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新区外经贸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2页1浦东新区外经贸“十一五”发展规划(送审稿)一、“十五”外经贸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1、对外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水平,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间,浦 东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规模占全市半壁江山,对 新区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 “十五 ”期间,浦东累计进出口总额 2957 亿美元,占全市的 50.4%,年均增 长 28.5%,比“九五” 高 0.8个百分点,比全市高 1.5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累计 1160 亿美元,占全市的 40.8%,年均增长 31%,比“九五” 高 13 个百分点,比全市高 0.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 520 亿美元、出口 150 亿美元的“ 十五”规划目标已于 2003 年(进出口总额 581.17 亿美元,出口 211.91 亿美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五”期间,浦 东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迅速超过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出口产品的份额,居主导地位 “十五”期末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62%,比“九五”期末提高 8 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产品的占比 为 19%,比“ 九五”期末下降 5 个百分点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国别地区日趋多元化。
“十五” 期末有海关出口 业绩 的外贸企业数近 4000 家,是“ 九五”期末的2.3 倍,形成了三资、国有和私营三驾马车齐驱的格局;出口国家和地2区 220 个,比“ 九五”期末增加 20 个,形成了南美、南非、大洋洲等一批新兴市场2、口岸功能日益增强“十五”期间,浦 东外高桥港和空港作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枢纽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转口贸易空前发展 “十五”期末,浦东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 26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2%,占全市的 75%;其中出口 16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进口 97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空港进出口 12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海港 进出口 13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3、服务贸易步入高增长期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浦东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整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出口额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提高十五”期末,浦 东国际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含个人劳务国际收支额)已占全市的 20%以上,高端服务优势明显 ,集中表现在金融服务、保险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四大领域,占全市同类服务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前三项均超过全市半壁江山,咨询服务的占比也接近一半。
浦东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同时,服务全国的平台优势开始体现,特别是金融机构在浦东集聚使得浦东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日益增强34、对外投资加快发展2000 年起,随着上海市出台有关“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新区对外投资项目逐年增加至“ 十五”期末,新区对外投资项目共 45 个,累计对外投资额 3.75 亿美元,占全市的 26%新区的对外投资体现出起步晚、起点高的特点 “十五”期末,新区对外投资项目中,生产加工类项目占 52%,贸易类项目占 22%,资源开发类项 目占 14%近年来对外投资出现新的趋势,以资源开发、收购兼并和设立研发机构的项目为主导,附 带生产加工和贸易类的项目 (二)主要经验1、抓住中国入世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入世以来,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关税下调和服务业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浦东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幅提高在制造业方面,引进了一大批出口型制造类项目,三资企业出口年均增长 30%如在微电子产业领域,引入了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等大项目,带动微电子产品的出口在“ 十五”期间增长了近 4 倍建立在招商引 资基础上的制造业发展成为拉动浦东进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在服务业方面,金融、保险、国际运输、咨 询、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进出口持续增长。
浦东日益融入国际市场也为企业对外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2、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改善外贸环境针对一般贸易企业,率先降低外贸经营权门槛,加强外贸招商,4使浦东成为民营外贸企业的集聚地 “十五”期间,浦东民营外贸企业的数量增长了近 160 倍, “十五”期末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额是“九五”期末的 1173 倍针对生产型贸易企业,新区外经贸主管部门不断寻求政策突破,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研究解决微电子产业“一日游 ”问题,积极推动深加工结转政策在新区重点微电子企业中进行试点,有力地推动了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成长在口岸建设方面,一是在全市“大通关”工程中,浦东率先试点,在外高桥保税区“空运直通式 ”、金 桥南区“ 快速通关” 、先进制造业企业“ 便捷通关 ”等方面进 行了大量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电子口岸的建设,建设联网范围广、服务功能全的电子平台,为加工贸易提供便利;三是进行全国首个“区港联动”试点设立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现 了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拉动了浦东外贸进出口的增长3、推进外向型功能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十五”期间,外高 桥、金桥、张江三个重点开发区得到长足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已成为新区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极, “十五”期末年出口额占浦东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43%,比“九五”期末增加 5 个百分点。
外高桥保税区凭借其港口优势和保税仓储功能,已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进口货物集散和出口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 2005 年出口 97 亿美元,占新区出口总额的 26%金桥 出口加工区正逐步形成5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家电及生物医药为支柱的产业群, 2005 年出口 49 亿美元,占比 13%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微 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成长,2005 年出口 14 亿美元,占比 4%三)主要问题1、传统贸易监管方式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发展外包业务,建立营运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研 发中心、物流中心等新的运作模式向浦东转移,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传统监管模式已不相适应2、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设立了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较好地适应了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浦东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链、物流链的不断延伸,现有各类物殊区域的原有优势趋于弱化,功能单一、各区域相对孤立与封闭等问题逐步显现, 这与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浦东推进 “大通关”,发展大物流的要求不相适应。
3、服务贸易发展不足与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定位不相适应2005 年浦东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强,同6期货物贸易已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占浦东国际贸易总额(包括口岸货物和服务)的比重为 2.6%,同期上海市的 这一比重为 8%,世界平均水平则是 20%左右这与浦东建设国际贸 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4、具备对外投资实力的本土企业不足与国际化的形象不相适应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引进外资项目已超过 1 万个,而对外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 “十五”期末浦东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项目比为1:0.002,资 金比为 1:0.01,这与发达国家 1:1.14,发展中国家1:0.13,甚至我国 1:0.09 的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这与浦东的综合实力不相称,也与浦东国际化的形象不相适应二、“十一五”外经贸发展的背景分析(一)主要机遇1、贸易体制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十一五 ”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部分化工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银行、保险、电信、交通等服务业的开放逐步深入;CEPA 的实施和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也带来了更多贸易和投资便利,为浦东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二是中国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示范和经验,同时也为上海及7浦东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动力和更好的体制环境,为浦东“十一五”期间的外经贸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中央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大力 发展服务贸易,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也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有望成为“十一五” 期 间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空港和海港的建设不断推进一是“十一五 ”期间,浦东将全面建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成第三条跑道和交通、中转、集散等相关配套设施,形成 8000 万人次的年吞吐能力二是呼应大小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区六、七期工程也将建成,至 2010 年集装箱吞吐量达 1550 万标箱,港口吞吐量达 1.2 亿吨浦东铁 路、沪崇 苏 越江通道等也将建成,为浦东外经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3、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长三角16城市GDP总量已占到全国的20%以上,长三角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对 原材料进口和加工成品出口的需求强烈浦东作为长三角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通道,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为浦东贸易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产业基础。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长三角地区贸易体制环境日趋优化, “十一五”期间将实现不同关区“一次通关、一次放行” 的长三角通关一体化,为浦 东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更8为有利的条件二)主要挑战1、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体制改革的综合性增强,协调难度加大如“ 大通关”的推进涉及到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 务等多个部门,环节多且互相影响,需要部门间、地区间的协作配合 二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性限制逐步取消,普遍开放替代了个别区域的开放,各地改革意识增强,浦东“先试先行”的 时间效应缩短三是浦东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如贸 易经营权门槛的普遍降低、分销权的放开使得浦东新增外贸企业的速度明显放缓2005 年浦东新增外贸企业数量约占全市的30%,而 过去两年,这一比例为 90%2、新的外贸增长点不确定一是加工贸易的发展趋于稳定浦东从事加工贸易的主力军为三资企业,2005 年三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新区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83%浦 东开发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外 资企业将其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浦东但随着浦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商务成本上升较快,限制了新的制造类项目落户浦东,生产型加工出口的发展趋于稳定。
二是浦东较高的营运成本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入驻三是出口退税机制的不稳定影响了对出口型企业的招商四是洋山深水港的建成投产将使外高桥港区的货流量受到较大影响上海港务集9团已决定于2005年底将外高桥港区的欧洲线全部挂靠洋山港,外高桥港口近300万箱量将被分流3、受国际经济波动、 贸易摩擦的影响更为明显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主要货币汇率波动、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形势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二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主要贸易伙伴将更加关注和牵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知识产权的贸易争端增多三是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可能将考验浦东外贸企业的营运能力与应变能力三、“十一五”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重点(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浦 东新区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浦东外经贸环境为主题,做大做强口岸功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能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区港联动为起点,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打造成集加工、保税、物流、贸易等多功能一体化的 综合功能区,推进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的联动,功能区与空港、海港的联动,功能区与区外的联动,逐步建成符合国际惯例、充满活力、便捷高效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10能区。
二)总体目标1、对外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