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感器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ppt
94页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一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 结构 第二节 误差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第三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第四节 电容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掌握电容传感器类型及各种类型的工作原 理;了解输出特性及减少线性误差的措施;了 解误差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掌握各种测 量电路及工作原理;熟悉电容传感器应用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元件电容元件 非电量非电量电容量变化电容量变化 应用:应用:测量力、压力、位移、振动、液位、湿度、测量力、压力、位移、振动、液位、湿度、 成分含量等场合成分含量等场合 特点:特点: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大、灵敏度高、动态响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大、灵敏度高、动态响 应特性好、适应性强、价格低廉、并能进行非接触应特性好、适应性强、价格低廉、并能进行非接触 测量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一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一、基本工作原理 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3、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 二、差动式电容传感器 1、变面积型差动电容传感器 2、变极距型差动电容传感器 三、电容传感器输出特性 四、电容传感器等效电路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一、基本工作原理 平板电容器,其电容量为 : ε: 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ε0εr ε0 : 真空介电常数 εr: 极板间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A: 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d: 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Δd Δd ΔA εr ε1 A—面积,称变面积型传感器 d—距离,称变极距型传感器 —介质,称变介质型传感器 类型类型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初始电容量为 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了Δd,电容量增 大了ΔC,则有 d 1-定极板 2-动极板 变极距变极距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量与极板间 距离之间的关系 若Δd/d0<<1时,1-(Δd/d0)2≈1,则: 此时C与Δd近似呈线性关系, 所以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往往 设计成在Δd极小范围内变化 传感器的灵敏度为: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εg——云母的相对介电常数,εg=7; ε0——空气的介电常数,ε0=1; d0——空气隙厚度; dg——云母片的厚度 C0——20~30pF之间 d0——25~200μm 的范围内 Δd—小于间距的1/10 测微仪测微仪 返回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传声器(电容式传声器(MicrophoneMicrophone)) 电容传声器核心是平板电容器,振动膜片是一片表面经过金 属化处理的轻质弹性薄膜,当膜片随着声波的压力的大小产 生振动时,膜片与后极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膜片与 极板所构成电容器的量就发生变化。
极板上的电荷随之变化 ,电路中的电流也相应变化,负载电阻上也就有相应的电压 输出,从而完成了声音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举例1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举例1电容式传声器(电容式传声器(MicrophoneMicrophone)) 噪声动画噪声动画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1)直线位移型 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沿长 度方向平移Δx时,则电容为 ΔC与Δx呈线性关系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2) 角位移型 当θ=0时,则 当θ≠0时, 则 C与角位移θ呈线性关系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双联电容器——变面积的电容传感器 当顺时针旋转调谐旋钮时,变面积式可变电容器的动 片就随之转动,改变了与定片之间的覆盖面积A,电 容量C也就越来越小,谐振频率也随之改变 深度角度深度角度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3)、圆柱型电容传感器 圆柱型,当动极板有一线位移时,两极板间覆圆柱型,当动极板有一线位移时,两极板间覆 盖面积就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容量的变化盖面积就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容量的变化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初始电容初始电容 C C0 0 为:为: 当内筒上移x时,内 外筒间的电容C1为: D1 D0 L x 与与x x成线性关系成线性关系 返回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ε1 CB l d2 d1 ε2 x CA CACBC 3、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 (1)单组式平板线位移变介质型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变化量与电介质移动量 x 呈线性关系。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2) 并联柱面结构 用于测量液位高低设被 测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1,液面 高度为h, 变换器总高度为H, 内筒外径为d,外筒内径为D C C2 2 C C1 1 C C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增量正比于被测液位高度h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液位计液位计 返回 (3) 并联平面板结构 电容增量正比于被测液位高度x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二、差动式电容传感器 1、变面积型差动电容传感器 (1)平面板结构直线位移型 位移x 4 a 定极板 动极板 动态时 : 静态时 :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2)圆柱面结构直线位移型 静态时 : 动态时 : 返回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3)平面扇形变面积角位移结构 静态时 : 动态时 :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2、变极距型差动电容传感器 定片 动片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动态时 : 静态时 : 两极板对应的面积为 A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变极距(d)型 变面积(A)型 变面积(A)型 变面积(A)型 变极距(d)型 变面积(A)型 变面积(A)型 变面积(A)型 变介电常数型 变介电常数型 变介电常数型 变介电常数型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三、电容传感器输出特性 在差动式平板电容器中,当动极板位移Δd时,电 容器C1的间隙d1变为d0-Δd,电容器C2的间隙d2变为 d0+Δd, 则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在Δd/d0<<1时, 按级数展开得 电容值总的变化量为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值相对变化量为 略去高次项,则ΔC/C0与Δd/d0近似成线性关系: 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考虑ΔC/C0式中的线性项和三次项, 得到相对非线性 误差r近似为 :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非差动型平行板电容传感器相对变化量为 当|Δd/d0|<<1时,上式可按级数展开,可得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只考虑线性项与二次项, 则 由此可得出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r为 当|Δd/d0|<<1时可略去高次项,得到近似的线性关 系, 如下式所示: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提高一倍提高一倍 减小减小 差动连接: 单边连接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灵敏度是单边的2倍; 非线性误差也大大减小了; 由于结构上的对称性,它还能有效地补偿温度 变化所造成的误差。
差动与单边对比差动与单边对比 返回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四、电容传感器等效电路 L —包括电容器本身的电感和引线电缆的电感; Rs —由引线电阻、极板电阻和金属支架电阻组成; Rp —是极板间泄漏电阻和极板间的介质损耗 CP — 寄生电容 低频时影响较大 ,随频率增高容 抗减小,其影响 就减弱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低频等效电路 u传感器电容的阻抗非常大,L和Rs的影响可忽略 u等效电容Ce=C+Cp, u等效电阻Re≈Rp RP (a) Ce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高频等效电路 电容的阻抗变小,L和Rs的影响不可忽略,漏电的影 响Rp可忽略 ,其中Ce=C+Cp,而Re≈ Rs Rs L Ce (b)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二节 误差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一、温度对电容器结构尺寸的影响 二、寄生电容与分布电容的影响 三、外界干扰的影响 四、温度对介质的介电常数的影响 五、漏电阻的影响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1、温度对电容器结构尺寸的影响 L :初始时绝缘材料的厚度 :初始时固定极板的厚度 :初始时空气隙的厚度 :初始时两极板的总间隙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设设初始温度为为 时时,电电容传传感器工作极片与固 定极片间间隙及初始电电容为为: 环环境温度变变化后 气隙厚度变为变为 : 式中, 分别为传别为传 感器各零件所用材 料的温度线线膨胀胀系数。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则 电容量相对误差为: 温度补偿补偿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经整理得 : 则则 在设计电设计电 容传传感器时时,应应首先根据合理的初始 电电容量决定间间隙 ,然后根据材料的线线膨胀胀系数选选 择择材料的 合适尺寸,满满足温度补偿补偿 条件的要求,达到温度补偿补偿 的作用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二、寄生电容与分布电容的影响 寄生电容:电容极板与周围物体(各种组建甚至 人体)所产生的电容 分布电容:电容传感器引线电缆引起的电容 (l~ 2m导线可达800pF) 干扰电容:寄生电容与分布电容统称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1)增加传感器原始电容值 采用减小极片或极筒间的间距(平板式间距为0.2 —0.5mm,圆筒式间距为0.15mm),增加工作面积或工 作长度来增加原始电容值,但受加工及装配工艺、精 度、示值范围、击穿电压、结构等限制一般电容值 变化在 10-3—103 pF范围内,相对值变化在 10-6—1 范围内 (2)注意传感器的接地和屏蔽;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3)集成化:将传感器与测量电路本身或其前置 级装在一个壳体内,省去传感器的电缆引线。
(4)采用“驱动电缆”(双层屏蔽等位传输)技术: 传感器与测量电路前置级间的引线为双屏蔽层电缆. (5)整体屏蔽法:将电容式传感器和所采用的转 换电路、传输电缆等用同一个屏蔽壳屏蔽起来,正 确选取接地点可减小寄生电容的影响和防止外界的 干扰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三、外界干扰的影响 1、屏蔽和接地用良导体作传感器壳体,将传 感器元件包围起来,并可靠接地;用金属网套住导线 彼此绝缘(即屏蔽电缆),金属网可靠接地;用双层 屏蔽线可靠接地;用双层屏蔽罩且可靠接地;传感器 与测量电路前置级一起装在较好的屏蔽壳体内并可靠 接地等等 2、增加原始电容值,以降低容抗,减小被干扰 电容淹没的危险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3、减小导线间的分布电容的静电感应,因此 导线与导线之间远离,距离尽可能短,最好成直 角排列,必须平行排列时可采用屏蔽电缆线 4、减少接地点,尽可能一点接地,地线要用 较粗的良导体或宽印制线 5、尽量采用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可提高传 感器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四、温度对介质的介电常数的影响 原因:某些介质的介电常数也存在温度系数; 消除方法:采用介电常数温度系数为零的空气或云 母作为介质,或在测量电路中进行温度补偿。
但要 完全补偿是困难的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五、漏电阻的影响 电容传感器的容抗很高,特别是电源频率较低 时,容抗更高如果两极板之间的漏电阻与此容抗 相接近时,就必须考虑分路作用对系统灵敏度的影 响它将使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 消除方法:选用绝缘性能很好的陶瓷、石英、 聚四氟乙烯等材料作为两极板之间的支架,可大大 提高两极板之间的漏电阻当然,适当的提高激励 电源的频率也可以降低对材料绝缘性能的要求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第三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一、调频电路 二、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三、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 四、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电容式 传感器 测量电路 被测量 U U、、I I、、f f电容 第三章 电容式传感器 一、调频电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