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词鉴赏漫谈.doc

60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32433990
  • 上传时间:2018-02-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9.50KB
  • / 6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宋词鉴赏漫谈一、古代诗词鉴赏理论古代诗词是心理按摩,是心灵良药,是精神营养品,是沙漠中的绿洲,久旱的甘霖,滋润干枯的心灵,融化冷漠的心鉴赏是把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描述出来,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一)鉴赏者的必备条件1、态度,兴趣2、审美感悟力,要有欣赏文学的眼睛和心灵3、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书面表达能力字、词、句的准确解释,是鉴赏的前提认为作品美,要说出它美在哪里,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表述要准确、精炼、文雅、流畅二)鉴赏标准1、巧不巧,艺术性高低2、得不得体(体制) ,形式美不美3、品味的高低4、有用没用,正面和负面作用三)鉴赏的困难鉴赏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与作品有关的材料,主观条件主要是指鉴赏者的态度和2能力鉴赏是解读文本和材料,用心到位鉴赏有很多困难都需要我们去克服,包括个人修养四)鉴赏注意辨析清楚词义,是鉴赏的基础,特别注意关键词注重应用学过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和理论要懂得文化常识,仅仅将文学作品理解为纯文学纯艺术,是不够的学习鉴赏,取径要高,多读名家鉴赏文章研究式学习,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分辨,不能迷信名家权威重视古文学习,扩大词汇量,学以致用。

      了解作者的经历、交游、人生观等鉴赏不是孤立的,要了解背景,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鉴赏时,除了表达我们自己观点,应该注重引用材料,引用历代名家的观点,即对名家观点的再阐释,这样会更加厚重应注重辨明材料真伪,善于取舍材料,不同的角度,材料的意义不一样写学术性的鉴赏文章,和创作不一样,靠需要材料说话五)鉴赏方法1、归纳2、演绎3、联想4、比较35、综合六)鉴赏所忌以政治评判、道德评价代替审美评价如古人说“无补于世” ,也就是说无益,用的是功利标准要避免牵强附会,要重学理性不能脱离作品本身,鉴赏时,一定要准确、完整解读作品可加进我们的生活体验,稍微发挥一下七)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在准确把握原作的前提下,可以发挥接受者主观的创造性,我们接受作品不是完全被动的,鉴赏没有标准答案一般认为创作只是作家本人的事情,读者只能被动欣赏接受实际上,鉴赏是一种积极的主观能动活动作家写出作品如不经过读者的欣赏和接受,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鉴赏可使作品产生新的价值,应该说它是一种“再创作” 作品的价值本身有它的弹性和流动性特征,它是立体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看,价值都不一样正如安徽小孤山的“四像”——南望一枝笔,西望似悬钟,东望太师椅,北望啸天龙。

      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西方人也承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要依赖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即由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的完整实现鉴赏者可据个人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去想象补充和完善作品这种鉴赏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创造出超越作品4本身的新的价值所以要充分估计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他们的再创作能力作品内涵是异常丰富的,是挖掘不完的宝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得到不同的收获面对同样的作品,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且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可见阅读这种再创作活动对作品价值的最终实现,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不同,鉴赏者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读者眼中的作品与作者眼中的作品其实已不是同一作品了,读者已加进自己的创作历代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是很自然的事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各取所需,从而使作品的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得以实现,这与鉴赏者的再创作是分不开的不然作品的价值会永远处于“冬眠”状态这里,鉴赏者的努力主要还是“还原”作品,求与原作品“合” ,这时鉴赏者的再创作是有限的,因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横有争做作者“代言人”的观念,这就限制了主观想象的发挥。

      还有一种更为积极的鉴赏活动,就是鉴赏者对原作品补充、发挥,加进自己新的创造,使作品具备新的生命如何增强鉴赏的趣味性?可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二、宋词名家与名作鉴赏示例1、范仲淹《苏幕遮》: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御街行》: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夕阳” 、 “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1)情与景遇,虚实相辅,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属于主观情致,缺乏实感,故分别以“花落去” 、 “燕归来”加以坐实,就显得形象可感了。

      这里,以虚对虚,以实以实,属对工整,句意精警 (2)语似并列,而实意分宾主,以“燕归”之喜,反衬“花落”之伤,以“燕归”反衬人不归,把时序变迁、人事沧桑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3)含有丰富的联想意蕴 “无可6奈何”使人容易联想到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情的自然规律;“似曾相似” ,则表现了某种人生经验,人们在回首往事时,常觉若真若幻正由于包含这些常人只可意会而不易表达的思致,这两句才有如此耐人寻味的富有内蕴的含蓄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作者感叹年华消逝,而物是人非,这种情感是一种泛化的情感,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更是许多人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感叹,失去的东西能否再回来,其实人活在这宇宙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宇宙却是永恒的每天太阳都会重新升起日子象流水一样,每天哗拉拉的淌过,但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相识的燕都归来,而人却不归,无情啊!感情会回来吗?失去的东西会回来吗?这首词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这些问题3、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4、柳永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柳永词在北宋盛行,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词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柳永就类似现在的周杰伦,他们有许多相似处张舜民《画墁录》:7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问:“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云:“柳三变喜作小词,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 曰:‘然’上曰: ‘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儇子纵游娼歌酒楼间,无复检率自称云:‘ 奉旨填词柳三变 ’”南宋末年柳永同乡人陈元靓所著的《岁时广记》卷十七《吊柳七》中,引用《古今词话》云:柳耆卿祝仁宗皇帝圣寿,作《醉蓬莱》一曲云:“渐亭皋叶下,……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声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此词一传,天下皆称妙绝盖中间误使“宸游凤辇”挽章句耆卿作此词,惟务钩摘好语,却不参考出处仁宗皇帝览而恶之及御注差,注至耆卿,抹其名,曰:“此人不可仕宦,尽从他花下浅斟低唱!”由是沦落贫窘终老无子,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既出郊原,有浪子数人戏曰:“这大伯做鬼也爱打閧。

      ”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蝶恋花》 (《凤栖梧》 ):8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清贺裳《皱水轩词荃》: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休 ”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 ,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按词又见欧阳修《近体乐府》 ,故王氏谓“晏欧诸公”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蝶恋花》 “独倚危楼”一阕,是《六一词》 ,亦见《乐章集》 。

      余谓:屯田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9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可能是柳永创制的,当以钱塘为观潮胜地取意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此词是赠送给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铺写杭州繁荣景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西湖山水的秀丽是柳永描写都市生活的代表作长于铺叙,工于描绘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宋杨湜《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婉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万里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装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亡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因和其诗云:“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卞宫愁 ”(192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0《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层层铺叙:(1)全词依次铺叙将要分别、分别之时以及设想分别之后的三种情景写将要分别、分别之时,以环境、节令、地点、气候,创造浓重的气氛,以场面、情绪、动作抒写离情写分别之后,又依次就“今宵”旅程和“经年”生活情景展开铺叙 (2)前后照应,互相补充,逐层深入。

      “良辰美景虚设” ,乃因“无绪” ;“千种风情”无处诉说,只因为隔着“千里烟波” ;今日“无语凝噎”,映带出日后“更与何人说” 传神写照:写景抒情均用白描,却写得非常传上片“对长亭晚”已暗示别意 “骤雨”给人以“留恋”之机, “初歇”又成为不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