料制作过程很多园所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游戏道具,用旧布料缝制沙包时,老师会邀请幼儿一起参与,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布料颜色,帮忙把棉花塞进布料里,再用安全剪刀剪断线头,虽然幼儿的动作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协助,但这个过程能让幼儿感受到 “游戏道具是我做的”,从而更愿意参与游戏用纸箱裁剪成 “城门” 时,老师会让孩子在纸箱上画图案,有的孩子画笑脸,有的画小花,让 “城门” 变得更有童趣材料的多样性也很重要,同一种游戏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比如 “吹泡泡” 游戏,除了传统的泡泡棒,还可以用铁丝弯成圆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让幼儿观察 “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也可以用塑料瓶剪去底部,套上纱布,蘸取泡泡水后轻轻吹,能吹出更多更小的泡泡,孩子们看到密密麻麻的小泡泡时,会兴奋地伸手去接,进一步提升游戏乐趣合适的材料能降低游戏难度,减少幼儿的挫败感,也能让传统游戏更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家园共育的缺失让传统游戏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多数家长日常陪伴孩子时,更倾向于选择电子游戏(如小游戏、平板电脑动画)或绘本阅读,很少主动教孩子玩传统游戏,甚至有些家长自己也不熟悉传统游戏的玩法有调查显示,能完整教会孩子三种以上传统游戏的家长不足三成,很多家长表示 “小时候玩过跳皮筋、丢沙包,但现在记不清具体规则了”,还有家长认为 “传统游戏太老了,孩子可能不喜欢”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幼儿在园接触的传统游戏无法得到巩固,游戏技能难以提升,比如幼儿在园学会了改编后的 “吹泡泡” 游戏,回家后想和家长一起玩,家长却不知道玩法,只能敷衍了事,导致幼儿的游戏兴趣逐渐降低部分园所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组织亲子传统游戏活动,活动通常安排在周末上午,时长 1.5 小时,先由老师示范 2-3 个改编后的传统游戏玩法,比如 “吹泡泡”“淘气宝宝快回家”“推彩色球”,再让家长和孩子分组玩游戏,老师在旁指导。

      游戏结束后,还会组织分享环节,让家长和孩子说说玩游戏的感受,有家长反馈 “好久没玩过这么简单的游戏了,和孩子一起追着泡泡跑,感觉自己也回到小时候了”活动后,园所还会发放游戏玩法手册,手册里有清晰的游戏步骤、配图和温馨提示,比如 “玩‘推彩色球’时,家长可以故意放慢速度,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玩‘吹泡泡’时,注意不要让泡泡水进入孩子眼睛”不少家长表示,手册很实用,在家会按照手册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亲子交流时间明显增多,孩子也更愿意分享在园的游戏经历,比如 “今天老师教了新的推球玩法,我们在家也试试吧”这种家园联动的方式,让传统游戏的影响延伸到家庭生活中,也让家长重新认识到传统游戏的价值传统游戏与课程的融合能提升其教育价值单纯将传统游戏作为娱乐活动,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将游戏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结合,让传统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载体在健康领域,“吹泡泡” 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追着泡泡跑、伸手抓泡泡)和呼吸控制能力(轻轻吹泡泡,避免泡泡水洒出);改编后的 “推彩色球” 游戏,幼儿需要用脚或手推动球前进,能锻炼腿部和手部肌肉力量。

      在语言领域,可结合传统游戏创编简单儿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丢手绢” 游戏时,唱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幼儿边唱边玩,能快速记住歌词;“手指谣” 游戏中,“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藏起来”,既能锻炼手部灵活性,又能帮助幼儿理解 “伸”“藏” 等动词含义在社会领域,通过 “合作运小球”(改编自传统协作游戏)让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桶共同运送小球,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有的幼儿会主动说 “你慢点走,小球要掉了”,学会关心同伴有园所将传统游戏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晨间活动开展 “小动物模仿操”(改编自传统模仿游戏),幼儿模仿小鸡啄米、小兔跳、小猫走,边做动作边唱儿歌,既能活动身体,又能培养节奏感;餐前开展 “手指谣” 游戏,让幼儿在等待吃饭的过程中安静下来,避免吵闹;户外活动时组织 “滚毛绒球”“追蝴蝶” 等游戏,充分利用户外空间,让幼儿释放精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种融合方式正是对指南要求的落实,让传统游戏不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成为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各领域发展的重要部分。

      政策与资源支持为传统游戏发展提供保障《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 “游戏活动组织” 纳入评估维度,明确提出要 “丰富游戏内容和形式,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伙伴和玩法”,这一要求为幼儿园开展传统游戏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推动园所重视传统游戏的价值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响应政策要求,组织了传统游戏优质课评比活动,评比标准包括幼儿参与度、教育目标达成度、游戏改编合理性等,鼓励教师创新传统游戏设计某地区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有园所设计的 “推球闯关” 游戏(改编自 “踢毽子”)获奖,该游戏设置了 “过小桥”(用积木搭小桥,推球过桥)、“绕障碍”(用玩偶当障碍,推球绕开)两个关卡,既锻炼了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又培养了专注力,得到评委一致认可还有地区建立了传统游戏资源库,资源库收录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传统游戏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游戏目标、材料准备、玩法步骤、教育价值分析,还配有教师示范游戏的视频(每段视频 3-5 分钟),资源库免费向辖区内所有幼儿园开放,教师可随时下载使用园所层面也在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每月开展一次传统游戏教研活动,教师们分享自己组织游戏的经验,比如 “如何让幼儿快速理解游戏规则”“怎样处理游戏中的冲突”,也会交流游戏改编心得,有的教师分享 “把‘挑小棒’改成‘分颜色’后,幼儿的兴趣更高了”,其他教师会借鉴这种方法。

      政策的引导和资源的补充,解决了园所开展传统游戏时 “不知道玩什么”“不知道怎么玩” 的问题,也让教师有更多信心和能力组织传统游戏,为传统游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