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基础知识应知应会.doc
28页公共基础80分必备一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汇总和习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 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徳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 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索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儿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补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鏗,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 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对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和补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髙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髙级运动 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來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齐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 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F 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 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8、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H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筹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9、 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 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10、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川,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厉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 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報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 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 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休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 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卅: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12、 对立统一规律才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才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才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 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才盾的特殊性是指不 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才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 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才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 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索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 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2) 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白身才盾所引起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 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Z中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 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I口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 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 物上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洋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 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 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捉2) 补会实践:补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報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补会,阶级 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 科学实验:1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7、 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 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 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彖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 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 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 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18、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课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 真理和谬谋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而,在不同条件下, 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谋的界限,乂是相対的2) 失败和错谋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19、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 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 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 可知论20、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 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 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21、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2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 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23、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索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 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索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白然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而貌3)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补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 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 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 一部分补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补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才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 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休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基础是指一定补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 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












