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91134386
  • 上传时间:2024-09-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7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段说辞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1.《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2.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3.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六、明察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句式特点:“多于邻国”应为“于邻国多”,介词结构后置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翻译: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句式特点:“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介词结构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句式特点:“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结构后置(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句式特点: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介词结构后置(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句式特点:“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7)非我也,岁也翻译: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句式特点:“……也,……也”表判断,判断句(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翻译: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有什么区别句式特点: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介词结构后置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百姓才会“加多”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了解“民本民本”思想思想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在赈灾救民上,自己治国胜于邻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自认为方法得当,高于邻国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参考答案:这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心理是下文议论展开的基础,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力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如何理解?参考答案:①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

      ②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参考答案:①重农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②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任务二】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赈灾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参考答案: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的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②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组排比句阐述了什么道理?与前一段的排比句有何联系?参考答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4.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举例说明参考答案:表现在语言上为整齐的排比句式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比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知识窗排比论证,就是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好处是使语言气势磅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使用排比论证,要注意所用的事例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要有相当的覆盖面,事例排列要合理有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文中孟子阐释了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的?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具体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这些做法有的是为了在当时情况下稳定统治,有的在今天看来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参考答案:观点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观点三: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培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学一点排比论证技法指导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因其句式整齐,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表现力强,使用范围极为广泛。

      不仅在记叙、描写、抒情的文章中用,就是在阐明观点、辩明事理的议论文中,也常常用来强化论证效果,使说理透辟周详,气势顺畅议论中用排比,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方式1.论据中用排比论据是证明观点的理由和事实,议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事实论据采用排比句叙写事实,要注意叙述简洁,概括准确,符合议论文论据表述的要求,达到有效论证的目的2.分析事理用排比议论文中,在论证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理的分析阐述其中,适时使用排比句,可以强化说理,突出观点,增强论证的力量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议论气势磅礴,就是得力于用排比的手法分析事理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请尝试采用排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一种生活哲理要注意语言条理,说理有力200字左右写作示例:同是一条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杯子盛它,那些既无金杯又无泥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着喝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在沙漠中行走的疲惫的旅人,最知道水的滋味;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农民,最知道水的宝贵;在长期的干渴后忽然发现甘泉的人,最了解水的甜美。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感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感悟忧民情怀名句诵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汉书·贾谊传》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孟子的人文情怀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告诫梁惠王要爱惜民力,遵循自然规律,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实现丰衣足食的话语这段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的产生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战争应否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可以说,孟子的言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民意的重视在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阐述显得最为深刻比如,他在评述“尧舜禅让”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君主不能以政权私相授受,必须合乎天意(“天与之”)和民心(“人与之”),民心是天意最根本的表达(“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权转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大胆言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今天提倡和谐社会、端正社会风气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忧郁的老儒王天由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他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只得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到一个顶着天的“人”这“人”,充满着一种叫作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

      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增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孟子不需忧郁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雨夜读《孟子》,想象孟子神情,体会孟子思想,用“忧郁”二字,高度概括[品内容]孟子的学说,基于性善,认为仁义礼智为人之本心孟子生于战国,社会的混乱,让他渴望小康的生活;人民的苦难,让他发出“民为贵”的可贵呼声仁者的遭遇似乎都如出一辙,现实的不得志只能让他们寄希望于未来教书授徒,是最好的选择[品情感]孟子的骨气是他不同于其他先贤的地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成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1.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孟子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2.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思路的?参考答案:1.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的凛然正气等。

      2.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的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分析与赞美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