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三章.docx
3页《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三章 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1、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1 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 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2 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 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 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 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 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A,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B (1)管理的主体不同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2)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 (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 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4、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 (1 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 ③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 (2 公共物品外,还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①政府间合作网络: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 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不必通过科层制度亲自提供 ③公私合伙网络:通过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等来吸纳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事业 责任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