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4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docx
7页《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原卷版)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列子,名 ,又名 ,战国前期 代表人物之一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四、字音字形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 且: (2)惩山北之塞 塞: (3)出入之迂也 迂: (4)聚室而谋曰 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8)以君之力 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11)且焉置土石 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夫: (14)叩石垦壤 叩: (15)始龀 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 固: 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二)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无陇断焉 (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四)一词多义。
1.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方欲行 2.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3.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若金汤 4.亡: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5.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6.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7.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凶极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通: 指通豫南 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通计一舟 (五)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 (2)河阳之北 河:古义: 今义: 阳:古义: 今义: (3)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4)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 今义: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 (10)虽我之死 古义: 今义: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 今义: (12)无陇断焉 古义: 今义: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 今义: (六)重点虚词(1)之: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④.甚矣,汝之不惠 (2)而:①.何苦而不平 聚室而谋 ②.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③.而山不加增 (3)且:①.年且 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4)于:①.达于汉阴 ②.告之于帝 (5)其:①.惧其不已也 ②.其如土石何 ③.帝感其诚 ④.其妻献疑 (6)以:①.以残年余力 ②.河曲智实亡以应 (7)焉: ①. 无陇断焉。
始一反焉 ②. 且焉置土石 六、特殊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