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理念.docx
3页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理念 龙源期刊网 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理念作者:肖云龙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05期21世纪是个竞争的时代,每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机遇,必须抢占科技创新这一制高点创新需要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性人才,是学校和社会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追求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近些年的创新教育实践表明,进行创新教育必须用先进文化来武装人的大脑,塑造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理念值得指出的是,在创造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教育,往往受到西方创造性文化的影响,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无可非议,但在我国进行创新教育决不应当忘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智慧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教育智慧,是支持我国创新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开展创新教育,应当注重以下创新教育智慧的灌输与传播1、基子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播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创新精神,这突出表现在自强精神与忧患意识方面翻阅中国古典著作,鼓励自强精神的警世箴言比比皆是《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论语.子罕》载:“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它表现为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的人生观譬如,从对自然环境来看,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创造农业文明的条件,但并非十分优越,桀骜不驯的黄河经常泛滥,每一次决堤,都曾把辛苦劳作的产业和生灵大片毁灭,但眷念黄土的人们从未从这灾情不断的大河流域退却,黄河文明正是这样创造繁衍、生生不息再从社会性灾难来看,中国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外患入侵都有数万生灵涂炭,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但每次都是战乱中余生的人们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顽强意志,重建家园,创造未来溶入民族文化血液的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我们民族“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刚健自强,勇于创新,向人类历史贡献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不竭源泉我们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理应进行自强精神教育与自强精神密切相系的忧患意识是人的理性思维为探求客体的内在必然性,对现实存在进行否定性思维的外部情感表现,它是具有创造性、推动性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忧患意识在知识修养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群体中最为普遍,它并非囿于一时的利害得失和对功利关系的注视,而是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及利益的强烈关怀和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一种普遍性的志愿和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