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样子而是你想看到的样子.ppt
25页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样子,而是你想看到的样子,周洪光,踢猫效应,是人与人之间的泄愤连锁反应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踢猫效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一、何为情绪?,情绪的早期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在他们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2).坎农-巴德学说 他们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一、何为情绪?,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他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他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为了检验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的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些发麻,没有别的反应;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
接着把注射药物以后的三组被试各分一半,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令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令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琐碎问题,并强词横加指责)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的环境中显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愉快情绪,进入愤怒环境中就应该表现出愤怒情绪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70)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1.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人人都有自卑,自卑是先天的,自信是后天形成的人人都从自卑起步寻求补偿获得自信多数人进入青年期后,随着年龄、能力、经验的提高,会逐渐从自卑转化为自信多数人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自卑、努力、提升”的经历,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成就不断提高、社会资源的逐渐拥有,个人心性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宽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少数人在自卑转化的过程中会不太顺利,比如早年遭受痛苦、遭受屈辱太深的人,痛苦的印迹会过于深刻地印在心底这些痛苦印迹,令其在寻求优秀、寻求补偿的过程中过于迫切、过于刻意,形成心理学所称的“过度补偿情结”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会在青少年期、青年期里,不惜代价地、不计规则地拼命努力、拼命博取。
激励其如此拼命的,是为了摆脱内心残留的曾经被别人看不起的痛苦记忆这种激励时刻刺激内心并体现在行为上,进取和努力渐渐演变为病态性的,心理学称为偏执性进取因为长期、拼命地病态进取,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往往在青年期或中年早期,比普通人众更早一些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比如获得一定成绩、获得较好的职位、赚到一定财产、拥有一定知名度等但是,过度补偿情结本身是病态的,由此激发出来的偏执进取获得的成就也是带病的,并不能直接改变自卑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卑、痛苦记忆、过度补偿、偏执性、有一定位置掌握一定资源”这几项,混合在心里,一段时间后会共同掺杂发酵为一个奇怪的混合体拥有这种混合体心态的人,往往性格乖张、狭窄、刻薄、暴戾,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类似于骂孩子、打老婆、欺负弱者、刁难下属(李阳?)等这种人通常厌恶新人,每当见到新人就会下意识打击、挤兑、踩压因为新人的某些幼稚和不足,刺激了其内心“自己也曾幼稚、不足”的记忆,并唤醒连带的痛苦记忆因为厌恶曾经的痛苦,所以厌恶眼前具有唤醒功能的新人用心理学语言说,因为不接纳自己,所以不接纳对方拥有过度补偿情结的人往往会欺软怕硬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欺软怕硬心理或许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但是请自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很多事情都不那么顺利,情绪一直低落,请自查你的认知,你的心理。
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2.避免情绪投射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大于认知对象客观特征在社会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比如个别年轻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宣泄,当学生上课时违纪或者不认真听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让他下课后到办公室去,然后对他进行无情的训斥、嘲讽及其他言语攻击,更有甚者进行身体攻击,如果此事学校领导知道了,责问这个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可能会说某某很优秀的老教师就是这么教育学生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性认同,其实他认同的只是他的行为模式,他认为这样是正确的,那个老教师可能都不认为他自己做得对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3.遵守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教给学生) 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
心理学总结就是“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一样去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就是“我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要对我怎么样”,前者注重的是从自身做起,注重付出,后者注重的是要求回报二、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情绪?,4.调整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绝对化的要求:必须怎么样,一定怎么样 过分概括化:一门功课不行就是所有的都不行,一次失败就是都失败 糟糕至极:一点不顺就会导致非常糟糕 两极化思维:非好即坏 乱贴标签: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三、心理断乳期,1.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发生在2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婴儿断乳时的情景是最痛苦的,婴儿会在饥饿中发出任性的疯狂哭叫反抗,张开待哺的小手执拗地寻觅母亲的乳头而狠心的母亲却不断给孩子喂进他所陌生的食物孩子一次次倔强地吐出,最后终于进食了这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次重大转折“生理的断乳” 从12岁左右开始,孩子们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开,一直到20岁前后完成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正是这种急于独立的思想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冲突之中一方面急于自主独立,总觉得来自父母的关照是一种压迫和束缚。
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现,另外一方面,仍有很大依赖性避免心理断乳引发的心理危机与心理晚熟,在高中二年级(17岁左右)的青少年之所以被称作“心理断乳高峰期”,是因为在此阶段绝大多数此年龄的学生对父母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反抗情绪心理断乳断得过早和过急,就必然要发展为心理危机,就要妨碍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反之,中学生如果迟迟不产生心理断乳的愿望,迟迟离不开大人的心理乳汁,迟迟没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和能力、大事小事都要听大人的安排、一举一动都要看大人的脸色行事,这种心理年龄总是远远落后于生理年龄和自然年龄的现象,是极为不正常的,也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四、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良好师生关系有以下标志:①指导思想正确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有正确的教师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②师生心理相容性好师生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相互交往积极性高③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运用,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四、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一、用真诚的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难题:上课要求一严课堂就死板,要求松一点,局面就无法控制。
我们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就不难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淘气的学生,他们也经常自责,他们的内心常常是焦虑的,甚至有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鼓励下认真地写了一次作业,或者严格地要求了自己几天,以此期待着老师的关注与肯定但老师的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常常打击了学生的上进心,而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赏识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是以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不能单纯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如果课上学生不能很投入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就不能活跃起来教师不仅要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驾御课堂四、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所以,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感情应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首先是在教学中学生虽小,但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感受却是明察秋毫的学生要看你这个老师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全力以赴地、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的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心。
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室卫生,擦桌扫地,师生一起准备教具和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到老师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影响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教学中,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样,调动大家讨论、争辩,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学习和巩固知识有了息息相关的师生关系,有了亲密和谐的感情基础,教师再切合实际地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学生自然乐于执行了课堂上保持一种严格、宽松而又和谐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教育、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