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交通民俗讲解.ppt
155页第五章 交通民俗,王 芳,教学目的,认识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重要作用,了解中外各民族的独特交通方式及习俗,学习交通民俗的特点、主要类型和影响这种民俗产生发展的因素,以此一握交通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一、交通民俗概述,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 如道路或航线的开辟,桥梁的建筑,车船的制造和使用,交通管理的规约,交通信仰,送别与欢迎的仪式,交通动力的使用等等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与保证安全,需要不断地来回奔走、迁徙原始人群的这种经常性地来回往返,最终导致了最基础的交通设施——道路的产生 为将所采的野果和所获的猎物搬运回驻地,这就需要一定的运输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最初靠手提肩扛就能完成物资运送工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交往的日益频繁,这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于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就应运而生了由驯养而来的牛马等动物首先承担了这一使命,随后出现了各种车船等代步运输工具 适应于异彩纷呈的各式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交通民俗也逐渐萌芽、发展、形成了远行有远行礼仪;赶车有赶车的套路;舟船有舟船的信仰交通民俗的特点 (l)地域性 北人乘马,南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中,驼队跋涉在西北的沙漠上;黄河上漂着羊皮筏子,乌苏里江上行驶着桦皮船。
特定的地域环境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民俗2)神秘性 陆路有山神信仰、树神信仰、石神信仰;水路则有妈祖信仰、龙王信仰等等人们外出时和在路途中都必须对这些神灵予以真诚的敬仰和祭祖,不得对他们有任何的忤逆(不孝顺)和不礼貌的地方,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禁忌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960~1279)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妈祖原名林默,是当地一个为救助海难而献身的未婚女子,相传宋代建隆元年(960)出生于莆田海滨,卒于宋雍熙四年(987)生前好行善济世,常在湄洲海面,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乘船渡波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死后人们对她怀念感戴,继而立祠祭祀,从此开始了对妈祖的崇拜信仰 在宋代,对妈祖共有14次褒封,其中有7次是出于妈祖治疫、防风、救旱等与民众利益休戚相关的圣迹传说其后的元、明、清三代对妈祖褒封不下20余次妈祖经过历代册封,在宋代由“夫人”而“妃”,元代被封为“天妃”,明清后被封为“天后”、“天上圣母”妈祖由一位民间女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守护女神3)等级性 各种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使用都有其严格的等级古代的馆驿是供来往的驿使和官员休息和住宿的地方,根据过路官员的品阶和勋爵,待遇有所区别。
官大住大厅,官小只能住小厅,表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制度4)行业性 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与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1)陆路交通民俗 ①交通设施 ——道路 道路是路的总称,因其大小、形式和用途,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 又名阁道,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栈道是我国陆路交通的一大奇迹,也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长江三峡古栈道,长江三峡古栈道,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的九曲栈道,栈道,,纤道 是古代水上交通的陆路辅助设施,为纤夫提供拉纤的通道这种道路曾经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水上交通线现今不仅有如浙江萧山、绍兴、上虞的浙东运河古纤道,而且还有西南一些地区现在仍在使用的纤道纤道,为纤夫提供拉纤的通道浙东运河古纤道,盘山道和石阶路 民间创造出的适合山地地形起伏较大的道路盘山道的形式,有石阶式,也有平面式狭窄的盘山道只能通行人或牲畜,宽阔的盘山道可以通行各式车辆石阶路在山地交通中应用得更广泛些石阶路,冰雪道 是冬季严寒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人工修建的道路。
冰雪道路可以通行滑板类交通工具,如雪橇、爬犁、冰床,也适合行人使用冰鞋或滑雪板城镇道路 在民间传统上,根据路的大小和用途,分别称为街、巷、弄、胡同弄和胡同,现在都已经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北京民俗旅游中,串小胡同,看四合院,颇受旅游者欢迎梧州金龙巷,上海西塘乡的弄堂,北京胡同,欣赏北京胡同视频,北京胡同,,——桥梁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道路跨过江河、湖泊、海峡、山谷或人工建筑物所修建的建筑物 传统的桥梁,按其建筑材料,可以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和藤桥;按其结构,可以分为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和吊桥主要有蹬步、梁桥和拱桥 蹬步又称踏石,多设在水浅的河流溪涧上,把石块按一定距离有规律地安放稳固,连接河流两岸 梁桥是我国石桥采用最多的形式,现存的很多石桥属于这种结构,以福建滨海地区最为集中,晋江安平桥为其中之最 拱桥是石桥的主要形式,早在东汉时代,我国已开始建造石拱桥,现存最古老的是河北的赵州桥另外著名的侗族风雨桥为石桥之变异形式,有拱桥,也有梁桥,上有亭廊,以避风雨始建于明代的蹬步桥,福建晋江安平桥(梁桥),福建晋江安平桥,赵州桥(拱桥),贵州荔波小七孔石桥,广西三江程阳桥(风雨桥,又称为花桥、廊桥),贵州都匀的风雨桥,湖州三古石桥,,木桥。
木桥的历史比石桥还悠久,最迟在西周时代,中国人已经在渭水上建造梁桥和浮桥木桥的形式很多,有多跨式木梁桥、木拱桥、浮桥、吊桥等木桥,木梁桥,浮桥,木吊桥,索桥是以竹篾、藤条或铁索等作为索具架在河涧之上,以便通行的设施,主要流行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其形式最古老的是溜索,以后不断改进,出现了双索桥、多索桥、多索网状桥、多索多孔索桥等独溜索桥,四川灌县珠浦桥(多孔多索索桥》,四川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西藏墨脱的藤网桥,我国多种多样的桥,Δ我国最长的竹索桥——珠浦桥 在都江堰市,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 横跨岷山的内外两江,桥全长340米 它由24根五寸的竹索, 用竹篾编织而成Δ我国最长的铁索桥——沪定桥 在四川沪定县的大渡河上,它建于1706年,净跨100米铁索桥由13根铁链组成,9根承底索,两边各有2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重约1.5吨,由近900个扁环扣联而成Δ我国最长的石桥——安平桥又叫五里桥,在福建省泉州市境内,长约265 公里,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坚硬的花岗石砌筑的,桥的中亭上有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同此桥,天下无桥长此桥确实天下没有比这再长的石桥了Δ我国最短的石梁桥——锦带桥此桥在杭州西湖中,它长度仅1米。
如果你稍不留意,从桥上走过,还不知道已过了桥桥旁的清清湖水,千姿百态的山石和绚艳的花木,更衬托出锦带桥的幽雅有趣Δ我国孔数最多的石桥一一宝带桥这座千年石桥屹立在澹台(tantai 姓)湖和大运河相通的河面上,是从前苏州通往杭州的必经之路宝带桥是我国孔数最多的石拱古桥,全长317米,共有53孔聪明的建桥工匠把形态多姿的石塔、石狮等雕刻修建在桥上,用来装饰桥面,增添了风采Δ我国最重的石梁桥——虎渡桥它架设在福建省漳州九龙江上桥墩上巨大的石梁每根均有1米多宽,l米多厚,20米长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厚1.9米,重达200多吨Δ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赵县城南2.5公里处,南北飞架于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故世人多称“赵州桥”、“赵州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605年)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序》记载:“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其他设施 在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线都有凉亭、车马店、关塞、货栈、码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用,它们都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塞,建在国境里面,城防完备的叫做关,建在边界险要地方的叫做塞,现在统称为关。
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关,②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是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扁担、背篓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冰雪路上的雪橇等等,是交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顶、前额负物、肩挑、手提 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古代五溪蛮“负物不以肩,用木为半枷之状,箱其顶,以布带或皮条系之额上,名背笼现今的湘西背笼,山西高平的人用头顶的方式负物,朝鲜族妇女头顶物品,非洲妇女头顶物品,交通工具(车辆),按车轮数量: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 按车轮类型:有幅车、无幅车、木轮车、铁轮车、胶轮车…… 按动力类型:人力车、畜力车、…… 按车辕数量:单辕车、双辕车,交通工具(车辆)——按车轮数量,鸡公车,独轮车,车的发明和制作,大轱辘车,兵马俑里的高车,车身由轼、舆、辕、衡构成车轮的主要部件有轴、毂、辐、牙等,,,,,,,,,交通工具(动物类交通工具),可作为交通工具的动物 马、牛、驴、骡、骆驼、牦牛、狗、羊、驯鹿…… 用途一:单独作为交通工具——可骑乘、也可载物 用途二:牵引车辆,驼队,,交通工具(其他类交通工具),一、冰雪类交通工具 雪橇(狗或马拉)、爬犁(驴或骡拉)、 滑雪板、冰鞋…… 二、直接附于人体的交通工具 扁担、背篓、背架、绳索、布或皮袋、 滑竿、轿子……,动物的驯养,,供人骑用,狗拉爬犁,马拉雪橇,轿子,胡服骑射,(二)水路交通民俗,1、交通设施,①水道,又可以称为航道或航线。
天然水道,是指自然形成、可以航运的江河湖海人工水道是指人工开凿的、可以航运的河渠,通常称为运河秦代灵渠,秦代灵渠,灵 渠,,隋代大运河,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新河道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②其他交通设施还有渡口、港口、船闸、航标等 作用: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2、交通工具,①舟船,独木舟,《易经·系辞》里记载:“刳木为舟”黎族的平底独木舟,江苏武进淹城出土的尖头方尾的独木舟,,江苏武进淹城出土的尖头尖尾的独木舟——天下第一舟,汉代楼船复原模型图,古代将海上航行的船称为舶舫,古代石舫,舟舰,三国时期的舟舰,水密舱,唐代水密舱,鄂伦春人和赫哲人制作的桦皮船,②筏,又称桴、槎、排等甘肃兰州的羊皮筏子,乘坐羊皮筏子过河,竹筏漂流,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域上:山区——牲口驮物;水域——以舟代步 气候上:南湿——舟楫较多;北燥——马车纵横;沙漠——骆驼运输 (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 如:树干、葫芦、皮囊——筏子——独木舟——船——舰只,(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纵向传承 我们仍能在黄河上看到漂流而下的神奇的羊皮筏子;看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溜索;看到东北雪林的狗拉雪橇。
横向传承 黄包车是日本人于1870年发明的,1874年3月,法商米拉将它输入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三轮车公司把自行车和黄包车结合在一起,制成了后来通行的三轮车4)民族文化因素 如:朝鲜族——头顶物、蒙古族——勒勒车、吉普赛人——大篷车,二、中国交通民俗,1、中国汉族交通民俗 (1)滑竿 在过去交通尚不发达的汉中城乡,是一种比较轻便的代步工具它用竹竿、竹篾条编成,宽2尺许,长不盈丈,很像今天的担架上铺柔软美观的垫褥,撑起挡雨遮阳的华丽篷布,坐卧自由随心,行路闪闪悠悠,仿佛睡在悬空的大摇篮里,格外安适舒服因此,达官贵人,富豪财主出门,宁弃车马而不舍滑竿因为乘坐者可以左顾右盼,欣赏山水风光滑竿,,(2)羊皮筏、牛皮筏,羊皮筏是用整张羊皮制成宰羊的人剥羊皮,让羊皮从肌肉骨骼上褪下来,整张上只有4个窟窿前肢在膝盖的部位切断,一边一个窟窿脑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个大窟窿,两条后肢全去掉,臀部的一个窟窿更大把窟窿栓紧,留下1个吹气,吹足了气也把它栓紧于是成了个长方形的气囊,还看得出羊身体的形状4个或5个连成一排,看羊皮的大小而定如把3排气囊直接连起来,就成了长方形的木架,用绳子系着 牛皮筏的载重能力更强,可达数吨。
一般用羊皮筏载人载物渡河,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