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学微生物学期中考试.pdf
5页期中考试二、是非题1、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较低的细胞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繁殖,易变异等特性,因而与动,植物 相比,十分难于试验操作(× )3、芽孢是细菌的内生孢子,具有休眠,抵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等功能(× )4、易染颗粒的化学成分是PHB(× )5、具荚膜细菌形成的菌落往往呈现光滑,粘稠,温润,甚至借助荚膜使整个菌落发生移动等特征 × )6、因为放线菌和霉菌都有菌丝体,所以抑制霉菌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作用× )7、G-菌细胞壁的层次比G+菌的多,故相应厚度比G+菌大( × )8、足细胞可在曲霉和青霉的分生孢子梗的基部找到(× )9、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10、从进化角度看,越是低等的水生真菌,其细胞壁含较多几丁质成分,而较高等的陆生真菌则以纤维素成分为主(× )11、有包膜的病毒,其包膜的类脂成分来自宿主细胞(√)12、拟病毒是一类存在辅助病毒颗粒中的卫星RNA ,故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植物和得到复制(√)13、朊病毒进入人或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通过构象感应方式逐步得到增殖(√)14、噬菌体通过自外裂解方式发生裂解后,可释放出大批已装配好的子代噬菌体(× )三、填空题1、G-细菌特有的LPS 结构是由类脂 A 、 核心多糖、 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
在G-菌细胞壁中,的存在起着维持 G-菌胞壁稳定作用2、米曲霉和黄曲霉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但在0.05%的茴香醛的察氏培养基上,米曲霉一般不产曲酸,其分生孢子变成粉红色;黄曲霉产生曲酸,在上述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不变成粉红色3、病毒的分离培养有3 类即细胞培养,动物培养,鸡胚培养接种病毒后,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增殖可用一些生化指标来表示,例如:细胞病变作用(CPE ) , 红细胞吸附,干扰现象三项常见指标表示4、细菌肽聚糖单体是由乙酰葡糖胺,乙酰胞壁酸以 β-1 ,4 糖苷键 结合的双糖单位,以及肽“尾”和 肽“桥” 3 种成分组成5、对微生物“生理学时期”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后者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发明了固体培养基(2)创造了细菌染色法及特殊的染色(3)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4)提出了“科赫法则”6 填表项目一二三四五微生物发展简史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五个时期(感性认识(形态描述(生理水平)(生化水平)(分子生物学))噬 菌 体 侵 入 宿 主吸 附侵 入增 殖成熟裂解的五个阶段 7、人类对微生物长期缺乏认识,原因主要是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8、青霉菌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生长中G+ 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9、溶菌酶的作用机理是水解细菌肽聚糖β-1 ,4 糖苷键10、噬菌体能否侵入寄主,决定于噬菌体能否吸附在寄主细胞的胞壁表面上的特异位受点上,关键因素是与寄主细胞壁受点的结构和噬菌体尾部器官的特异性有关11、 HIV 的核酸是dsRNA ,并在其上附含一种“酶”称作反转录酶四、选择题1.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以无可辩驳的证实了空气中确实含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2.G-细菌细胞壁的最内层成分是肽聚糖3.用任务的方法除去G-菌细胞壁后, 可获得仍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称作球状体(原生质球)4.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是支原体5.溶源菌遇到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会出现免疫性6.动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所形成的聚集体,称为空斑7.病毒缺乏独立代谢的酶8.真菌通常指霉菌、酵母菌、蕈菌9.丝状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很多,主要有分生孢子10.出芽生殖的过程主要在酵母中(一)名词解释:1、营养和营养物质营养: 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结构物质的生理过程营养物质: 外界环境可为细胞提供结构组分、能量、 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生长环境的化学物质。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生物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2、生理酸性盐和生理碱性盐生理酸性盐 : 当以( NH4 )2SO4 为唯一氮源时, NH4 +被利用后,培养基的pH 下降,称为“ 生理酸性盐 ” ;生理碱性盐 : 当以 KNO3 为氮源时, NO3-被利用后,培养基的pH 上升,称为 “ 生理碱性盐” 利用 NH4NO3 为氮源,可以避免pH 急剧升降,但是,NH4 +的吸收快,NO3 —的吸收滞后,所以,培养基pH 会先降后升3、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和伊红-美兰培养基(EMB )培养基 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选择培养基 是指根据某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物理化学因子的抗性而设计出来的一类培养基 即根据被分离微生物的特性,采用“投其所好、取其所抗”的原则设计的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是指一类含有某种代谢产物指示剂的培养基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上生长后,分泌的代谢产物与指示剂起反应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将该种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区分开来伊红 - 美兰培养基( EMB )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肠道微生物。
大肠杆菌能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使菌体表面带H+,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兰结合,引起菌落被染上深紫色,反射光下呈绿色金属光泽4、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因移位单纯扩散: 属物理扩散是一类不需能量,无载体参与,以浓差为动力,高浓向低浓扩散的物质运输方式促进扩散: 是一类载体蛋白参与,不需能量,以浓差为动力,由高浓向低浓运送的物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一类需要提供能量(包括 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型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基因移位: 是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HPr 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起着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5、C/N 比:培养基所含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6、 生长因子: 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微量有机物质称为生长因子7、 (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是指以 CO2为主要碳源并以无机物氧化释放能量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是指以有机物为碳源并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合成所需的有机物的微生物8、呼吸、无氧呼吸、发酵和呼吸链呼吸: 指从葡萄糖或其它有机基质脱下的电子(氢) 经过一系列电子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分子氧并产生较多ATP 的生物氧化过程无氧呼吸: 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特点:A) 这是一类在无O2 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B) 底物按常规途径经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个别是有机物-延胡索酸)受氢发酵:在无氧条件下, 底物脱氢后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将其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广义的 “ 发酵 ” :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 “ 发酵 ” :指在能量代谢或生物氧化中,在无氧条件下,底物(有机物)氧化释放的氢(或电子) 不经呼吸链传递, 而直接交给某种内源性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过程实质: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特点:底物氧化不彻底,产能水平低;积累各种中间代谢产物不可缺少的途径呼吸链: 由一系列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顺序排列起来的氢(电子 )传递体9、巴斯的效应、V.P 试验和 stickland 反应巴斯德效应: 酿酒酵母等既可利用发酵产能,又可利用呼吸产能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终止厌氧发酵而转向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或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V.P 试验: 就是利用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杆菌)能产生乙酰甲基甲醇(3-羟基丁 酮)的原理来设计的试验。
stickland 反应: 以一种氨基酸作供氢体和以另一种氨基酸作受氢体而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10、灭菌和消毒、防腐和化疗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消毒: 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 化疗: 是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无显著毒性)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传染病的一种措施用于化疗目的的化学物质 称为化学治疗剂11、恒浊器和恒化器恒浊器: 根据培养室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基的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器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恒定,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某一生长限制性底物的浓度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使微生物维持恒定生长速率的连续培养装置12、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好氧菌专性好氧菌: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兼性厌氧菌:是以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为主微好氧菌: 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13、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抗代谢药物抗生素: 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干扰细胞质膜;③抑制蛋白质合成;④抑制 DNA 复制和转录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人为改造后的抗生素,称为半合成抗生素抗代谢药物: 是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微生物细胞所必需的代谢物(即生长因子 )很相似,可干扰微生物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14、生长和繁殖生长: 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把营养物质转变成细胞物质,增加个体重量的过程繁殖: 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进行分裂,产生同亲代相似的子代细胞的过程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15、生长速率R 和代时生长速率常数R: 每小时的分裂次数代时: 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16、转化、转染、转导和溶源转换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 片段 , 并与其染色体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交换,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转染: 噬菌体 DNA 被感受态细胞摄取并产生有活性的病毒颗粒的过程转导: 利用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 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溶源转换: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使之发生溶源化,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而使后者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
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a)噬菌体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b)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17、接合和性导接合: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性导: 即为 F 因子转导,细菌的一部分染色体gene附着在 F 因子上,通过F 因子的转移而连带着传给另一细菌,并表现相应性状的过程或行为18、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普遍转导: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 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局限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19、变异和饰变变异: 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发生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稳定,具有可遗传性饰变: 是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改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